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名校圈掀起了一股"免學費"熱潮。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接連宣布,將為(wei) 家庭年收入低於(yu) 20萬(wan) 美元的學生免除學費。
乍聽之下,這些常春藤名校似乎都在比拚誰更慷慨。但細究之下,這些看似相同的政策背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實質和影響力。
讓我們(men) 一起揭開這些"免學費"政策的真相,看看究竟誰是真慷慨,誰又是假大方。
01 MIT:跨代饋贈的真慷慨
MIT此次推出的免學費計劃可謂誠意滿滿:在2025Fall開始將免除家庭年收入低於(yu) 20萬(wan) 美元的學生學費。此外,年收入低於(yu) 10萬(wan) 美元的學生還將獲得包括住宿、餐飲和教科書(shu) 在內(nei) 的所有費用免除。
MIT宣布為(wei) 年收入低於(yu) 20萬(wan) 美元的學生免除學費 圖源:MIT News
這項政策不僅(jin) 全麵覆蓋了低收入家庭,還體(ti) 貼入微地照顧到了中產(chan) 階級學生。
•家庭年收入低於(yu) 10萬(wan) 美元:全額免除所有費用,包括學費、住宿、餐飲和教科書(shu) 。
•家庭年收入在10-20萬(wan) 美元之間:免除學費,家長支付的其他費用按遞增比例計算,最高不超過23,970美元。
• 家庭年收入高於(yu) 20萬(wan) 美元:仍可根據具體(ti) 財務狀況申請基於(yu) 需求的財政援助。
更令人稱道的是,MIT是美國為(wei) 數不多對國際學生實行"Need-blind"(不考慮申請者經濟能力)招生政策的大學之一。這意味著無論來自何處,隻要你足夠優(you) 秀,MIT就願意為(wei) 你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
MIT校長科恩布魯斯的一句話道出了這一政策的精髓:"我們(men) 的捐贈基金是MIT過去學生對現在和未來學生的跨代禮物。"
那麽(me) MIT這項政策到底覆蓋了多少學生呢?據數據顯示,在這一政策下,MIT獲得助學金的本科生平均每年實際支付僅(jin) 12,938美元,而2024屆87%的學生畢業(ye) 時沒有債(zhai) 務。
MIT這項政策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實打實的拿出錢減輕學生的負擔,並且有占比這麽(me) 高的學生比例都在畢業(ye) 時消除了學術債(zhai) 務。
這種跨越時間的慷慨和對教育公平的堅守,讓MIT的免學費政策成為(wei) 真正的"真慷慨"。
02 賓大:看似大方實則有限
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打出了"貴格承諾"(Quaker Commitment)的旗號,宣布將家庭收入門檻從(cong) 14萬(wan) 美元提高到20萬(wan) 美元,並且在評估助學金資格時不再將家庭主要住宅價(jia) 值計入資產(chan) 範圍。
賓夕法尼亞(ya) 大學宣布擴大助學金範圍 圖源:Penn Today
乍看之下,這一政策似乎與(yu) MIT和哈佛不相上下。然而,細究其中細節,我們(men) 發現了一些關(guan) 鍵差異:
首先,新聞最後賓大公開承認該計劃每年預計花費約600萬(wan) 美元。
賓大稱每年花費約600萬(wan) 美元 圖源:Penn Today
我們(men) 來看看賓大的學費及生活費:
賓大一年學費+生活費 圖源:賓大官網
考慮到一個(ge) 學生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動輒超過10萬(wan) 美元,每年預算600萬(wan) 美元,也就是說這筆資金最多隻能覆蓋60名學生,根本達不到我們(men) 預期中的標準。
其次,也是最關(guan) 鍵的一點:賓大對國際學生實行的是"Need-aware"政策,這意味著國際學生一旦申請獎學金,將直接影響其被錄取的幾率。簡單來說,如果你是國際學生且需要經濟援助,賓大可能會(hui) 因為(wei) 你的經濟狀況而拒絕你的申請。
這種"看臉色給錢"的做法,與(yu) MIT和哈佛的普惠政策形成鮮明對比。
賓大的"貴格承諾"更像是精心設計的PR策略,實際受益麵非常有限,不得不說是一種"假大方"。
03哈佛:蓄勢待發,拭目以待
哈佛大學此次宣布周一宣布,從(cong) 2025-26 學年起,家庭年收入不超過 20 萬(wan) 美元的學生將免除學費。
哈佛大學宣布對年收入不超過20萬(wan) 美元的學生免除學費
圖源:The Harvard Gazette
這次哈佛的免學費政策同樣劃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層級:
• 家庭年收入10萬(wan) 美元及以下: 不僅(jin) 學費全免,還可免費獲得住宿、餐飲、醫療服務和其他學生服務。
• 家庭年收入20萬(wan) 美元及以下:學費全免,但需自行負擔住宿和其他費用。
哈佛校長加伯表示:"讓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哈佛的教育,將豐(feng) 富我們(men) 學生的背景、經驗和觀點。"這一舉(ju) 措將使約86%的美國家庭符合哈佛的財政資助資格。
從(cong) 曆史來看,哈佛一直在擴大其財政資助範圍:
- 2004年:年收入 40,000 美元及以下的家庭可享受免費學費政策。
- 2006年:免學費門檻提高至 60,000 美元。
- 2023年:免學費門檻提升至 85,000 美元。
- 2025年:免學費門檻進一步提高至 200,000 美元。
然而,細心的話會(hui) 發現哈佛並未明確表示在招收的新生中,有多少比例是收入在10萬(wan) 美元以下的家庭。這一關(guan) 鍵數據的缺失讓我們(men) 無法完全評估這一政策的實際影響力。
哈佛的政策看起來相當有誠意,但是否能真正惠及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還需拭目以待。
三所頂尖名校的"免學費"政策各有千秋,但他們(men) 的舉(ju) 措至少引發了我們(men) 對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思考。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僅(jin) 僅(jin) 是免除學費那麽(me) 簡單,還包括招生政策的透明度、對國際學生的態度、以及能否為(wei) 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真正平等的發展機會(hui) 。
在這場"免學費"大戰中,MIT憑借其全麵覆蓋、國際學生同等待遇的政策贏得了"真慷慨"的美譽;賓大則因其有限的覆蓋麵和對國際學生的差異化政策而被視為(wei) "假大方";至於(yu) 哈佛,雖然政策看似慷慨,但實施效果如何,還需我們(men) 持續關(guan) 注。
無論如何,這股"免學費"風潮的興(xing) 起,對緩解中產(chan) 家庭的教育經濟壓力、促進教育公平都是一個(ge) 積極的信號。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頂尖學府能夠加入這一行列,用實際行動而非華麗(li) 口號來推動教育公平的進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