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劍橋新生都參加了哪些項目提升背景?

在給大家介紹之前,先讓大家看看3位同學在寄托上所分享的自己的申請背景:

① ryannnnn113

申請院校:Akron、MIT 申請專(zhuan) 業(ye) :材料科學/高分子科學 學術背景:已發表三篇論文(1篇SCI一作,2篇二作,1篇三作)

牛劍的學生都選擇這種背景提升項目,你還不心動嗎?

② 格林威治的貓

申請院校:康奈爾、南加大、密歇根等 申請專(zhuan) 業(ye)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學術背景:論文×2;設計獎;科研RA

牛劍的學生都選擇這種背景提升項目,你還不心動嗎?

③ Myosotis.

申請院校:KCL、IC、UCL、Cornell 申請專(zhuan) 業(y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學術背景:美賽F,全國數學競賽一等,兩(liang) 段AI科研,一篇軟著

牛劍的學生都選擇這種背景提升項目,你還不心動嗎?

從(cong) 上麵3位同學的申請背景,其實就可以大致總結出提升學術背景的幾種方式:  

一、發表期刊/會(hui) 議論文 

市麵上的背提產(chan) 品有很多,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論文一對一輔導與(yu) 發表(SCI/EI/CPCI/Scopus/核心等),科研小班課等等。   從(cong) 學術研究深度與(yu) 所能夠學到的知識量的角度來看,含金量最高的項目當屬「論文一對一輔導與(yu) 發表」與(yu) 「課題型科研」這兩(liang) 類產(chan) 品。  

這兩(liang) 類產(chan) 品的含金量稍後再為(wei) 大家解答,我們(men) 先來看看“為(wei) 何不推薦大家上‘小班課’”。  

①【科研小班課】→ 不推薦!  

“小班課”顧名思義(yi) 就是“小班教學”,同時和你一起上課的可能有十幾號人。這種學習(xi) 方式就有點像是大學上課,老師給同學們(men) 統一上課,課後大家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e) 。最終收獲的一般是RP(研究計劃)和推薦信。   我個(ge) 人認為(wei) 這個(ge) 項目不值得參加有以下幾個(ge) 理由:

A. “一對多”教學,老師難以兼顧到每位學生。

就像初高中、大學時期班級統一上課一樣,想必大家都清楚,“在學生眾(zhong) 多的情況下,老師是根本沒有辦法全程手把手帶著學生完成研究工作”的。因此,這類課程對於(yu) 想真正學到“學術研究知識”的學生來說,其實真的很不劃算。你所能觸及到的,可能僅(jin) 僅(jin) 隻是導師教授你的“淺層”的知識,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ei) ,你所產(chan) 出的RP也隻是基於(yu) 這些“通識”進行撰寫(xie) 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B. 批量發推薦信,含金量較低。

可能有同學會(hui) 反駁,“但是教授這類小班課的老師一般都是國外頂尖大學的推薦信,這含金量不是很高嗎?”。並非如此,如果這個(ge) 教授是隻為(wei) 你一人撰寫(xie) 推薦信,那它的含金量的確是很高,但重點是,“小班課”即意味著和你一起上課的其餘(yu) 十幾位同學也同樣可以拿到推薦信,且這位導師的課程並非是“一次性”的。他所上過的課越多,以他的名義(yi) 發出的“推薦信”自然也就越多。

物以稀為(wei) 貴”,當你有的推薦信別人也都有的時候,你自然也就沒有太大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了,況且,推薦信本身起到的也僅(jin) 僅(jin) 隻是一個(ge) “加成”的作用,最重要的還得看你自身是否有“學術產(chan) 出”。下麵,我來給大家講講「論文一對一輔導與(yu) 發表」與(yu) 「課題型科研」為(wei) 什麽(me) “有價(jia) 值”。  

②【論文一對一輔導與(yu) 發表】→ 推薦!  

論文一對一輔導通常是由機構先幫學生匹配合適的導師和課題,而後由導師一對一輔導學生產(chan) 出論文,並協助學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期刊、會(hui) 議論文。

一對一輔導的老師通常都是來自國內(nei) 各大高校的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後/博士,基本上都有在國際頂級期刊(如SCI或者SSCI)發表期刊的經驗,學生在他們(men) 的輔導之下,發表論文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截止到目前為(wei) 止,過往的學生發表論文的成功率均為(wei) 100%。  

牛劍的學生都選擇這種背景提升項目,你還不心動嗎?

其次,因為(wei) 是“一對一”,所以學生和導師之間可以進行非常深入的交流,學生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向導師谘詢,一般都能得到及時且針對性的回複。相比於(yu) “小班課而言”,學生在“一對一論文輔導與(yu) 發表”的項目中,不僅(jin) 可以學到更多導師手把手傳(chuan) 授的科研知識,還可以得到更加精確化”的輔導 —— 所有的人(包括導師、課程助教等)在內(nei) ,都隻圍繞著你一人轉,隻為(wei) 幫助你成功產(chan) 出論文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

③ 【課題型科研】→ 推薦  

作為(wei) “獨家”的一個(ge) 產(chan) 品,學生可以加入到國內(nei) 高校(985/211)教授主持的課題項目中進行研究,最終以署名作者的身份發表SCI/SSCI期刊級別的學術論文。課題型科研的含金量主要在兩(liang) 個(ge) 方麵:

① 課題一般為(wei) 省級或者國家級,含金量高。

“課題型科研”的課題一般都是有國家or省級部委的基金做支持,這意味著,整個(ge) 項目的“價(jia) 值”及其“創新性”是受國家認可且重視的,往大了來說,能進入課題組做研究,相當於(yu) 你是在為(wei) 國家的科研事業(ye) 做貢獻。這個(ge) “含金量”,就不必小鷗做過多解釋了吧?

② 課題組人員相對較少,且組內(nei) 人員的科研水平較高。

“課題型科研”是由高校教授主導整個(ge) 項目的進度,和你一起做科研的同學基本都是研究生,雖然有點像“小班教學”,但其“價(jia) 值”絕對不是“小班課”可以同等而論的。  

原因如下:

A. 首先,“小班課”的同學基本上為(wei) 同等學曆的學生,大多數為(wei) “本科生”,較水的項目甚至會(hui) 有“高中生”,在你遇到不懂的學術問題的時候,無法向身邊的同學求得更加“權威性”的答案。而“課題組”的同學基本為(wei) 研究生,他們(men) 大多數都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學術素養(yang) ,你除了可以向教授求教之外,還可以向師兄師姐谘詢。

B. 其次,因為(wei) 課題型科研的導師基本為(wei) 國內(nei) 高校的教授,進組的學生會(hui) 得到老師更多的學術資源扶持,很多導師甚至會(hui) 帶著學生一起參加大型的學術會(hui) 議,幫助學生拓寬學術視野。簡單來講,課題型科研,是真材實料的“真科研”。能夠進組的學生,是真正地參與(yu) 進高校最前沿的學術研究之中去,項目的價(jia) 值是受高校、省、國家所認可的,自然而然,能夠對學生未來申請留學起到非常大“助力作用”。

二、學科競賽

如果是想要通過學科競賽來凸顯自己的學術實力,助力留學申請,那麽(me) 小鷗建議在選擇賽事時優(you) 先考慮“賽事等級高”的競賽去參加:

比如國際知名的學科競賽(MCM數模美賽)、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全美高中生商業(ye) 挑戰賽DECA)等。   如果是國內(nei) 的競賽,小鷗建議最好選擇國家級的大賽(如挑戰杯等)或全國性的大賽去參加,地方性的賽事一般而言起不到太大的助力作用。

另外,如果是選擇參加國內(nei) 的賽事,也要著重考慮一下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以上是兩(liang) 種最常見的含金量較高的學術背提項目。當然,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通過軟著專(zhuan) 利、實驗室助理(RA)去凸顯自己的科研實力。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3年WRC世界機器人大賽備賽報名中!小學至高中生均可參加!

下一篇

UCL生物相關專業雅思已經提高到總分8小分8!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