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公開所有發表論文的審稿意見 將對期刊和投稿帶來哪些影響?

所有投稿過論文的科研人都知道,發論文時,最難應對且最讓人感到卑微的環節就是麵對審稿人。因為(wei) 你永遠不知道,審稿人會(hui) 從(cong) 什麽(me) 視角提出什麽(me) 刁鑽刻薄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原理上都是錯誤的,但你還是得本著謙卑友善的態度去“討好”審稿人。

雖然不排除有部分審稿人確實在認真審閱論文,給出中肯的審稿意見,但這部分人畢竟還是少數,被審稿人“折磨”幾乎是每一個(ge) 科研人這輩子都逃不掉的痛苦經曆。

最近,久負盛名的《Nature》期刊宣布一項重大舉(ju) 措,將公開所有已發表論文的審稿意見。此前,學術界的慣例是審稿意見不公開,一般隻有編輯能夠看到審稿意見,這一舉(ju) 措堪稱對當前盛行的同行評審製度的一次小小顛覆。

其實公開審稿意見並不是石破天驚的第一次,此前《Nature》旗下的子刊就曾經提供過公開審稿意見的選項,隻不過那時公開的決(jue) 定權在於(yu) 作者,作者可以選擇公開或者繼續保密。

而此次舉(ju) 措則將公開審稿意見設為(wei) 默認選項,作者和審稿人都無權拒絕。那麽(me) 這項“強製性”舉(ju) 措會(hui) 給學術界帶來哪些影響呢?

對期刊本身的影響

《Nature》期刊是全球頂級期刊,它的一舉(ju) 一動都會(hui) 引起學術界的關(guan) 注。公開審稿意見有助於(yu) 科研誠信,同時提高學術透明度,所以這項舉(ju) 措客觀上能進一步鞏固《Nature》期刊本身的權威地位。

同時,讀者能更清晰地看到論文評審過程中的“思辨”碰撞,這會(hui) 進一步加深讀者對期刊的信賴。

然而,公開審稿意見的推行並不簡單,諸多審稿人會(hui) 因為(wei) 無法適應評審意見公開而拒絕審稿,如何讓他們(men) 接受是一大難題,幕後的編輯部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協調並說服審稿人接受這一決(jue) 定。

如果短時間內(nei) 拒絕審稿的人過多,期刊可能因找不到合適的審稿人而被迫拒絕很多優(you) 秀的文章。

對於(yu) 論文作者的影響

小e認為(wei) ,對於(yu) 論文作者來說,公開審稿意見這件事絕對是利大於(yu) 弊的。

首先,公開審稿意見會(hui) 讓審稿人有所顧忌,不敢提太過於(yu) 離譜的審稿意見。盡管審稿人的身份信息可能不會(hui) 隨著審稿意見的公開而公開,但細分領域的科研工作,全球範圍內(nei) 基本由少數幾個(ge) 團隊在推進,熟悉這個(ge) 領域的人通過審稿意見基本能夠判斷出提這個(ge) 審稿意見的人大概是哪個(ge) 組。

小e當初在投稿一篇論文的時候,我的博士生導師就從(cong) 審稿意見的字裏行間推斷出其中一位審稿人,後麵開會(hui) 的時候碰到了,一問果然是他們(men) 。

其次,如果論文作者能夠順利應付刁鑽刻薄的審稿意見,本身也是作者科研實力的一種體(ti) 現,反而能夠進一步得到多數讀者的同情和青睞,對於(yu) 學術名片的打造也是有益的。

然而,審稿意見的公開也會(hui) 增加作者的負擔。一方麵,作者需要更謹慎地回複審稿意見,既不能一味的順從(cong) 審稿人,也不能一味堅持己見,這對回複的技巧性要求更高,因為(wei) 這部分內(nei) 容後麵都是需要公開的;另外一方麵,如果回複的內(nei) 容太過於(yu) “稚嫩”“欠缺邏輯性的考慮”,反而會(hui) 給作者帶來不利的學術影響。

對於(yu) 審稿人的影響

以前的審稿對於(yu) 審稿人來說更多屬於(yu) 一種creditless的無償(chang) 勞動,哪怕再認真看、仔仔細細給出審稿意見,也不會(hui) 把這篇論文的功勞歸功於(yu) 你。

但現在把審稿意見公開之後,審稿人的智力勞動獲得更多的關(guan) 注和認可;如果科研人選擇公開自己審稿人身份,或許之後還可直接引用自己的審稿意見,那麽(me) 嚴(yan) 厲且深思熟慮的審稿意見,對於(yu) 科研人學術影響力的加成效果也不亞(ya) 於(yu) 一篇學術論文。

但與(yu) 此同時,審稿人撰寫(xie) 審稿意見也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肆無忌憚,想寫(xie) 什麽(me) 就寫(xie) 什麽(me) ,不在乎作者能不能做到;也不能隨隨便便翻一下論文草率寫(xie) 幾條意見就提交,因為(wei) 這部分內(nei) 容大家以後都是看得到的。這對於(yu) 審稿人無疑是額外的心理負擔,需要他們(men) 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審閱論文。

此外,公開審稿意見可能還會(hui) 導致審稿人不敢提太過批判性的意見,而選擇更加柔和、普適的審稿意見,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利於(yu) 學術的自由表達,甚至可能還會(hui) 影響學術進步。

總結來說,公開審稿意見對於(yu) 提升整體(ti) 科研界的透明度是有幫助的,但短期內(nei) 可能會(hui) 遇到很多阻力。怎麽(me) 構建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公開模式,讓各方都能接受是目前的一大難題。《Nature》這項舉(ju) 措或許能夠起到領頭羊作用,推動各大出版社慢慢接受這種新穎的模式。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新學院大學2026春季申請開放!帕森斯設計學院、尤金・朗文理學院本科&碩士課程全解析!

下一篇

高中轉學到領科國際學校怎麽轉?入學條件要求有哪些?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