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看到了,國基委日是已明確,2025年國自然集中接收項目的初審結果最晚將於(yu) 4月29日前公布。
這意味著,從(cong) 現在開始,國自然項目的正式評審程序已經悄然啟動。
已經有不少申請人看到了自己在ISIS係統中提交的項目狀態變成了“NSFC已審核”,有個(ge) 老師很激動,來問我們(men) 是不是通過了。
看來大家對這背後的評審進展和管理流程還不是很了解。我這裏來詳細介紹一下,讓大家在等待中更加心裏有數。
“NSFC已審核”≠通過初審
現在登錄ISIS係統,查看你提交的申請書(shu) ,會(hui) 看到它的“狀態”一共有三種可能:
——“等待依托單位確認”:說明申請書(shu) 剛提交,依托單位正在審核格式和內(nei) 容。
——“NSFC未審核”:說明依托單位已經把申請書(shu) 提交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但基金委還沒動。
——“NSFC已審核”: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看到的狀態,意味著你的申請書(shu) 已經被正式錄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數據庫,並進入了“形式審查”階段。
但注意了:“NSFC已審核”並不等於(yu) 通過初審,也不等於(yu) 一定送外審。它隻是表示,你的申請材料進入了形式審查隊列,有資格被進一步審查,僅(jin) 此而已。
形式審查是一個(ge) 基礎但關(guan) 鍵的環節,主要看材料是否完整、格式是否合規、申報資格是否符合等。
比如有沒有超項申報、有沒有重複申報、附件格式是否正確、申請人是否符合身份要求等等。很多“不予受理”的申請,其實就是卡在了這一步。
近三年,常見的不予受理原因包括:項目類別搞錯、同一年度申報了多個(ge) 不允許同時申報的項目、附件格式錯誤、研究方向不符、超出了個(ge) 人申報限額、參與(yu) 人員存在科研誠信問題等等。
這些問題雖然看似“小事”,但在國自然這種規模龐大的係統化管理下,是嚴(yan) 格一票否決(jue) 的。
初審結果4月底前公布,有複審機會(hui)
等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正式公布初審結果時,才是真正意義(yi) 上“形式審查是否通過”的答案。今年,這個(ge) 時間節點已經明確:4月29日之前。
隻有通過初審的項目,才算是“正式受理”。接下來才會(hui) 安排外審專(zhuan) 家進行通訊評審;而那些未通過形式審查的項目,則會(hui) 在係統中顯示為(wei) “不予受理”,通常不再進入後續流程。
不過,如果申請人對“不予受理”的結果有異議,是可以在規定時間內(nei) 申請複審的。
這時候,你需要提交複審說明材料,指出可能的誤判之處。基金委會(hui) 組織人員進行複查,再決(jue) 定是否更改受理狀態。
但實話實說,複審的成功率並不高。大多數情況下,如果申請書(shu) 確實存在硬傷(shang) ,比如格式錯誤、資格不符、內(nei) 容衝(chong) 突等,就算複審也不會(hui) 推翻原判。
所以,最關(guan) 鍵的還是在提交前就把格式、內(nei) 容、流程這些基礎問題徹底搞清楚。
如果你今年是第一次申報,也可以在初審結果公布後去查一下學科資助率、地區申報成功情況,對下一輪申報策略進行調整。
從(cong) 初審到資助大約需要五個(ge) 月
國自然的整個(ge) 評審周期一般需要五個(ge) 月左右。3月集中接收項目截止申報,4月底公布初審結果,中間經曆依托單位審核、基金委數據處理和形式審查等環節。
如果順利通過初審,接下來就是通訊評審。這一階段由學科領域的專(zhuan) 家對你的申請書(shu) 進行打分、寫(xie) 評語。部分項目,比如麵上項目、重點項目,還會(hui) 進入後續的會(hui) 議評審階段。
到了8月中下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陸續公布資助結果。
這也是很多申請人最緊張、最期待的時刻。有的申請人會(hui) 接到單位通知,也有人通過係統狀態變更獲知項目獲批。
值得一提的是,像青年基金、地區基金這類項目,一般隻進行通訊評審,不再進入會(hui) 議評審。
如果通訊評審意見都比較一致,評分達標,就可以直接進入立項環節。這也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青年基金的評審周期會(hui) 稍微短一些。
此外,除了集中接收期的項目,一些特殊類別(如聯合基金、重大專(zhuan) 項等)的評審節奏可能不同,會(hui) 按照基金委單獨發布的時間表推進,申請人需要特別留意對應指南。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