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15年入行到25年,在行業(ye) 裏摸爬滾打了10年有餘(yu) 。從(cong) 啥都不懂的小黃毛到中年發福的今天,也實實在在的參與(yu) 到了這個(ge) 行業(ye) 從(cong) 向上到向下轉折的整個(ge) 曆程。
完整經曆了以下時間節點:
1、05-13年之間的托福雅思(當時入行培訓的所有行業(ye) 故事以及調侃談資,作為(wei) 行業(ye) 新人追求目標基本來自這個(ge) 時期)
2、13-19年的SAT(深度參與(yu) 了SAT的兩(liang) 次改革,以及香港萬(wan) 人坑的考試盛況)
3、18-22年的AP IB Alevel(參與(yu) 了相當一部分學科資料的整理與(yu) 學校經驗的積累,參與(yu) 部分學校的團培和創建過程)
4、22-24年的擇校教育(見證了上海國際學校22年的頂峰輝煌)
5、24-目前的原版教材(觀察到低齡下沉是80後家長對英語學習(xi) 的要求變得更加務實和創新)
6、24-目前留學目的地的重新衡量和思考(經曆的當下是川普的貿易戰、香港的重新定位、英國的相對安全)
15年入行的時候,前輩跟我說,這個(ge) 行業(ye) 可能再做5年,機會(hui) 就不會(hui) 很大了,因為(wei) 當時在業(ye) 內(nei) 能聽到的故事大都是xdf大班課的一票難求以及暑假到手幾十萬(wan) 的名師收入。出發點當然是以上模式可能難以為(wei) 繼,後續模式也可能難以開墾的情況,輝煌的延續需要極其細致的服務和極其精細的運營,這樣的動作本身就是成本的幾何級增加。對人和對事的要求也從(cong) “能做”變成“會(hui) 做”再到“專(zhuan) 業(ye) 事專(zhuan) 業(ye) 做”。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要的17年的在線教育,看似提供了行業(ye) 發展新的解決(jue) 方案,但是也埋了一顆定時炸彈,直到21年雙減政策的炸響。
當時動輒幾百上千萬(wan) 的融資,一個(ge) 明顯的現象是大家都開始把重心從(cong) 做教育理念轉到了做教育產(chan) 品,再從(cong) 做教育產(chan) 品轉到做教育資本。最後都是一地雞毛,包括後來上市的幾家教育公司,結果都很Struggle。起碼到今天,相當比例的機構都處在自救的路上和崩潰的邊緣。這是後話。
我的基本判斷是從(cong) 17年開始,行業(ye) 發展就已經從(cong) 需求端驅動慢慢轉化成供給端驅動了,這種變化的主要外因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16年的棚戶化改造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一部分家庭資產(chan) 快速積累,然後開始學習(xi) 和模仿部分精英家庭的教育策略,去國外留學。市場表現開始有盲從(cong) 性、慕強性、非理性。在沒有結果有效驗證的情況下,在之前已經發生的熱血故事裏尋找目前決(jue) 定的合理性,機構和家長都在巨大不確定性裏互相催促著向前。整個(ge) 趨勢也是從(cong) 北京上海開始,逐漸向長三角、以及內(nei) 地延續。
不管是體(ti) 製內(nei) K12還是國際教育,這種不確定性都在浪費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時間成本、運營成本,以及影響部分學生的身心健康。21年的雙減是從(cong) 政策上來了一個(ge) 急刹車,也直接導致從(cong) 業(ye) 者信任危機和信心災難。這也是讓機構第一次開始感覺Summer is ending。記得當時還在上一次創業(ye) 的起步階段,每天都活在政策執行者和家長信任感的雙重高壓之下。
而家長端的非理性熱情則是從(cong) 20年的疫情,21年的雙減,22年的LockDown,才開始逐漸刹車,但是巨大的慣性還是促成了22年國際學校的入學考試的井噴式盛況。
23年國際學校還算是穩中有進,但是到24年國際學校從(cong) 報名到錄取都出現至少20%的下降。這也是第一次讓學校和機構都同時感覺Winter is coming。
24年部分國際學校開始爆雷和行業(ye) 機構的良莠不齊進一步讓家長開始變得理性。中立資訊平台也從(cong) 產(chan) 品和廣告的宣傳(chuan) 逐漸轉向關(guan) 注留學後路徑的客觀思考和家長KOL的現身說法。也開始讓整個(ge) 市場開始重新思考:
國際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麽(me) ?
思考再三。
我想一定不是風風火火的營收、千篇一律的活動、市場驅動的規模、耗課速度的快慢、快速出分的旁門左道。
我想應該是我們(men) 要把孩子培養(yang) 成一個(ge) 怎樣的人,說的煽情一點:勇敢、善良、正直、坦率、健康、有邏輯的人。
倒不是說成績不重要,獎項不重要,過硬的履曆不重要,隻是這些都是順理成章的結果,而不是刻舟求劍的出發點。
如何實現這種教育的本質,一定是在百花齊放的狀態下實現的,百花齊放代表了產(chan) 品個(ge) 性化、競爭(zheng) 充分化、選擇多樣化。在有效的價(jia) 值觀參考下由需求端(家長)促進產(chan) 品的迭代。剛好現在的家長正在變得專(zhuan) 業(ye) ,變得理性,這是莫大的好事。也是經過五六年的狂熱市場發酵後歪打正著的為(wei) 數不多的喜事之一。
很多做機構的朋友說市場難做,家長難簽,背景提升活動沒人報,競賽選擇問題太多,國家目的地考慮因素太複雜。這是好事兒(er) 啊,被動的讓做機構的我們(men) 跳開舒適區,想一些更具體(ti) 更聰明的方式,來讓學生和家長得到更有價(jia) 值的成長。可能將來的產(chan) 品方向就需要精細化,小眾(zhong) 化,個(ge) 性化。
舉(ju) 個(ge) 簡單的栗子:
有個(ge) 非常優(you) 秀的小朋友問我該如何規劃美本需要的活動,需要小眾(zhong) 的,個(ge) 性化的。我跟他說,你可以自己設計幾個(ge) 問題,跟每天打車回家的司機聊聊天,聊天時間25分鍾足夠。就真是的記錄,最好每一個(ge) 預語氣,每一次停頓都記錄下來。然後從(cong) 共性的問題裏去抽象出來更加宏大的社會(hui) 變遷的洞察和人文主義(yi) 的驗證對比。高級一點,還可以打造人設,用GoPro錄下你們(men) 的對話過程,記錄到自己的FB或Ins賬號上。更高級一點,可以去20個(ge) 大陸的城市 每個(ge) 城市隨機采訪三位司機,每次都錄下來。因為(wei) 司機,是最能代表這個(ge) 城市的性格的那群人。最後出不同角度的社會(hui) 人文方向的思考。沒有花額外的時間,沒有花額外的金錢,也沒有花額外的資源,卻能得到一手的有血有肉的真真切切的信息。
所以,要說這個(ge) 市場還能做幾年,不是五年也不是十年,隻要世界範圍內(nei) 的社會(hui) 狀態有差異,全球化浪潮不逆轉,留學行業(ye) 的業(ye) 務可以一直做,不管是申請、培訓還是活動。
總歸會(hui) 淘汰相當比例的機構。也會(hui) 興(xing) 起相當比例的機構。
興(xing) 起的機構一定不是拿營收去評估機構怎麽(me) 樣可以做大,應該是從(cong) 能提供個(ge) 性化的、幫助到學生的服務來自然的成長。
也可能就做不大,小而精機構的動態平衡可能就是最健康的業(ye) 態。
教育是個(ge) 慢活兒(er) ,有溫度的活兒(er) ,兜兜轉轉後就是一些簡單的樸素的活兒(er) 。
讓每個(ge) 孩子都比昨天的他自己 勇敢、善良、正直、坦率、健康、有邏輯。
Maybe也就是需要具備這些品質的從(cong) 業(ye) 人員來做這個(ge) 活兒(er) 。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