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在美高可以生活適應下來嗎?

說到美國、美國教育,好像所有人都覺得,在這樣一個(ge) 崇尚個(ge) 人主義(yi) 、強調個(ge) 人色彩的國家,隻有外向的人才能在那哪都“吃得開”,隻有健談的人才能輕鬆“玩轉”任何事,美高也是如此,那裏都是外向者的聚集地。

真的是這樣嗎?

在低齡留學熱潮與(yu) 日俱增的當下,很多家庭除了擔心孩子在外留學學習(xi) 與(yu) 生活方麵的融入外,還格外關(guan) 注孩子的性格與(yu) 同學、老師的融合度。

  • 家長擔心孩子太過內(nei) 向,沒法交到好的朋友……

  • 顧問擔心孩子過於(yu) 靦腆,無法快速在美高實現破冰……

  • 學生自己擔心會(hui) 因不愛表達,而無法獲得老師的認可……

對於(yu) 很多國內(nei) 的學生來說,他們(men) 從(cong) 小受到的教育可能就是“要安靜,要沉穩,要有孩子該有的樣子”,太過“調皮”不討人喜歡,所以當下不少學生的身上其實或多或少都會(hui) 有一些“社恐”“高冷”的影子存在,他們(men) 不愛直接表達,不喜歡正麵情緒,不擅長熱切地招呼……

那麽(me) ,這些孩子真的就沒法在美高生存嗎?

內(nei) 向是種性格,做自己沒有錯

每個(ge) 人生來就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喜歡熱情地表達自己,喜怒哀樂(le) 全都形於(yu) 言表,有的孩子則天生老練沉穩,平時很難從(cong) 表麵探得他的喜怒,對於(yu) 事物的看法也從(cong) 來都是惜字如金。

“我曾經因為(wei) 老師的批評,因為(wei) 別人以為(wei) 的我的傲慢,因為(wei) 看到他們(men) 收獲的認可……我想過要改變我自己的個(ge) 性,但當我鼓足勇氣成為(wei) 大家喜歡的樣子時,我卻覺得不是那麽(me) 自在。”

“我嚐試著像別人一樣自在地交流,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起初我確實獲得了與(yu) 以往截然不同的聲音,我也以為(wei) 自己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可當我沉靜下來時卻發現,刻意的“尬聊”遠沒有舒適自然的狀態來得和諧,於(yu) 是我又心安理得地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領地。”

外向的人或許能擁有更多說走就走、想說就說的勇氣,成就許多一腔熱血的激情,而內(nei) 向的人未必沒有精巧、深刻的思考,他們(men) 的力量在經過緩慢的沉澱後,未必不是深厚而持久的,當他們(men) 在自己的世界鬥爭(zheng) 辯駁,在自己的世界消化雕琢,這種內(nei) 向所帶來的深思就如黑夜中暗自生長的樹苗,強勁且有力。

內(nei) 向沒有錯,這隻是一種性格,一種做自己的坦率,但它絕不能成為(wei) 懶惰、停滯的借口,不能成為(wei) 隨波逐流的幌子。

接受自己內(nei) 向的性格,並不等於(yu) 放棄嚐試

我們(men) 不得不承認,外向的人能更好地與(yu) 他人進行溝通,更容易和他人達成配合,但這並不意味著內(nei) 向的人就不能做到。

在美國,我們(men) 熟知的很多名人其實就是非常內(nei) 向的人,但他們(men) 同樣能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亮,受到他人的讚揚與(yu) 肯定,例如:美國著名女演員奧黛麗(li) ·赫本,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美國前總統林肯等。

內(nei) 向並不影響我們(men) 收獲快樂(le) ,實現價(jia) 值,更為(wei) 重要的是在於(yu) 你能否坦然地接受自己,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

內(nei) 向的同時,我們(men) 依然可以拿起麥克風高聲歌唱,依然可以登上舞台激情地演講,依然可以挑戰自己的邊緣,內(nei) 向與(yu) 積極主動本沒有衝(chong) 突,兩(liang) 者並不矛盾,性格也從(cong) 來都不是定義(yi) 行動的標準。

性格內(nei) 向並沒有問題,接受並正視,並且從(cong) 中找到自己願意為(wei) 之努力和付出的方向,慢慢修煉成更好的自己才是內(nei) 向者的內(nei) 在力量。

相信美高,包羅萬(wan) 象

首先,美國本土的很多學生也並不都是熱情洋溢的,各種性格的孩子都有。

內(nei) 向、高冷的孩子往往更善於(yu) 思考,更善於(yu) 探索和研究,更善於(yu) 埋頭苦讀,這種成績優(you) 異,思想成熟的孩子其實非常符合美高的期待,他們(men) 在學術上的呈現一般都更有深度和廣度。

另外,內(nei) 向的孩子其實更加應該去讀美高,在美高自由又包容的氛圍下,孩子們(men) 可以慢慢打開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集體(ti) 生活之中,享受不同的碰撞和同學間的互動,享受熱愛帶來的無限可能,逐漸在一次次體(ti) 驗中找到滿足與(yu) 自信,建立內(nei) 驅力與(yu) 勇氣。

再者,美國私立中學最大的優(you) 勢就是擅長因材施教且具備極高的包容性,同時學校通常也都會(hui) 非常尊重孩子的多元性,所以,孩子內(nei) 向不見得就是件壞事情。

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好規劃,在專(zhuan) 業(ye) 的指導下找到適合的學校,明確長線的成長路線,沿著預期的目標不斷督促其前進。

比起關(guan) 注美高是否真正適合內(nei) 向的孩子,大家不如多關(guan) 注美高能否從(cong) 孩子的個(ge) 性出發,找到適合他們(men) 的最棒的舞台。

畢竟,每個(ge) 鮮活的個(ge) 體(ti) 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men) 的成長沒有刻板、固定的模式,更不受傳(chuan) 統觀念的約束與(yu) 局限。

內(nei) 向是一種性格特點,而性格的特點沒有好壞利弊之分。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2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是什麽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

下一篇

AP生物到底有多難?美國名校對AP生物的要求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