在保研的賽道上,除了普通的碩士生,還有一群選擇“加時賽”的同學——碩博連讀和直博生。這條路看似是一條捷徑:導師青睞,科研資源傾(qing) 斜,甚至有人覺得“一步到位”去讀博是穩賺不賠的選擇。
然而早在18年4月,《自然》子刊的一項研究便已指出:研究生的抑鬱概率或比普通人高6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19年的調研報告也顯示,35.5%的研究生存在抑鬱傾(qing) 向,博士生中這一比例高達36.6%。博士生的抑鬱、焦慮平均水平均顯著高於(yu) 碩士生。當人們(men) 還在為(wei) “學曆鍍金”趨之若鶩時,高學曆群體(ti) 早已深陷一場無聲的心理危機。
圖源:https://doi.org/10.1038/nbt.4089
2025年3月9日,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劉永鋒逝世的消息引發輿論關(guan) 注與(yu) 熱議。
圖源: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9134447315
2024年11月12日,頂級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生物學一區top,IF=33.1)發表了一篇題為(wei) “Behind the graduate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science”的研究論文,進一步揭示了理科碩士和博士的心理健康問題。
圖源:https://m.sohu.com/a/833159837_120233365/
研究團隊對2,141名自認為(wei) 患有抑鬱或焦慮的理科碩士和博士進行了深入訪談,結果發現,“導師push”是導致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過度嚴(yan) 厲的批評、不切實際的期望,讓許多學生在科研壓力下喘不過氣。
研究還指出,重度焦慮的學生考慮退學的概率是輕度焦慮的近三倍,而嚴(yan) 重抑鬱的學生退學概率更是高出五倍以上。數字冰冷,卻在陳述著嚴(yan) 峻的現狀,除了每年皆有的社會(hui) 新聞事件,個(ge) 人碩博連讀後抑鬱的案例也不勝枚舉(ju) ,知乎隨便一搜——
圖源:知乎
“1例博士自殺背後,是29個(ge) 被忽略的自殺信號,300個(ge) 自殺未遂的念頭。”
2025年3月15日,失聯的複旦大學博士於(yu) 河道中發現遺體(ti) ,評論區更是對讀博壓力展開了激烈討論。
圖源: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5079534458
根據《自然》2022年全球博士生調查,45%的中國博士生認為(wei) 讀博體(ti) 驗未達預期,僅(jin) 5%的人覺得“超值”。當科研理想撞上現實的高牆,許多人被困在“沉沒成本”的牢籠裏:退出意味著放棄多年努力,堅持則要忍受無休止的精神內(nei) 耗。
圖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631-z
學曆越高,抑鬱率越高,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數據和真實案例堆砌出的殘酷現實。保研碩博,除去光環加身的“學霸專(zhuan) 屬”,也是一場充滿未知風險的心理博弈。
碩博連讀&直博的獨特壓力源
學製與(yu) 學業(ye) 壓力
碩博連讀和直博生的學製通常比普通碩士生更長,直博生一般需要5-6年,而碩博連讀生也需要4-5年。
在這漫長的學習(xi) 過程中,學生不僅(jin) 要麵對繁重的科研任務,還要應對論文發表、畢業(ye) 要求等硬性指標,學業(ye) 壓力不言而喻。
退出機製不健全
碩博連讀(保研)和直博生的退出機製往往不健全。一旦選擇直博,學生在中途退出時,通常隻能拿到本科學曆。這意味著他們(men) 已經投入的幾年時間和精力將化為(wei) 烏(wu) 有,沉沒成本極高。
這種“進退兩(liang) 難”的境地使得許多學生在麵對巨大的科研壓力時,仍然選擇咬牙堅持,心理負擔也隨之加重。
學生處於(yu) 弱勢群體(ti)
在導師與(yu) 學生的關(guan) 係中,學生往往處於(yu) 弱勢地位。許多學生反映,導師不僅(jin) 要求他們(men) 完成科研任務,還會(hui) 指派一些與(yu) 學術無關(guan) 的私活,甚至有些導師存在學術不端或行為(wei) 不檢的問題。
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敢怒不敢言,長期的壓抑情緒,最終會(hui) 導致心理問題的爆發。
身負更高的期待
碩博生通常被寄予更高的期望,無論是來自家庭、導師還是社會(hui) 。他們(men) 不僅(jin) 要完成自己的學業(ye) ,還要在科研領域有所突破,發表高質量的論文。
這種高期待往往讓學生感到巨大的壓力,尤其是當科研進展不順時,焦慮和抑鬱情緒會(hui) 迅速蔓延。
如何排解壓力?
麵對如此巨大的壓力,碩博生應該如何應對?
心理調適:先接納「壓力合理」
碩博階段的壓力是科研體(ti) 係、個(ge) 人期待、社會(hui) 時鍾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係統性問題。接受自己會(hui) 焦慮、會(hui) 疲憊的現實,反而能減少自我攻擊。告訴自己,壓力是正常的,不必為(wei) 此感到羞愧。
建立學業(ye) 以外的自我認同
每天花10分鍾寫(xie) 「非學術成就清單」:比如今天做了一頓健康的飯、堅持早睡。這些小事的積累能幫你跳出“隻有論文能定義(yi) 我價(jia) 值”的思維陷阱。
通過這種方式,同學們(men) 可以逐漸建立起學業(ye) 以外的自我認同,減少對科研結果的過度依賴。
化焦慮為(wei) 主動
主動管理導師的期待,學會(hui) “拿捏”導師。與(yu) 導師溝通時,明確自己的研究進展和困難,合理設定目標,避免被導師的過高期望壓垮。同時,學會(hui) 拒絕一些與(yu) 學術無關(guan) 的任務,保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尋求幫助
當你感到壓力過大時,不要猶豫,尋求幫助。無論是心理谘詢師、同學還是家人,都可以成為(wei) 你的支持,許多高校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及時尋求專(zhuan) 業(ye) 幫助可以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保研碩博,看似是一條光鮮的學術之路,但其背後的壓力和風險不容忽視。學術之路固然艱辛,但請記住,一個(ge) 人的價(jia) 值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論文和科研成果上,生活中的每一個(ge) 小成就,都是你值得驕傲的部分。“天地廣闊,道路千萬(wan) ,別把客棧當歸宿,腳印皆為(wei) 身外物。”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