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發展把STEM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對的,文科教育則開始遭遇質疑。不少人認為(wei) ,在當今技術驅動型經濟中,文科專(zhuan) 業(ye) 的學習(xi) 很難幫助畢業(ye) 生找到一份高薪體(ti) 麵的工作。“畢業(ye) 即失業(ye) ”似乎成了文科學生難逃的歸宿。然而,STEM和文科必須是對立的嗎?
正如斯科特·哈特裏在《文藝呆與(yu) 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一書(shu) 中所寫(xie) ,“我們(men) 遇到的一係列重大問題,要想找到解決(jue) 方法必須對人類文化和程序代碼都有所了解。”哈特裏認為(wei) ,如果把教育簡單割裂成人文或STEM,任何一方適應社會(hui) 都會(hui) 麵臨(lin) 巨大的障礙。而像(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這樣文理結合的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則孕育著更多的可能和發展機會(hui) 。
交叉學科的新起之秀
STS專(zhuan) 業(ye) 是一個(ge) 相對較新的領域,自上世紀70年代逐步發展起來,探討的是科學知識、技術係統與(yu) 社會(hui) 發展之間的互動與(yu) 影響。它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技術知識,同時又要學會(hui) 用人文、社科的方法和視角去分析、探究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與(yu) 創新。從(cong) 軍(jun) 事技術的控製,到輔助生殖所麵臨(lin) 的倫(lun) 理挑戰,再到與(yu) 現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網絡信息安全,都是STS研究的課題。
斯坦福大學是最早開設STS專(zhuan) 業(ye) 的學校之一。STS學生需要同時兼顧兩(liang) 類課程:1)科學技術,2)探討科學對人類生產(chan) 生活影響所需具備的人文社科背景。STS專(zhuan) 業(ye) 是斯坦福為(wei) 數不多同時提供BA(文科學士)和BS(理科學士)兩(liang) 條路徑的專(zhuan) 業(ye) ,其區別主要在於(yu) 學生所選課程更偏重技術類,還是社會(hui) 文化類。但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需要分別從(cong) 人文社科和科學技術方麵找到自己鑽研的方向,並將兩(liang) 者結合到一起。這也很好地解釋了STS這一專(zhuan) 業(ye) 橫跨文理的特殊性,無論是更喜歡文科,還是偏愛理工,學生都能在這一專(zhuan) 業(ye) 中找到延伸探索的機會(hui) 。
除了斯坦福,賓大、布朗、康奈爾等校也都在本科階段開設了STS專(zhuan) 業(ye) ,MIT則開設了STS的第二學位。同時,包括哈佛在內(nei) 的諸多美國大學也都在研究生階段設立了STS專(zhuan) 業(ye) 。一些學校也將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命名為(wei) 科學技術與(yu) 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tudies)或科學的社會(hui) 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什麽(me) 樣的學生適合STS專(zhuan) 業(ye) ?
從(cong) STS橫跨文理的交叉學科屬性不難理解,申請STS的學生需要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都有一定積累和出色的表現,並在STEM的探索中展現出對於(yu) 人和社會(hui) 的思考。
機構的Ben同學認為(wei) ,“STS專(zhuan) 業(ye) 適合那些在STEM和人文社科上都有所長的學生,他們(men) 能夠在學習(xi) STS的過程中獲得足夠施展的空間。”Ben連續四年參加高中的數學俱樂(le) 部,作為(wei) 麻省大學電氣與(yu) 計算機工程係的實驗室助理協助收集和整理AI設備的實驗數據,同時他也是學校幽默小報以及前沿科技雜誌的編輯。盡管沒有耀眼的大賽獎項,但優(you) 異的學業(ye) 成績和文理兼備的組合凸顯了他的優(you) 勢與(yu) 特質,最終他在2021申請季成功錄取賓大的STS專(zhuan) 業(ye) 。
而此前機構錄取耶魯大學的Ryan同學,其規劃路徑也是以STS為(wei) 申請方向。文科方麵,他曾積極參加學校的辯論隊,課程選了最難的歐洲曆史、美國曆史;理工方麵,他在數學奧賽和機器人比賽中取得了出色成績,AMC12獲得了AIME的晉級資格,為(wei) 高中設計選課平台,還在LaunchX中孵化了自己的科技創業(ye) 產(chan) 品。
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以及與(yu) 導師的深入探討,在申請中,Ryan表達了自己希望“結合理科和文科,用人的角度來看待科技的發展”的目標。而他最終申請的科學、醫學及公共衛生史也是一個(ge) 將科學技術與(yu) 曆史、社會(hui) 學等內(nei) 容相結合的專(zhuan) 業(ye) 。這為(wei) 他未來的專(zhuan) 業(ye) 方向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展望人才需求趨勢 STS將大放異彩
STS專(zhuan) 業(ye) 的興(xing) 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研究型大學培養(yang) 人才應對當今世界的重大挑戰時所存在的不足。人們(men) 麵臨(lin) 的困境,無論是在政府、工業(ye) 生產(chan) ,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越來越多地跨越了傳(chuan) 統的學科邊界和思維範式。
在機構的管理團隊看來,文理融合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專(zhuan) 業(ye) 選擇上新的思路以及個(ge) 人發展的啟示。正如開篇所提到的,僅(jin) 僅(jin) 掌握技術或單一的學科背景已無法滿足當今世界對人才的需求。
一方麵,大型科技公司的實際工作中,無論是產(chan) 品開發,還是市場和用戶調研,都離不開“人”這個(ge) 重要屬性,需要運用人類學、社會(hui) 學、心理學等社科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使產(chan) 品和服務更加人性化。事實上,很多的技術突破和設計創新往往來自人文學科的積累。
蘋果公司研發了第一台可供用戶選擇漂亮字體(ti) 的個(ge) 人計算機,而這一靈感則來自於(yu) 喬(qiao) 布斯在裏德學院(Reed College)上過的書(shu) 法課。蘋果公司的成功也正在於(yu) 它將藝術、美感與(yu) 技術進行了完美的融合,讓產(chan) 品更好地服務於(yu) 人。
並且,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chong) 擊也讓我們(men) 看到了打造自身差異化優(you) 勢的重要性。很多人羨慕“碼農(nong) ”高薪,因而選擇走技術路線。但僅(jin) 僅(jin) 掌握技術會(hui) 讓你陷入同質化的陷阱,可替代性非常強。隨著技術的發展,使用“工具”和技術的門檻降低,能體(ti) 現自身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反而是那些文科所教授的東(dong) 西——是人的創造力、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決(jue) 策力、管理能力等人文社科培養(yang) 的技能決(jue) 定了你的競爭(zheng) 力,決(jue) 定你是否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優(you) 勢。
另一方麵,技術的發展往往先於(yu) 監管和政策的製定,這種割裂、缺失的狀態給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帶來了重大挑戰,同時關(guan) 於(yu) 倫(lun) 理與(yu) 安全的討論的滯後性也無法避免技術帶來的種種矛盾和負麵效應。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ye) ,都需要吸納更多擁有人文背景的技術人員製定應對策略,在標準的建立上追趕技術的腳步。
這樣的趨勢正日漸明顯。科技公司的招股書(shu) 中會(hui) 有大篇幅關(guan) 於(yu) 技術倫(lun) 理與(yu) 信息安全的討論。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上,包括華為(wei) 、清華在內(nei) 的企業(ye) 、高校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所麵臨(lin) 的風險和挑戰,如何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社會(hui) 價(jia) 值。
不難想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men) 將見證更多科技與(yu) 人文社科結合的必要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