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I演講幹貨專欄——有了題目還不知道怎麽展開?

是不是還在為(wei) 演講題目苦惱?其實,有時候靈感就來自我們(men) 每天看到、用到、聽到的世界!

比如:

“人工智能會(hui) 如何改變學習(xi) ?”——

你可以觀察你正在用的AI學習(xi) 軟件、翻譯工具、寫(xie) 作輔助器,回憶一下,它們(men) 是否已經改變了你的學習(xi) 方式?未來還有哪些你期待它做到的功能,為(wei) 什麽(me)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遷徙?”——

想想為(wei) 什麽(me) 一些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如果是你,你會(hui) 不會(hui) 對自己的家園充滿不舍?可以從(cong) 極端天氣、海平麵上升或幹旱等自然變化入手。

“學習(xi) 多種語言會(hui) 讓人思維不同嗎?”——

你有沒有發現用英語和中文表達感受時,腦子裏的“感覺”不同?甚至中文演講與(yu) 英文演講,都有很大不同!這種體(ti) 驗本身就可以是你演講的切入點哦!

好的演講不一定要“大而全”,一個(ge) 情真意切的小切口也能打動台下聽眾(zhong) ,講出道理,帶來很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好的說明性演講或說服性演講,也需要言之有物。如詳細的數據、有力的證據、邏輯性的分析等,才能夠使聽眾(zhong) 信服。下麵這些資料也許能幫你找到更多思路哦!

主題一:科技與(yu) 創新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ow migh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nge the way we learn in the next 10 years?

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我們(men) 的學習(xi) 方式?

思路啟發:

AI是否會(hui) 成為(wei) 個(ge) 性化教育的關(guan) 鍵?如自適應學習(xi) 係統、個(ge) 別反饋。

會(hui) 不會(hui) 讓老師的角色被部分替代?還是說AI隻是輔助工具?

AI會(hui) 不會(hui) 加劇教育差距?技術可及性的問題是否更嚴(yan) 重?

思考AI如何影響“學什麽(me) ”和“如何學”——例如更多跨學科學習(xi) 、項目式學習(xi) 。

閱讀資料:

1、伊利諾伊大學分析了 AI 在學校教學中的利與(yu) 弊。

education.illinois.edu/about/news-events/news/article/2024/10/24/ai-in-schools--pros-and-cons?utm_source

2、哈佛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Ying Xu 提出,如果 AI 設計符合兒(er) 童認知發展原則,它可以增強孩子的學習(xi) 體(ti) 驗與(yu) 社交能力,但必須配套 AI 素養(yang) 教育,避免過度依賴與(yu) 信息誤判。

https://www.gse.harvard.edu/ideas/edcast/24/10/impact-ai-childrens-development?utm_source

3、世界經濟論壇在《Shap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報告中指出,AI 可通過提供個(ge) 性化學習(xi) 、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ang) 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從(cong) 而有效推動教育公平與(yu) 未來能力培養(yang) ,同時需要兼顧隱私、安全與(yu) 平等接入。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4/05/ways-ai-can-benefit-education/?utm_source

4、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摘錄提出,AI 可增強個(ge) 性化學習(xi) 、解放教師時間並推動課程創新,但關(guan) 鍵在於(yu) 將 AI 設計為(wei) 輔助而非替代教學,需與(yu) 教育目標緊密對接。

https://curriculumredesign.org/wp-content/uploads/AIED-Book-Excerpt-CCR.pdf

Will self-driving cars make our roads safer or more dangerous?

無人駕駛汽車會(hui) 讓道路更安全還是更危險?

思路啟發:

探討自動駕駛是否能減少人為(wei) 失誤造成的事故(如疲勞駕駛、酒駕)。

思考技術失靈、道德選擇(如“電車難題”)、網絡攻擊等新風險。

無人駕駛如何影響老年人、殘障人士的出行自由?

會(hui) 不會(hui) 導致人們(men) 過度依賴技術?如何建立安全與(yu) 信任機製?

閱讀資料:

1、愛荷華大學研究顯示,相較於(yu) 成年人,兒(er) 童在與(yu) 無人駕駛汽車互動時麵臨(lin) 更高風險,特別是在過街時,如能設立圖形化信號屏或地麵LED指引燈,能顯著提升安全性。

https://now.uiowa.edu/news/2024/04/young-pedestrians-self-driving-cars-whats-safest-scenario-crossing-road?utm_source

2、匯總了多個(ge) 研究,指出先進駕駛輔助係統(ADAS)如自動緊急刹車、車道偏離預警及夜間彎道提示等技術,如果廣泛應用,可減少多達 75% 的青少年致命車禍。

https://teendriversource.research.chop.edu/learning-to-drive/self-driving-cars-adas-technologies?utm_source

3、自動緊急製動係統(AEB)介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tomated_emergency_braking_system?utm_source

4、《Moral Machine》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ti) 實驗室開發的在線平台,旨在收集全球用戶在自動駕駛汽車麵臨(lin) 道德困境時的決(jue) 策偏好,模擬“電車難題”場景,分析不同文化和社會(hui) 背景下的倫(lun) 理選擇差異,為(wei) 未來人工智能倫(lun) 理決(jue) 策提供數據支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al_Machine?utm_source

5、探討自動駕駛汽車在麵臨(lin) 不可避免的傷(shang) 害時應如何做出道德決(jue) 策,例如在撞到行人或保護車主之間選擇。

https://arxiv.org/pdf/1510.03346

主題二:環境與(yu) 可持續發展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Could lab-grown meat solve the world’s food sustainability problems?

人造培育肉能否解決(jue) 全球的食物可持續性問題?

思路啟發:

比較傳(chuan) 統養(yang) 殖和人造肉的碳足跡、水資源使用、動物福利等方麵。

探討技術可行性與(yu) 消費者接受度(如價(jia) 格、口感、文化障礙)。

人造肉是否隻是高收入國家的解決(jue) 方案?在全球推廣是否現實?

長遠來看,會(hui) 不會(hui) 改變整個(ge) 農(nong) 業(ye) 和畜牧業(ye) 結構?

閱讀資料:

1、探討幹細胞培養(yang) 肉作為(wei) 傳(chuan) 統肉類生產(chan) 替代品的潛力,重點關(guan) 注組織工程方法的應用。

https://files.givewell.org/files/labs/animal-product-replacements/Post_2012_cultured_meat_from_stem_cells_challenges_and_prospects.pdf

2、探討細胞農(nong) 業(ye) 在全球食品係統中的潛力,分析了其在環境可持續性、食品安全和倫(lun) 理方麵的挑戰。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7976-2

How might climate change impact global migration patterns?

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全球人口遷徙模式?

思路啟發:

識別哪些地區更容易因氣候變化導致居民遷出(如海平麵上升、幹旱)。

探討“氣候難民”是否會(hui) 成為(wei) 新常態?現有法律如何定義(yi) 和保護他們(men) ?

氣候遷徙對接收國的社會(hui) 、經濟、政治產(chan) 生哪些影響?

從(cong) 人道主義(yi) 角度與(yu) 國家主權之間的張力如何平衡?

閱讀資料:

1、國際移民組織(IOM)在氣候變化、環境退化和自然災害背景下的遷徙管理方法。

https://environmentalmigration.iom.int/iom-strategy-migration-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2021-2030

2、國際移民組織(IOM)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應對人類遷徙的戰略框架。

https://environmentalmigration.iom.int/sites/g/files/tmzbdl1411/files/documents/2024-06/climate-mobility-road-map-final.pdf

主題三:身心健康

Health and Well-being

How can wearable health devices help us stay healthy every day?

可穿戴健康設備如何幫助我們(men) 每天保持健康?

思路啟發:

思考設備(如智能手表、健身追蹤器)如何幫助我們(men) 追蹤運動、睡眠、心率等健康數據。

探討這種“自我監控”是否會(hui) 促進健康習(xi) 慣,或可能引發健康焦慮?

對比不同人群(兒(er) 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使用此類設備的效用差異。

閱讀資料:

1、探討消費者健康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表、健身追蹤器等)在提供個(ge) 性化健康數據、促進自我診斷和行為(wei) 改變方麵的潛力,同時也指出了其在安全性、可靠性和隱私保護等方麵的挑戰,強調了這些技術對21世紀醫療保健的影響。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1953

2、在年輕癌症幸存者中,持續使用可穿戴設備記錄日常運動與(yu) 活動目標達成情況,能顯著提升中高強度身體(ti) 活動時間,證明了可穿戴設備在健康行為(wei) 改變幹預中的有效作用。

https://scholarscompass.vc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5481&context=etd

Why is it important to talk to someone when we feel sad or stressed?

當我們(men) 感到難過或有壓力時,為(wei) 什麽(me) 和別人傾(qing) 訴很重要?

思路啟發:

從(cong) 心理健康角度理解“表達”在調節情緒中的作用。

考慮朋友、家人、心理谘詢師、在線社群等不同“傾(qing) 訴對象”的功能與(yu) 差異。

思考文化差異(如東(dong) 西方對情緒表達的態度)對傾(qing) 訴習(xi) 慣的影響。

閱讀資料:

1、通過跨文化比較,揭示不同文化中人們(men) 表達抑鬱與(yu) 焦慮時的症狀與(yu) 情緒體(ti) 驗存在差異,並強調心理健康支持應結合文化背景定製化策略。

https://www.psychiatrist.com/pdf/cultural-variations-in-the-clinical-presentation-of-depression-and-anxiety-implication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pdf/

無論你選了哪個(ge) 題目,關(guan) 鍵在於(yu) :找到讓你眼睛一亮的興(xing) 趣點,勇敢深入挖掘。你會(hui) 發現,每一個(ge) 真誠思考過的問題,都能寫(xie) 出讓人動容、發人深省的演講。

當然,僅(jin) 靠熱情還不夠。

學會(hui) 判斷資料的“含金量”也同樣重要:

這份資料是否來自權威機構或期刊?

是否具有最新的數據或實地研究?

是否邏輯清晰、觀點明確,而非隻是泛泛而談?

若發現閱讀資料稍顯陳舊,不妨動用數據庫、搜索工具、甚至AI助手,找到更貼近現實的新材料。

是時候動筆了!用資料打好根基,讓邏輯與(yu) 情感交織成有說服力的演講——從(cong) 一個(ge) 小切口出發,讓你的聲音真正被聽見。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中考後補錄!2025-26學年耀華古北秋季招生最後一場考試日

下一篇

臨港耀華2024-2025學年: 學子在成長中綻放 佳績見證蛻變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