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讀博士真的“出路光明”嗎?

每年夏天,總有一些同學的朋友圈被“我終於(yu) 博士畢業(ye) 了”刷屏。而另一端,也總有聲音在問:“現在還有人真去讀PhD啊?出來能幹嘛?”

博士學位,一度是知識分子的象征,是精英身份的代名詞。但在這個(ge) 文憑貶值、學術崗位緊縮、博士延期與(yu) 掉隊頻發的年代,它在很多人眼中,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代號。

那麽(me) ,現實究竟如何?博士畢業(ye) 後真有那麽(me) 慘嗎?

一份法國高等教育與(yu) 研究部統計局(SIES)於(yu) 2025年7月發布的官方調查,給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答卷。


三年之後,博士去哪兒(er) 了?

這份名為(wei) 《2020年博士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三年跟蹤》的報告,全麵分析了2020年在法國完成博士論文的1.1萬(wan) 名畢業(ye) 生的就業(ye) 軌跡。

調查顯示,截至2023年底:

94% 的博士已經實現就業(ye)

其中76% 是穩定合同(CDI或長期CDD)

95% 是全職崗位

更重要的是,88.4% 的博士在崗位上具有“cadre”(管理人員/高級專(zhuan) 技)身份

簡單地說,這屆博士並沒有“流落街頭”,反而大多數都在一個(ge) 體(ti) 麵、穩定的軌道上繼續向前。

而對比他們(men) 在2021年(也就是畢業(ye) 一年後)的數據,穩定就業(ye) 率從(cong) 49%飆升至76%,增長了整整27個(ge) 百分點,說明博士的職業(ye) 節奏本就是“起步慢,但回報穩”。


科研依然是主陣地,但博士不再“隻會(hui) 搞研究”

這份報告也揭示了博士職業(ye) 方向的多樣性。雖然我們(men) 常說“博士=科研”,但現實是:

74% 的博士目前仍從(cong) 事科研工作

其中47.8% 在高校或公共研究機構

26.2% 進入私營部門研發崗位

尤其是在工程、物理、化學、信息科學等“硬核學科”中,博士幾乎平分秋色地流向學術界與(yu) 企業(ye) 界

例如:

專業領域 私營研發占比
數學與計算機 38.1%
工程科學 40.5%
自然科學 30.7%
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 <10%

此外,仍有 25.9% 的博士進入非科研崗位,如:

高校/中學教學(但非研究職位)

國家科研以外的公共管理、政策谘詢

創業(ye) 、創新崗位

企業(ye) 內(nei) 知識產(chan) 權管理、市場戰略崗位等

這說明,博士作為(wei) 一個(ge) “訓練高階思維”的過程,其就業(ye) 半徑遠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廣。


性別差異並未消失,女性博士仍處於(yu) “隱性劣勢”

盡管法國高校在博士階段已實現性別接近(2020年畢業(ye) 博士中57%為(wei) 男性,43%為(wei) 女性),但就業(ye) 數據仍顯示出結構性差異:

指標 男性博士 女性博士
穩定就業率(三年後) 78.2% 73.9%
私營R&D就業率 29.7% 21.4%
公共非學術崗位就業率 9.6% 15.4%
獲得“cadre”職位比例 94.4% 93.4%

特別是在私營研發企業(ye) 中,女性博士的進入比例顯著偏低。究其原因,可能與(yu) 法國企業(ye) 仍存在對育齡女性在合同簽署、晉升考核時的隱性偏見有關(guan) 。

換言之,博士並不自動帶來性別平等。


外國博士能留下來嗎?能,但難度不小

2020年博士畢業(ye) 生中,43% 是非法國籍的國際生,這一比例在STEM領域更高,部分實驗室國際生占比甚至超過60%。

三年之後的數據顯示:

57% 的外國博士選擇留在法國工作

其中大多數進入企業(ye) 研發部門或高校

但相比法國本國博士,他們(men) 麵臨(lin) 明顯的結構性挑戰:

指標 法國籍博士 外國籍博士
總體就業率 95.1% 91.5%
穩定就業率 83.7% 79.6%
在公共研究機構就業比例 69.4% 53.2%
在私企就業比例 40% 54.2%

為(wei) 什麽(me) 外國博士更偏向私企?一方麵因為(wei) 私企相對更重能力、弱化身份壁壘,另一方麵也反映出法國公職係統對非歐盟國籍的進入門檻依然很高(比如許多公職科研崗位要求法國或歐盟國籍)。

對中國博士生來說,這既意味著挑戰,也意味著必須在讀博前就考慮職業(ye) 路徑的適配性。


人文社科博士,真的是“最難轉身”的那群人嗎?

是的,而且官方數據印證了這一點。

在博士整體(ti) 就業(ye) 滿意度為(wei) 85%的背景下:

學科領域 博士滿意度(三年後)
數理與工程 88.1%
生命科學 85.3%
社會科學 81.3%
人文與哲學 79.5%

除了崗位少、薪酬低、人文學術體(ti) 係自身的“過剩危機”之外,還有另一個(ge) 困境在於(yu) :學術熱情與(yu) 市場需求之間的錯位

你可能擁有頂尖的學術訓練、深厚的理論積累,但除非能留下科研崗位,否則“匹配崗位”十分有限。

因此,在法國,人文社科博士往往被稱為(wei) “最難轉身的一群人”。


對中國學生而言,法國博士值得一讀嗎?

對於(yu) 很多留學生來說,這可能才是最關(guan) 心的問題。簡單來說,我們(men) 可以用下表來總結:

目標/狀況 建議
想進入法國或歐洲高校/科研係統 適合,尤其是理工科方向,有明確科研目標
想讀博但希望回國高校任教 謹慎,需提前評估國內“海歸博士”的認可度及對口崗位情況
想短期就業/快速回本/做職場跳板 不建議,除非目標明確(如科研型企業、知識密集型谘詢)
想以博士為“身份通道”(留法等) 需深思,博士讀幾年,換來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出路
語言能力中等/未具備寫作與溝通能力 建議先提升法語或英語學術能力再考慮申請

此外,博士申請與(yu) 工程師/高商不同,並不通過統一平台,而是需要:

主動聯係導師

撰寫(xie) 研究計劃

爭(zheng) 取項目/課題資金

簽署研究合同(Contrat Doctoral 或 CIFRE)

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篩選機製”。


結語:博士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起點

法國博士就業(ye) 數據,比多數人想象得更樂(le) 觀。但它並不是一張通行全場的“王牌”,尤其對中國學生來說,它更像是一張“需要定向使用”的功能卡”。

它能為(wei) 你打開科研之門,也可能讓你在陌生係統中苦尋出口。它代表著專(zhuan) 業(ye) 的頂點,也可能意味著“高位低就”的落差。

但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目標,理解法國體(ti) 製,願意耕耘三五年,法國博士確實能帶你走進一個(ge) 屬於(yu) 自己的世界。

看來,讀博士其實也沒那麽(me) “悲情”——反而還挺不錯的。

那問題來了:在法國,想讀一個(ge) 博士,到底有多難?尤其是作為(wei) 外國人?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國內碩士3年VS國外碩士1年到底差在哪?

下一篇

“全美TOP1的帕森斯設計學院”2026春季入學申請已開啟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