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學士到碩士,從(cong) 碩士再到博士,大家的學曆雖然在步步提高,但是期間過渡的學校卻是千差萬(wan) 別,其中,考博上岸的大致有以下三類:
提升型:211/雙非—985、雙非—211
持平型:211—211、985—985
降次型:985—211、985/211—雙非
能夠去到一個(ge) 與(yu) 碩士學校差不多,甚至是有所突破的院校,自然是可喜可賀。但這期我們(men) 要討論的是:如果讀博院校還不如自己的碩士學校,要不要去讀?
01、為(wei) 什麽(me) 不能“更上一層樓”
沒有誰不願意去到一個(ge) 更好的平台,尤其“博士”作為(wei) 學曆金字塔的塔尖,在它的背後直接敞開的是“高校”“企業(ye) ”“科研院所”等就業(ye) 大門。越好的平台、越高的門檻往往和高收入、高地位等“福利”直接掛鉤。但是現實總是僧多粥少,頂尖的院校既看你的科研潛力,也會(hui) 考慮你的教育背景。
這就導致了一些在“科研實力”和“過往教育背景”兩(liang) 方麵不能同時做到“出類拔萃”的人,大概率會(hui) 被“降次”錄取。但是,通常我們(men) 定義(yi) 的“好”的學校,是指學校的綜合評價(jia) (985/211),而非具體(ti) 到“全麵”且“客觀”的包括了各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實際情況。
02、相對的“差”&絕對的“差”
在做選擇之前,我們(men) 要明確的是,博士高校是不是真的比碩士學校“差”?1、相對的“差”?
本碩“清華北大”,博士“複旦”,這是差嗎?再比如:就讀“建築學”專(zhuan) 業(ye) ,本碩在武大,博士在“西建大”,這是差嗎?(“西建大”雖是雙非,卻是建築學“老八校”)顯然,我們(men) 不能通過簡單的“高校排名、高校檔次”來界定“差”。頂級“985”,同樣有“弱雞專(zhuan) 業(ye) ”,雙非院校也會(hui) 有業(ye) 界香餑餑的“王牌專(zhuan) 業(ye) ”。
“學校一般,專(zhuan) 業(ye) 很強”
2、絕對的“差”?
當然,也會(hui) 有絕對的“差”,比如你在國內(nei) 頂尖的院校、頂尖的專(zhuan) 業(ye) 完成本碩,再不出國的情況下,博士但凡選擇了除了本校以外的院校,都是“降次”。或者本碩“985”,專(zhuan) 業(ye) 排在全國中上遊,博士去到了一個(ge) 雙非院校,專(zhuan) 業(ye) 實力排名也在碩士學校之後,這才算是絕對的“差”。
3、“差”多少
關(guan) 於(yu) “相對的差”,我們(men) 誤區其實是在“學校”排名和“專(zhuan) 業(ye) ”實力之間未做區分,隻要重新評估一下,可能就會(hui) 發現——這是一個(ge) 還不錯的選擇。
通常這些“好處”是比起你“擠破頭”去頂級高校所沒有的:
A 雙非院校讀博的性價(jia) 比也可以很高
先拿個(ge) 博士學位,至少以後出去找工作待遇總不能比本科生差,而且一旦有好的機會(hui) 留校任教,也是一個(ge) 不錯的選擇,所以對於(yu) “隻想拿個(ge) 博士學位”的人來說,去雙非學校讀博是一個(ge) 性價(jia) 比極高的選擇。
B 一流專(zhuan) 業(ye) 和優(you) 秀導師並未被985/211一家獨占
很多雙非院校的強勢專(zhuan) 業(ye) 也入選了一流學科,其學科競爭(zheng) 力和畢業(ye) 生去向都非常好。有一些學校還有校企合作辦學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博士生雖然身在非頂級的學校,卻可以通過一些合作項目享受“頂級”的師資和培養(yang) 環境。
C 比起考博,更多人關(guan) 注的是“能否畢業(ye) ”
如果你的科研能力不是很突出,沒有很好的想法支撐自己做出好項目、寫(xie) 出好文章,去相對容易畢業(ye) 的學校也是很好的選擇,畢業(ye) 容易的同時,壓力也不像在一流學校讀博那麽(me) 大。
D “降次”就讀,你可能就成了“香餑餑”
如果你的本科和研究生院校都不錯,選擇一個(ge) 發展不錯並且高度契合自身情況的院校(甚至雙非),一方麵自己會(hui) 信心大增,另一方麵也會(hui) 受到老師和學校的格外重視從(cong) 而有機會(hui) 享受學校的各種機會(hui) 和優(you) 質資源。而“絕對的差”,我們(men) 不僅(jin) 要知道“差在哪裏”,還要知道“差多少”。有了一個(ge) “量化”的指標,才能作為(wei) 我們(men) 進行選擇的依據,也能最大化的避免自己將來“後悔”。
量化自評表(分別進行打分)
當然,這是老師給出的一個(ge) 參考,各位還可以把一些新的“指標”(自己最為(wei) “看重”的方麵)添加進去。
03、Choose or Not——每種選擇的背後
當經過“評估”後,發現博士錄取的高校確實不如碩士高校,那我們(men) 是不是就認為(wei) 這不是一個(ge) 明智的選擇了呢?一切問題都要分開來看:
選擇去讀A 客觀原因
1、工作晉升中的要求,需要一個(ge) 博士學位,而並不限製非要“985/211”畢業(ye)
2、自己的科研能力相比上岸的同學還稍顯欠缺,進步難度較大
3、讀博隻是為(wei) 了一個(ge) 學位,家裏已經找好出路,畢業(ye) 以後能夠直接工作
4、高考複讀,考研二戰、三戰,這次真的不能再耽擱時間了(35歲前評職稱的硬傷(shang) )
5、聯係博導無果,目標院校的導師已有了心儀(yi) 人選
6、目標院校對考生的要求年年拔高(今年要求一篇論文,明年要兩(liang) 篇…)
7、雖然學校是雙非或者排名低順位,但專(zhuan) 業(ye) 比較強,軟科能進前十,比如,一些雙非院校都開設了國家重點學科:
紡織工程:天津工業(ye) 大學、青島大學
安全工程:西安科技大學
采礦工程:山東(dong) 科技大學
石油開采,油氣儲(chu) 藏:西南石油大學、西安石油大學
中西醫結合:河北醫科大學
地質工程:成都理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光學精密機械:長春理工大學
水利水電工程:西安理工大學
兵器製造、導彈製控理論:中北大學
印刷工程:北京印刷學院
注意:“真正的野雞大學”是沒有博士點的,有博士點就說明這個(ge) 學校的專(zhuan) 業(ye) 具有廣泛的社會(hui) 認可度,就會(hui) 有市場需求,不用太擔心“畢業(ye) 即失業(ye) ”。
通常,我們(men) 麵對的是上麵的客觀事實,因而不得已選擇“認命”。那如果選擇“去讀”後,麵對的會(hui) 是怎樣一番景色呢?
B 積極的一麵
1、拿到博士錄取通知書(shu) 的一刻,還是感受到了滿滿的榮譽感,
2、周圍的人,能夠如願讀博的人肯定不多吧,一定會(hui) 受到褒獎和刮目相看。
3、入學後,很快融入到新的科研團隊中,
4、博士第一年需要上課,發現和以往不一樣的課堂氛圍,學到的東(dong) 西更多。
5、科研工作隨之開展,馬上又投入到新的規劃中去,忘掉了“將就”來到這個(ge) 學校的不甘。
6、學校整體(ti) 實力可能不如碩士就讀的學校,但是科研的氛圍好像更濃了。
7、比起碩士學校,這裏少了頂級科研大佬的光環,卻多了一位能抽出時間言傳(chuan) 身教的好博導
8、對學生的要求不是那麽(me) 的苛刻,每個(ge) 人可以結合自己的基礎進行科研規劃,自主性更高了。
C 消極的一麵
1、學校平台的差異,可能會(hui) 少了很多接觸社會(hui) 優(you) 質資源的機會(hui)
2、院校組織的學術講座、對外交流活動很少,學術視野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3、自製力差的人,因為(wei) 學校的“低要求”而放鬆自己,終日無所事事
4、學校的經費有限,申請課題不易,對科研的扶持力度不夠,難出成果
5、就業(ye) 渠道受限,達不到用人單位的門檻要求
6、學校整體(ti) 實力可能不如碩士就讀的學校,但是科研的氛圍好像更濃了
7、比起碩士學校,這裏少了頂級科研大佬的光環,卻多了一位能抽出時間言傳(chuan) 身教的好博導
8、對學生的要求不是那麽(me) 的苛刻,每個(ge) 人可以結合自己的基礎進行科研規劃,自主性更高了
選擇不去A 客觀原因
1、因為(wei) 考試發揮失常,本可以去更好的學校
2、不能接受“將就”的自己,始終相信能有更好的機會(hui)
3、剛好趕上碩士畢業(ye) 季,準備複習(xi) 的時間不充分
4、離自己的預期差太遠
5、“選擇讀博”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執念不強
6、想進頂尖高校當老師,目前的學校顯然在今後門檻不達標,符合上述條件的同學,多數會(hui) 選擇不去就讀,那麽(me) “不去就讀”的話會(hui) 帶來哪些可能呢?
B 積極的一麵
1、及時止損,吸取經驗教訓,去準備其他的學校,並最終上岸。
2、重新冷靜下來反省自己究竟適不適合讀博,最後選擇去工作,提前自立自足,
3、不用擔心因學校資源的支撐不足而影響自己的科研進度,甚至不能按時畢業(ye) ,
4、不再為(wei) 了一個(ge) “博士頭銜”而忘記自己的人生方向,選擇去自主創業(ye) 。
C 消極的一麵
1、周圍讀上博的同學享受著鮮花和掌聲,自己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和旁人的質疑
2、本以為(wei) 會(hui) 有更好的院校選擇,卻依舊沒能成功,同時也喪(sang) 失了這個(ge) 學校的機會(hui)
3、臨(lin) 時決(jue) 定去找工作,發現工作待遇、工作環境與(yu) 預期差太多,也隻能“將就”
4、原本可以進入的團隊,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成為(wei) 業(ye) 內(nei) 新星,自己卻錯失機會(hui)
一些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盲目的比較“碩士學校”和“博士學校”
人總是會(hui) 在最近的兩(liang) 種選擇之間猶豫,卻看不到更廣的視角。可能你的本科學校也一般,隻是考研得到了一些段位提升,為(wei) 什麽(me) 就不能接受博士擇校的起伏呢?學校的頭銜是固定的,但是個(ge) 人的潛力卻是可以不斷培養(yang) 的,為(wei) 何要拘泥於(yu) 此浪費時間,而不去積極融入團隊,提升自己?
誤區二:博士就讀學校的“就業(ye) 決(jue) 定論”
就業(ye) 分千萬(wan) 個(ge) 方向,進高校當老師不是唯一的出路。(入職985高校不一定比去二三本院校劃算,需要考慮收入、工作壓力等綜合情況)。同樣的平台,也會(hui) 有不一樣質量的人才輸出,關(guan) 鍵是如何利用好身邊的有限資源。其實高考後,社會(hui) 已經將各位做了“分類”(“金本銀碩”),即使博士就讀頂尖院校,一般的規律是“最後入職的高校不會(hui) 比本科學校好”。
誤區三:學校檔次≠專(zhuan) 業(ye) 實力
對做科研的人來說,老師了解的是,他們(men) 更看重院校的專(zhuan) 業(ye) 實力,因為(wei) 資源總是會(hui) 落到“實處”,即使學校的資源有上限,但天平總是傾(qing) 向於(yu) 實力強勁的專(zhuan) 業(ye) ,反而那些沒有“話語權”的專(zhuan) 業(ye) ,在一個(ge) 頂院校中,會(hui) 四處受排擠。
誤區四:不敢“二戰”,認為(wei) “時不我待”考研二戰的家常便飯,但為(wei) 什麽(me) 考博就不敢了?
其實隻要能聯係好博導,考博二戰的成功幾率是遠遠大於(yu) 考研的,等待一年,尤其對於(yu) 碩士應屆畢業(ye) 生來說,不會(hui) 耽誤今後“入高校、評職稱”的節奏。
誤區五:做出選擇後,總是在質疑
這是任何一個(ge) 選擇中的大忌,既然做選擇,肯定就要麵臨(lin) 取舍,舍去的東(dong) 西,再想也沒用,應該抓住當下的最重要的事情。選擇去讀,就無條件的去提高自己,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爭(zheng) 取上遊;選擇不去,就認真準備其他學校的麵試、或者去工作、或者去GAP。不管現實情況有多複雜,各位同學最終都要做出選擇。
老師認為(wei) ,在做選擇之前,需要全麵的分析原因,為(wei) 的是認識到自己屬於(yu) 什麽(me) 樣的類型。
如果“去讀”或者是“不去”,會(hui) 麵對哪些可能的結果?這些結果對自己現階段以及未來,分別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影響?這些影響會(hui) 不會(hui) 對自己帶來很大的困擾?會(hui) 不會(hui) 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困擾?再認真考慮“第二、三部分”教給大家的“量化評估”以及“選擇後的結果”,就能比較容易的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希望各位“不要將就,不留遺憾,不失良機”!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