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剛剛過去,各省的國獎成績也是陸陸續續的出來了,那麽(me) 大家肯定關(guan) 心的是今年的國獎的獲獎率和獲獎難度,今天就來帶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獲獎難度,以便大家在後續的比賽中有所參考。
由於(yu) 今年的獲獎率還在統計中,就帶大家來看一下去年也就是2020的獲獎概率。
2020年,來自全國及美國、英國、馬來西亞(ya) 的1470所院校/校區、45680隊(本科41826隊、專(zhuan) 科3854隊)、13萬(wan) 多人報名參賽。同比去年,參賽總人數增加8000多人,而獲獎概率為(wei) :
本科組一等獎(292 名),獲獎率0.698%。
本科組二等獎(1201 名),獲獎率2.871%。
從(cong) 上述數據來看,國賽含金量非常高,都是寧缺毋濫的獎項。因為(wei) 含金量很高,國賽建模在我們(men) 學校是作為(wei) B類競賽,非常重視。獲得國一學校會(hui) 給發4000的獎金,既然是學校發的,就不要跟微信小程序大賽等等“私立比賽”比較啦,並且數學學院的同學可以直接保研,個(ge) 人認為(wei) 這還是很不錯的。
後麵就都是要說獲獎難易了,因為(wei) 我舉(ju) 了我個(ge) 人和身邊人的例子,可以更加充分的說明國賽和美賽的獲獎難度。
國內(nei)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都是屬於(yu) 教育部認可的最高級別B類競賽,含金量是最高級別的,省級獎獲獎比例很高的,比較容易拿獎,但國獎比較困難,若獲得國獎,保研競賽類別加分幾乎能加滿。因此,想保研的學弟學妹們(men) 一定要搞住機會(hui) 。
這個(ge) 競賽和全日製研究生做的事情非常類似,提出問題,建立模型,模型分析,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等,可提前了解到,到底自己是不是喜歡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因此考慮要不要考研和讀研。
因為(wei)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含金量非常高,在我們(men) 學校認可度也是相當高,幾乎每個(ge) 學校認可度都高,都是國內(nei) 認可度最高比賽。我們(men) 學校每年大二下學期開始宣傳(chuan) 工作,需要參加比賽的同學必須選擇《數學模型》這門選修課程,係統的學習(xi) 數學模型後才能參賽。
對於(yu) 獲獎難易程度,難不難拿獎很大程度上看選題。參加的是19年的國賽,在組裏是編程手。這是第一次參賽,說實話啥都不會(hui) ,全都是現學的。但是我們(men) 當時選了一個(ge) 我們(men) 認為(wei) 比較難的B題,難度判斷依據是我們(men) 學校所有參賽隊沒有幾個(ge) 選B的,普遍認為(wei) 不好做(自然也包括我們(men) 組)。
雖然我們(men) 也知道我們(men) 的答案不夠完美,但是答案出來的時候,我們(men) 對答案的時候卻意外發現我們(men) 的答案和標準答案幾乎完全吻合,所以我們(men) 組就順理成章拿了國一。然而同年我們(men) 全校隻有3個(ge) 組(包括我們(men) 組)拿了國一,這個(ge) 數量其實還是挺少的。
2020年,我們(men) 組又參加了美賽。這裏算是跑個(ge) 題吧,因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比賽隻是類別相同,評獎標準啥的不一定一樣。20年的美賽因為(wei) 疫情分了兩(liang) 個(ge) 場次,我們(men) 組因為(wei) 時間關(guan) 係選了第一場,結果我們(men) 學校所有參加第一場的同學獲獎情況都很慘淡,差不多都隻是S獎。但是他們(men) 參加第二場的好像都挺好,雖然國賽是省二,但是不妨礙他們(men) 美賽拿了M獎。
說這個(ge) 的目的也是想論證“難不難拿獎很大程度上看選題”,因為(wei) 這兩(liang) 場的完全不同的題目,所以單看我們(men) 學校獲獎情況的話,似乎和所謂的“水平”沒啥關(guan) 係。
當然,和隊友也隻是有一次參賽經曆,大家都普普通通,指導老師也是指導有限的。但是參賽多了,練習(xi) 多了,個(ge) 人感覺對流程更熟悉了,時間分配更好把握了,隊友間協作更高效了,真正的水平也能顯著提高的,前提是必須好好讀論文超過50篇。總共大學就四年,一般是從(cong) 大一或大二開始參加,到大三應該就是最後一次了,曆練的機會(hui) 還是有不少的。
很多的學生可以通過比賽和個(ge) 人練習(xi) ,在老師或者其他前輩的指點下,自己需要再多看一些論文,水平還是能夠得到明顯提升的。我現在的研究方向算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xi) 或數據科學等等的相關(guan) 方向吧,我最近才開始重新分析數學建模,其實那些題目其實要求挺高的,需要自己根據已有模型修改、完善出一個(ge) 適合自己題目的模型,其實和我目前方向的研究過程就非常類似。
我認為(wei) 像這樣的研究難度,如果沒有經過正規的係統的培訓,其實挺難應對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你從(cong) 大一就進入實驗室,並在導師指導下參與(yu) 了N多項目,雖然實驗室導師也不一定會(hui) 教你,但是在這個(ge) 過程中提升了自己很多的能力,含有極強的信息搜集、提煉等等的能力,通過搜羅網上資源就能明顯提升的,然後又有著一定的論文的基礎,那麽(me) 自己的水平真的足夠高的時候,這個(ge) 時候就已經能夠成為(wei) 主導因素了,見到每個(ge) 題真的都可以迅速得出很係統的思路,然後馬上構建出合適的模型,接著拿代碼實現,根據得出的結果進行論文撰寫(xie) ,一切都井井有條,而且自己建立的模型會(hui) 消除查閱資料套模型引起的不連貫,不適合的問題。
下麵給大家介紹一下比賽流程,以便大家能夠比較順利的參賽。
參賽覺得最關(guan) 鍵的一步就是選擇隊友,數模隊友黃金搭配: 工科類/數學類專(zhuan) 業(ye) +計算機類專(zhuan) 業(ye) +文科類專(zhuan) 業(ye) ,工科類或者數學類負責建模,計算機類負責編程,文科類負責撰寫(xie) 論文排版等。
但是隊友這三個(ge) 專(zhuan) 業(ye) 一個(ge) 都不粘,也沒有關(guan) 係,也還是能成功了。有以上搭配固然好,但更多的隊伍其實是瞎搭配,主要看友們(men) 願不願意學,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團隊中是做編程的,係統學習(xi) 的Matlab軟件,但是也有好多其他軟件也在用,比如SPSS,Python,state, R等。因為(wei) 有的題目用這種專(zhuan) 門的軟件解題,結果精確度很高。在這麽(me) 多次模擬以及比賽中,也有用到過,隻要需要用到,就現學現賣,但更多還是用Matlab。
編程是從(cong) 0學起,3月份學到9月份,雖然不咋精,但夠用。這裏我是把《數學建模算法及其應用》裏的模型課程全部學了一遍後,再去完整的學習(xi) matlab視頻的,一步一步從(cong) 小白開始。
而建模的同學專(zhuan) 攻建模,看曆年來的國家一等獎論文超過50篇,學習(xi) 別人是怎麽(me) 建模解決(jue) 問題,而寫(xie) 論文的那個(ge) schoolmate,係統學習(xi) Latex排版技巧和論文的言語表達以及格式等,當然使用word也是可以的。
一定要記住國賽和美賽不是自己孤軍(jun) 奮戰,而是和隊友三個(ge) 人組隊共同完成的比賽,所以三個(ge) 人的分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一個(ge) 人負責建模,一個(ge) 人負責編程,一個(ge) 人負責寫(xie) 論文,所以找隊友的時候可以以此為(wei) 依據。
CUMCM本科組從(cong) A,B兩(liang) 題選做一題(2019年是A,B,C),專(zhuan) 科組從(cong) C,D選做一題(2019年是D,E),首先團隊要確定自己選做的題目,一般在3小時內(nei) 選定,比賽時間是74小時,各個(ge) 隊伍要把控好時間,因為(wei) 最後是上交一篇論文,而不僅(jin) 僅(jin) 是計算結果。
至於(yu) 怎麽(me) 寫(xie) 論文,論文一般分為(wei) 如下板塊:
首先是摘要,篇幅一頁,最後附加關(guan) 鍵詞,摘要是專(zhuan) 家們(men) 首先要看的,主要闡述問題背景、建模過程、模型求解結果;
第二部分就是問題重述,準確理解題目意思並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第三部分就是問題分析,闡述對這道題目的見解,準備用什麽(me) 方法進行求解;
第四部分就是變量說明,在後麵的模型中肯定需要大量的變量來表達,所以此處要對變量進行說明什麽(me) 意思;
第五部分就是開始模型的建立,由於(yu) 每個(ge) 隊伍模型的不同,所以每個(ge) 隊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寫(xie) ;
第六部分就是總結以及模型的評價(jia) (包括優(you) 缺點),談談自己所建立的模型存在哪些不足與(yu) 改進之處;
正文最後部分就是參考文獻,很多時候我們(men) 都是要參考借鑒人家的文獻來建模,畢竟有很多結論我們(men) 是不知道的,所以可以借此直接引用;
寫(xie) 完參考文獻之後,一般都需要加上附錄(建模代碼),建模過程中所有編程代碼都放進論文裏,美賽優(you) 秀的論文篇幅一般在20頁左右,過少過多都是不利的。
總結一下的話,國賽和美賽含金量的確還不錯,但是國獎和美賽的獎項獲獎難度也是相對比較大的,如果你認為(wei) 有精力,也有興(xing) 趣,還是很值得參加的,獲獎難度,如果水平不夠高,那很大程度看選題;水平夠高,那就看你個(ge) 人水平與(yu) 哪個(ge) 獎項相配,加油嗷朋友,祝你得獎!
以上就是介紹的國賽和美賽的獲獎率和獲獎難度,而且對於(yu) 降低獲獎難度,又介紹了比賽前的學習(xi) 方法和比賽中的選題策略等等,希望可以能在國賽和美賽的比賽裏幫助到大家。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