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心態崩了請問大家是如何調節心態的?

科研之路如同在迷霧中跋涉,每一個(ge) 彎道都可能藏著未知的挑戰,而讀博階段更是充斥著高強度的壓力與(yu) 持續的自我懷疑。當實驗數據屢屢碰壁、論文修改陷入循環、未來規劃模糊不清時,心態崩塌往往隻在一瞬間。

最近看到有人在平台提問“做科研心態崩了該如何調節”,下麵的回答幹貨滿滿,既戳中了科研人的痛點,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破局之道,為(wei) 此小e整理出來與(yu) 大家分享。

設立階段性目標,避免過高期望

很多不負責任的導師時常會(hui) 給手下的博士生“畫餅”,比如多發一篇論文你就能留校任教,做橫向項目是為(wei) 了讓你得到更快的成長,寫(xie) 完這個(ge) 基金本子以後無論你去哪個(ge) 崗位都受用終身。

Stop! 千萬(wan) 不要被導師畫的大餅衝(chong) 昏了頭腦,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建議在讀博之前就應該明確自己讀博的目的是什麽(me) ,要做到哪些產(chan) 出,然後把目標和產(chan) 出按照四年或者五年學製進行劃分,每年按照預定計劃穩步前進,這樣就有了清晰的可執行的藍圖,拒絕導師畫的無休止的大餅。

接受自己的平庸,正視自己

真正的天才,比如博士期間發十幾篇頂刊,CNS期刊的常客,還沒畢業(ye) 就已經內(nei) 定了某高校的教授崗位,這些人都是極少數,大部分博士生都是普通且平庸的正常人。

國內(nei) 的媒體(ti) 特別喜歡宣傳(chuan) 年少有為(wei) ,少年成才的傳(chuan) 奇故事,比如95後985大學副院長,90後某縣縣長,天才少年誰誰誰等。讀多了這些報道就會(hui) 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廢物本廢。其實不然,能讀到博士已經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了,非要拿自己和天才去比,就好比拿98%和99.9%比,屬於(yu) 自討無趣,實屬沒有必要。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規劃和未來,何必非要拿自己和別人比呢?

取悅自己,培養(yang) 愛好

即便做到了上麵兩(liang) 點,博士生涯中還是會(hui) 遇到心態不好的時候,這個(ge) 時候就需要有一門真正的愛好來放鬆自己。

小e在科研不順的時候,就喜歡找一個(ge) 周末一個(ge) 人坐上高鐵去一個(ge) 完全陌生的地方,沒有任何目的的閑逛,想象如果自己生活在這裏會(hui) 是什麽(me) 樣,然後找一家不起眼的餐館點當地最多人吃的食物,和一起吃飯的食客聊天,體(ti) 驗一下完全不屬於(yu) 自己的生活。然後就會(hui) 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的煩惱和憂愁是多麽(me) 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回來之後就可以繼續信心滿滿的繼續科研了。

小e接觸到的很多博士的放鬆方式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喜歡看電影,有些人喜歡運動,有些人喜歡逛博物館,但這些都有一個(ge) 共同點,就是放下當下的煩惱,去做一件和科研完全不相幹的事情。然後告訴自己,生活不止有科研,更有詩和遠方。

尋求外部幫助

如果以上幾點都不能幫助你調節崩潰的心態,那麽(me) 就需要尋求外人幫忙了。你可以像前麵提到的那樣,預約學校的心理谘詢室,和心理醫生聊一聊。千萬(wan) 不要覺得心理谘詢是什麽(me) 恥辱,也不是心理有問題才需要心理谘詢,心理谘詢就和吃飯睡覺喝水一樣普通平常。

另外如果是課題問題,還可以和導師聊一聊,申請更換課題,變更研究方向。此外,最需要記住的一點,科研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活中有許多遠比科研重要的多的東(dong) 西,比如家裏柯基的狗糧、樓下花壇的薰衣草、爸媽的笑容、夏至涼爽的冰鎮西瓜…

這些東(dong) 西才組成了生命的意義(yi) 。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斯坦福/哈佛/耶魯招生係統對比:招生官到底想要什麽?

下一篇

上海領科國際學校入學要求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