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還年輕,別焦慮”?不好意思,他們(men) 偏偏最焦慮
巴黎南郊,RER B線地鐵。一個(ge) 穿著牛仔褲和休閑夾克的年輕女孩,正在和朋友說:“我現在還沒正式工作,但一想到以後每天打卡、寫(xie) 報告、拚關(guan) 係,我就開始掉頭發了。”
這不是段子。這是2025年法國20歲一代真實的心理寫(xie) 照。
據《Le Figaro》8月1日報道,法國研究機構Ipsos與(yu) 公益組織Article 1聯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
在法國,70%的20歲年輕人認為(wei) “職場更讓人焦慮而非充滿希望”。
更細致的數據還包括:
72%的年輕人覺得自己在公共討論中“沒有發言權”,這一比例在農(nong) 村地區更高(81%);
62%的人認為(wei) 法國教育“並不能保障人人平等的機會(hui) ”;
僅(jin) 有39%的人認為(wei) “高等教育對所有人開放”;
63%擔心“進入職場後被年長一代誤解”;
58%擔心“無法適應職場文化”。
也就是說:一代人尚未入場,已經心力交瘁。
02、他們(men) 怕什麽(me) ?三大係統性焦慮正在積累
焦慮一:“我們(men) 說話沒人聽”
比起“卷不動”或“拚不過”,法國青年最直接的感受是——社會(hui) 聽不見他們(men) 的聲音。當一個(ge) 國家的政治、職場、媒體(ti) 與(yu) 教育體(ti) 製都由更年長的一代主導時,年輕人的語言、價(jia) 值、節奏很容易被誤解,甚至被否定。
這不是孤例:法國退休製度改革、氣候政策、大學改革等議題中,年輕人的聲音多次“被代表”,卻少有真正參與(yu) 。
焦慮二:“教育的梯子不好爬了”
法國一向標榜“教育平等”,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信這一套。
國家數據(Insee)顯示:來自工薪家庭的年輕人進入高收入崗位的概率比中產(chan) 家庭少30%,即便學業(ye) 成績相當;
大學注冊(ce) 率也呈階層差異:兩(liang) 個(ge) 父母都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青年中,有87%認為(wei) 自己“得到了製度照顧”,而父母學曆不高的青年中,這一比例僅(jin) 為(wei) 66%。
在“精英預科班”係統中,城鄉(xiang) 、信息差與(yu) 經濟門檻讓不少年輕人感受到:拚搏,不再等於(yu) 機會(hui) 。
焦慮三:“職場不隻不好混,更沒意義(yi) ”
法國年輕人不是不願工作,而是懷疑工作是否值得。
Dares(法國勞動部研究機構)2024年數據顯示:
有**63%**的法國青年希望工作“能體(ti) 現個(ge) 人價(jia) 值”;
但隻有**23%**的人表示“現實中做到了”。
一句話:
“不是怕苦,是怕苦得不值。”
03、肯定不是法國獨有,中國、德國、美國青年都感同身受
這種對職場“未入場即質疑”的態度,並非法國獨有。
🇨🇳 中國:穩定,是唯一的意義(yi) ?
根據《智聯招聘》2024年Z世代就業(ye) 報告:
72%的中國應屆生看重“工作與(yu) 生活平衡”;
但60%以上表示“現實並不允許”。
在清華大學社會(hui) 科學院的一份調研中,“進體(ti) 製”熱潮卷土重來,是一種被“安全感”倒逼的理性選擇。
一句話總結:中國青年怕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被定義(yi) 為(wei) 失敗。
🇩🇪 德國:怕的不是失業(ye) ,是庸碌一生
德國青年失業(ye) 率相對較低(2024年為(wei) 5.7%),但他們(men) 也焦慮:
Bertelsmann Stiftung(貝塔斯曼基金會(hui) )2024報告顯示,超**60%**德國青年擔心“陷入穩定但無意義(yi) 的勞動”;
盡管德國有完善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但“藍領”職業(ye) 社會(hui) 認同低下,依舊被貼上“失敗”標簽。
🇺🇸 美國:美國夢失焦,青年轉向“副業(ye) +低欲望”組合
Deloitte《2024全球Z世代報告》指出:
美國、英國Z世代中,**52%**對未來持“悲觀態度”,而90年代這一數字不足20%;
“Quit quitting(不辭職也不努力)”成為(wei) TikTok熱詞,連“奮鬥”都成了貶義(yi) 詞。
《財富》雜誌評論道:
“千禧一代問如何升職,Z世代問這份工作值不值得做。”
04、製度沒有壞,隻是時代換了方向盤
我們(men) 這一代年輕人,麵臨(lin) 的也許不是一份“糟糕的工作”,而是一種工作意義(yi) 被稀釋的時代。
昔日的“工作—晉升—安穩”路徑,變得不再線性;
職場與(yu) 學校之間的連接被技術衝(chong) 擊重構;
AI、遠程辦公、碎片任務經濟,讓“工作”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僅(jin) 是生活的一部分。
法國Z世代的焦慮,本質上是對一個(ge) 舊係統運行方式的集體(ti) 懷疑。而這種懷疑,並不是脆弱,而是清醒。
05、寫(xie) 在最後:20歲的你,對工作有什麽(me) 期待?
這篇調查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個(ge) 青年說的:
“我不是不努力,我隻是想知道這份努力有沒有回音。”
我們(men) 不做過度樂(le) 觀,也不刻意煽情。隻是想把這個(ge) 時代的年輕人,站在起點處的猶疑與(yu) 掙紮,寫(xie) 下來。因為(wei) 某種意義(yi) 上,他們(men) 代表的正是我們(men) 共同的未來:
一個(ge) 對“意義(yi) ”更敏感、對“標簽”更警覺、也對“選擇”更謹慎的未來。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