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過的SCI期刊被預警、on hold 或剔除會有什麽影響?

這幾年,SCI期刊出事的頻率越來越高。大家肯定經常看到有SCI期刊被預警、on hold或剔除這樣的說法。

更有甚至者,有不少人會(hui) 直接受到這些情況的影響,比如在發完文章後發現期刊被“預警”;有的剛進錄用環節,期刊就被標上“on hold”;還有人文章發完幾個(ge) 月,整本期刊就從(cong) SCI數據庫被剔除的。

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肯定第一反應就是:我的文章是不是白發了?以後還能用嗎?評職稱、申項目、讀博出站還認嗎?

這些問題,得分情況來講。

我們(men) 常講的“on hold”“剔除”和“預警”,指的是什麽(me)

先說這幾個(ge) 關(guan) 鍵詞的意思。所謂“on hold”,是指Clarivate暫停某本期刊在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中的更新,意思是暫時不收了。

這時候你能在期刊網站上看到文章,但WOS那邊檢索不到,這就導致係統查不到你的文章。

這個(ge) 動作往往是出於(yu) “引用異常”“同行評審不規範”之類的問題,但WOS不會(hui) 給出詳細解釋,也不會(hui) 通知作者。

On hold的期刊未來可能會(hui) 恢複,也可能被徹底踢出去。

至於(yu) “剔除”,那就是實打實地把某本期刊從(cong) SCI體(ti) 係裏除名了。以後你發的文章,不再被SCI收錄,連影響因子都沒有。

更麻煩的是,一些單位隻認“現在在SCI”的期刊,你哪怕是在它被踢出去前發表的,也可能算作“非SCI”。這對職稱評審、基金申請、學位授予都有實際影響。

“預警”這個(ge) 說法,我們(men) 通常指的是進入了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發的《國際期刊預警名單》,本身和Clarivate沒有直接關(guan) 係。

預警是從(cong) 國內(nei) 評價(jia) 體(ti) 係出發,對一些“存在潛在風險”的期刊發出提示,比如審稿過快、文章結構異常、引文不合理、地域作者比例畸高等等。

預警期刊分三類:高關(guan) 注、一般關(guan) 注、需觀察。“高關(guan) 注”就意味著警告的程度最高,部分單位甚至規定:一旦期刊被預警,相關(guan) 論文將不再作為(wei) 科研成果使用。

不少醫院、工科院校、研究所直接下文,把預警期刊拉入“不承認清單”。所以雖然預警期刊仍然在SCI體(ti) 係內(nei) ,也有影響因子,但在國內(nei) 用處會(hui) 大打折扣。

但根據2025年中科院預警期刊使用說明,目前對這個(ge) 預警問題的強調正在被淡化。

發過問題期刊的文章,還能不能用

從(cong) 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已經發表、並且在被處理之前就被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的文章,在技術上仍然是“有效的SCI文章”。

也就是說,它依然能在Web of Science中查到,有DOI、有收錄號,有些還能顯示影響因子年份。如果你所在單位評職稱、申報項目、博士畢業(ye) 隻看“發表年份是否在收錄期間”,那問題可能不大。

但現在越來越多單位、評審機構已經不隻是看有沒有被收錄,還會(hui) 看發表的期刊是否存在問題。如果這本期刊出現在中科院的預警名單裏,或者正被科睿唯安on hold調查,甚至已經被剔除,有些單位就會(hui) 直接把這類文章“打折處理”或者幹脆不予承認。

這裏麵需要解釋的是中科院期刊分區預警名單,尤其是所謂的“高風險”期刊。這份名單雖然不是官方的“黑名單”,但權威性很高,國內(nei) 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都參照它來判斷期刊是否靠譜。

你在一篇“高風險”期刊上發的SCI文章,哪怕當年還有影響因子,評獎時被當成“低水平”成果、項目申報時得不到加分,也是常有的事。

而on hold的期刊處於(yu) 被調查階段,雖然技術上沒有被正式剔除,但不少人也會(hui) 對其文章持保留態度,畢竟後續可能隨時被移除,這種不確定性也讓人焦慮。

已經被正式剔除的期刊影響更大。雖然在你發表的那個(ge) 時點,它確實是SCI期刊,數據庫也收錄了,但問題在於(yu) 它後麵不再更新,影響因子消失,也意味著你這篇文章在後麵的使用中越來越難“站得住腳”。

比如你要用它去申報一個(ge) 基金,同行專(zhuan) 家一查這個(ge) 期刊已經被踢出SCI,再看到一堆同類型文章集中湧入,就很容易懷疑這是“水刊”或者“買(mai) 版麵”,你的文章分量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最實際的後果,就是這類文章在評職稱、評獎、申報項目的時候容易“吃虧(kui) ”。

一些單位會(hui) 明確說明某些期刊上的文章不計入考核,還有一些學校內(nei) 部流傳(chuan) “非正式黑名單”,評審專(zhuan) 家自己有偏見也沒辦法辯解。

更極端的是,個(ge) 別學校或院係連你申報表裏都不允許填這類文章,直接要求剔除。

選擇SCI期刊時怎麽(me) 避免踩雷

出現上述的三種情況,確實挺讓人頭疼的。因此,在選刊時做好預防比較重要。

總體(ti) 來講,選擇期刊時最好查清楚幾個(ge) 關(guan) 鍵點:

第一,確認期刊是否仍在SCI數據庫中,可通過WoS期刊官網查詢;

第二,查看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確認有沒有進入預警名單,尤其是“高關(guan) 注”類;

第三,參考LetPub、ResearchGate等平台的作者評論,很多“灌水刊”“快速刊”的風評在業(ye) 內(nei) 早已傳(chuan) 開;

第四,看看期刊發文量是否突然暴漲、作者國家分布是否極度不均——這兩(liang) 項是判斷是否高風險的直觀指標。

需要提醒的是,影響因子高低不代表安全,很多高因子的“釣魚刊”就是靠集中自引、人為(wei) 操控做上去的。Clarivate一旦發現異常引用模式,動作會(hui) 非常迅速。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招收研究助理/博士生(傳播學/新聞學)

下一篇

2025年公社科開考!考了什麽?及格難嗎?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