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了近一年的“本地生”定義(yi) ,終於(yu) 塵埃落定。關(guan) 於(yu) 香港本地生資格認定的標準,我們(men) 此前也有過分享,最近有了最新動態。不止是高考,去香港“考試移民”的這條路,也快被堵上了...根據新規,DSE“本地生”必須在港連續住滿兩(liang) 年,才有資格享受學費減免和JUPAS聯招等紅利。
這對許多準備用高才通身份+DSE考試上大學的家庭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如果之前沒有其它的規劃方案,可能會(hui) 讓孩子的升學成本提高了很多...
▍香港收緊本地生定義(yi)
就在昨天,香港公布了一項教育新政,是關(guan) 於(yu) 公立專(zhuan) 上課程(比如公立大學的學位課程)資助資格的新規定,核心是想讓真正在香港生活的人才能享受政府補貼的學費,避免有人“隻借身份、不在港常住”卻占了本地學生的名額。
新規的核心內(nei) 容包括三項:重新劃分學費類別、設立“居港年限”標準以及設定過渡期。
✅設置居住兩(liang) 年門檻想拿本地生補貼(學費4萬(wan) 多/年),光有身份不夠,必須真在港住夠時間:2027入學要住滿1年,2028起得住滿2年。
從(cong) 2028/29學年起,持受養(yang) 人簽證的學生,如果想以“本地生”身份申請政府資助大學學額,就必須在大學課程開課前的兩(liang) 年內(nei) 一直住在香港。比如,提供過去兩(liang) 年在香港就讀學校的記錄,如果是跨境生,也要向入境事務處申請出入境記錄,證明每年離港不超過90天。
✅劃分兩(liang) 類學費新規對不同身份的學生劃分了兩(liang) 類不同的學費標準。
一種是有政府補貼的便宜學費(第I類):不是誰都能申請的,需要同時滿足身份和居住的條件:身份條件上,要麽(me) 是香港永居、單程證持有者;要麽(me) 是18歲前第一次拿到受養(yang) 人簽證。
居住條件上,在課程開課前得在香港住滿兩(liang) 年(2027/28學年先放寬到住滿1年,之後嚴(yan) 格成兩(liang) 年)簡單說就是,光有身份還不夠,得真在香港住夠時間才行。
另一種是沒補貼的貴學費(第II類):包括沒住滿時間的受養(yang) 人;拿工作簽證的、通過優(you) 才/高才通等人才計劃來的人;還有其他非本地學生(比如純留學生),就算申請公立課程,也得交和非本地生一樣的學費,比本地生貴不少(比如港大本地生一年學費約4萬(wan) 多港幣,非本地生可能要20萬(wan) 左右,也就是要交與(yu) 原來相比將近五倍的學費)。
✅ 設立過渡期為(wei) 了讓家庭有時間調整規劃,香港政府表示2026/27學年,也就是2025年參加DSE考試,2026年大學入學的學生不受新規影響。2028年及以後入讀的家庭,需提前至少兩(liang) 年規劃在港生活。
這就給當前正在申請來港,或已抵港的家庭,有了1-2年時間進行身份和教育安排。這一係列新規既堵住了製度漏洞,又保留了真正願意長期在港發展的家庭應有的機會(hui) 。港府的信號也非常明確,就是要將短期套利的人排除,讓真正想紮根香港的家庭可以享受升學優(you) 勢。
▍政策為(wei) 什麽(me) 要改革?
這幾年,香港“考試移民”的現象愈演愈烈。一些內(nei) 地高學曆家庭通過各種人才計劃快速拿到香港身份證,再把孩子以“受養(yang) 人”身份帶來香港,通過DSE考試以“本地生”身份報讀香港八所資助大學。
相比於(yu) 內(nei) 地的高考,DSE考試科目少、競爭(zheng) 壓力小,本地生還能通過JUPAS聯招係統申請港八大熱門專(zhuan) 業(ye) 。並且學費低,每年隻要4萬(wan) 多港幣,遠低於(yu) 非本地生的20多萬(wan) 起步費用。
因此,在很多內(nei) 地家長眼中,這是一個(ge) 一本萬(wan) 利的選擇,並且還有了相關(guan) 服務的產(chan) 業(ye) 鏈。
高才通是香港2022年底推出的一項吸引人才計劃,針對的是學曆高、收入高或者世界名校畢業(ye) 的人才。
2024年,高才通進一步擴展至199所,其中包括23所內(nei) 地高校,低門檻獲取香港身份的機會(hui) 又增加了。申請人隻要符合學曆或收入標準,即可直接獲得香港簽證,不需要雇主擔保,也不需要提前找到工作,更不需要定居香港。
據了解,2022年至今年2月底,共約13萬(wan) 2000人內(nei) 地學生以受養(yang) 人身份拿到香港身份,而按照3月下旬香港教育局局長提交的大學錄取相關(guan) 資料:
- 近3年通過JUPAS獲得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錄取的受養人數目,分別為62人、68人及185人,三個學年合計315人。
- 其中,本學年人數較上學年增加172%左右!
本來是為(wei) 了吸引全球優(you) 秀人才來香港落戶。但因為(wei) 政策相對寬鬆,很多人拿到簽證之後沒搬去香港工作,反而是把子女通過受養(yang) 人簽證送去香港上學。
高才通孩子可以用“本地生”身份參加香港的DSE考試,難度比內(nei) 地高考小;香港八大名校認可度高,還能對接英美甚至內(nei) 地大學;本地生學費更低,還有獎學金和資助機會(hui) 。不像歐美留學那麽(me) 貴,也不像高考升學那麽(me) 難。也就是說,這是不少家庭用身份曲線救國的辦法,把孩子送進名校新捷徑。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香港院校的申請難度直接上升。
香港八大院校每年有1.5萬(wan) 個(ge) 資助學額,本應是本地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階梯。但當非本地生學費與(yu) 本地生相差近8倍時,教育資源配置的天平已然傾(qing) 斜。
對於(yu) 香港本地家長來說,教育資源緊張早就是個(ge) 痛點,現在再來一批“考試移民”,焦慮感就更強了。但近幾年,隨著DSE報考人數暴增,2025年報考人數有55,781人,比去年增加了近10%。而且內(nei) 地考生越來越多,2024年非本地生占比都達到42%了,這樣一來自然就會(hui) 擠壓香港本地學生的機會(hui) 。
這就引發了教育公平的問題,香港本地大學的資源是有限的,資助學位每年隻有1.5萬(wan) 個(ge) ,隻開放給本地生。尤其是醫科、法律、教育這些熱門專(zhuan) 業(ye) ,本地生名額本來就緊張,而內(nei) 地受養(yang) 人考生,從(cong) 來沒有在香港居住,也沒有正式在香港學校學習(xi) ,可能隻是在內(nei) 地的補習(xi) 班惡補DSE,也來搶占名額,享受相關(guan) 本地生同等優(you) 惠的學費和政策,自然就引發香港家長抗議。有香港立法會(hui) 議員提到,這些內(nei) 地家庭純粹利用政策漏洞安排子女到港升學,本身並沒有打算來香港長遠發展。
▍考試移民路線行不通了
隨著香港新政策的實施,想通過身份規劃+DSE來彎道超車已經行不通了。未來如果想衝(chong) 刺香港名校,升學規劃方案必須得重新調整了。
而且DSE這條升學路線越來越卷了。
以往DSE考試由於(yu) 科目少、競爭(zheng) 強度低、沒有中考卡位,並且成績還可以申請英國、新加坡、澳洲等海外的高校。但隨著內(nei) 地考生逐年增加、JUPAS分數線水漲船高,DSE的“上岸率”已逐年走低:2023年有31.8%考生達到港八大最低門檻(3322+3),錄取競爭(zheng) 趨於(yu) 白熱化。太多考生無緣港八大,所以很多家庭花了太多費用和時間,最終孩子的升學結果不一定有多好。
何況港校在招生中也在平衡不同渠道的生源,比如IB/AP/高考等。如果沒有本地生身份,那麽(me) 即使走DSE賽道也沒有想象中那麽(me) 容易,那麽(me) DSE升學和其他國際課程基本沒有太大差別。所以,要麽(me) 好好讀國際課程,把成績和背景都刷好看,通過國際學生身份用IB、A-Level、AP+海外申請並行,避免孤注一擲;要麽(me) 走國內(nei) 高考路線,通過高考成績來申請港校也都成為(wei) 了趨勢,也更加穩妥。
通過考試移民的路線可能涼了,但中國家庭對孩子的國際教育路徑,也並不會(hui) 就此止步。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