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yu) 希臘文,意思是關(guan) 於(yu) 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ti) 或呼吸的意思,因為(wei) 古代人們(men) 認為(wei) 生命依賴於(yu) 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wei) 心靈。
春秋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論語·雍也》)“學而時習(xi) 之,不亦樂(le) 平”(《論語·學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諸多觀點,已蘊含現代心理學中的興(xing) 趣、記憶和個(ge) 性差異等問題。
戰國時期的荀況(公元前313-238)關(guan) 於(yu) “形具麵神生,好惡,喜怒,哀樂(le) 臧焉”(《荀子天論》)之說,闡明了先有身體(ti) 而後有心理、心理依附於(yu) 身體(ti) 的身心觀。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Democritos,公元前460-370)用原子論解釋心理現象,認為(wei) 感覺是原子從(cong) 物體(ti) 表麵反射出來並與(yu) 感覺器官接觸的結果。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60-370)關(guan) 於(yu) 人性的思考引出人的行為(wei) 的三個(ge) 來源:欲望、情緒和知識,並提出靈魂先於(yu) 身體(ti) 且獨立於(yu) 身體(ti) 的身心觀。
亞(ya) 裏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0)寫(xie) 的《靈魂論》一書(shu) ,則是世界上最早的關(guan) 於(yu) 人類心理方麵的專(zhuan) 著。自那時起,直至19世紀中葉,無論在東(dong) 方還是在西方,都有許多學者論及心理學問題。但心理學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一直是屬於(yu) 哲學的範疇而無獨立的地位,是哲學家、思想家運用思辨的方法進行研究的領域。
從(cong) 文藝複興(xing) 到19世紀中葉,這段時期,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shu) 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並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直到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馮(feng) 特(Wilhelm Wundt)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ge) 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馮(feng) 特也是第一個(ge) 將自己稱為(wei) “心理學家”的人。而兩(liang) 外兩(liang) 位德國費希納創立了心理物理學、艾賓浩斯用實驗法研究高級心理現象。
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從(cong) 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進入派別林立的時代。
1、構造主義(yi) 代表人物,馮(feng) 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
構造主義(yi) 認為(wei) ,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意識可以分解為(wei) 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yu) 通過內(nei) 省(即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下各種元素的結構。
2、機能主義(yi)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
機能主義(yi) 認為(wei) ,心理學應研究個(ge) 體(ti) 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意識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是個(ge) 人的,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功能的。在研究方法上,機能主義(yi) 認為(wei) 不應局限於(yu) 內(nei) 省法,可以采用觀察、測驗、調查等方法。機能主義(yi) 對心理學麵向實際生活過程起了推動作用。
3、行為(wei) 主義(yi)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其最重要的特點是:
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研究行為(wei) 。認為(wei) 意識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進行觀察和測量。個(ge) 體(ti) 的行為(wei) 不是與(yu) 生俱來的,而是受環境因素影響被動學習(xi) 的。反對遺傳(chuan) 決(jue) 定論,代之以環境決(jue) 定論。把對動物研究得到的結果(行為(wei) 的原理原則),用來解釋人的行為(wei) 。
4、格式塔心理學 代表人物是韋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狀”或“組型”之意,有整體(ti) 的意味,這個(ge) 名稱代表了這個(ge) 學派的宗旨。反對把意識分解為(wei) 元素。認為(wei) 人的心理現象是一個(ge) 整體(ti) ,知覺是心理組織的過程。在知覺、學習(xi) 、思維和問題解決(jue) 方麵做了大量實驗研究,有重要的貢獻。
5、精神分析論 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強調無意識,無意識為(wei) 被壓抑的欲望、本能衝(chong) 動以及其替代物;意識為(wei) 我們(men) 平時所能察覺到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是指人們(men) 能夠從(cong) 無意識中回憶起來的經驗;這三者為(wei) 早期的人格結構,後來用本我、自我、超我代替。
6、人本主義(yi) 心理學 人本主義(yi) 心理學興(xing) 起於(yu)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wei) 代表,被稱為(wei) 當代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因為(wei) 它既反對行為(wei) 主義(yi) ,又反對精神分析。它強調人的主觀經驗的獨特性,關(guan) 注人的潛能和自由,強調研究應以問題為(wei) 中心。主張心理學應以正常人為(wei) 研究對象,應研究人不同於(yu) 動物的一些複雜經驗。認為(wei) 人的本質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無意識的欲望驅使的,人有自由意誌,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7、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yi) 、狹義(yi) 之分,廣義(yi) 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yu) 認知心理學,20世紀40年代末,在信息論、係統論和控製論的影響下,誕生了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家將人的認知過程類比為(wei) 計算機的信息加工過程,用實驗法研究人的內(nei) 部心理過程。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看成信息傳(chuan) 遞器和信息加工係統。提出短時記憶中有三種編碼:①聽覺編碼即聲碼;②視覺編碼即形碼;③語義(yi) 編碼即意碼。
心理學必讀書(shu) 目
1.[美]Erich Fromm.The Art of Loving,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2006.
2.[美]格根,方文譯:《語境中的社會(hui) 建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美]Elliot Aronson.Social Psychology,Longman Pub Group,1996.
4.[美]Abraham H.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5.[美]Watson.John Broadus.behavior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6.[美]珀文,周榕等譯:《人格科學》,華東(dong) 師大出版社2011年版。
7.[美]William James.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8.[美]貝斯特,黃希庭等譯:《認知心理學》,中國輕工業(ye) 出版社2006年版。
9.[美]邁爾斯,候玉波等譯:《社會(hui) 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版。
10.[英]哈瑞,魏屹東(dong) 譯:《認知科學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坎特,楊治良等譯:《實驗心理學》,華東(dong) 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John R.Searle.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The MIT Press,1992.
13.[美]Timothy J,叢(cong) 中等譯:《臨(lin) 床心理學——概念、方法和職業(ye) 》,中國輕工業(ye) 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Duffy K,林怡光譯:《社區心理學》,心理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Smith N ,郭本禹等譯:《當代心理學體(ti) 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科爾伯格,郭本禹譯:《道德發展心理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7.[美]庫恩,鄭鋼等譯:《心理學導論—思想與(yu) 行為(wei) 的認識之路》,中國輕工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哈克,白學軍(jun) 等譯:《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國輕工業(ye) 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羅傑斯,楊廣學等譯:《個(ge) 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赫根漢,郭本禹等譯:《心理學史導論》,華東(dong) 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21.[德]威廉·馮(feng) 特,葉浩生等譯:《人類與(yu) 動物心理學講義(yi) 》,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德]Wolfgang Kohler.The Mentality of Apes,Read Books,2011.
23.[美]巴爾斯,陳玉翠譯:《在意識的心靈劇院中——心靈的工作空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英]鐵欽納,李丹譯:《係統心理學:緒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奧]阿德勒,李心明譯:《挑戰自卑》,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George A. Kelly.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Routledge Chapman Hall,1992.
27.[美]班杜拉,林穎等譯:《思想和行動的社會(hui) 基礎----社會(hui) 認知論》,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羅伯特·M·加涅,皮連生譯:《學習(xi) 的條件和教學論》,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艾森克,閻鞏固譯:《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華東(dong) 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拉洛茲(zi) 等,朱曉苑譯:《意識革命》,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31.[美]John R. Searle.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Basic Books,2000.
32.[美]斯騰伯格,俞曉琳等譯:《超越IQ,智力的三元理論》,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3.[美]索拉索,朱瀅等譯:《21世紀的心理科學與(yu) 腦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4.[美]Bernard Weiner.Human Motivation:Metaphors,Theories,And Research,SAGE Publications,1992.
35.[美]卡羅爾·吉利根,肖魏譯:《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yu) 婦女發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
36.[美]Kenneth J. Gergen.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SAGE,2009.
37.[美]桑代克,李月甫譯:《人類的學習(xi)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8.[美]埃裏克森,孫名之譯:《同一性:青少年與(yu) 危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9.[美]塞爾,楊音萊譯:《認知科學導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40.[美]格裏芬,馬季方譯:《後現代科學》,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41.[蘇]Lev Vygotsky.Thought and Language - Revised Edition,The MIT Press,1986.
42.[德]Kurt Lewin.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Munshi Press,2008.
43.[美]卡爾文,楊雄裏等譯:《大腦如何思維》,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
44.[美]內(nei) 格爾,萬(wan) 以譯:《人的問題》,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
45.[美]羅茨格威,焦書(shu) 蘭(lan) 等譯:《國際心理科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
46.[瑞士]Carl Gustav Jung.Analytical Psychology:Its Theory and Practice--The Tavistock Lectures,Dover Publications,2009.
47.[美]黎黑,劉恩久等譯:《心理學曆史——心理學思想的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
48.[美]Burrhus Frederic Skinner.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Free Press,1953.
49.[奧]弗洛伊德,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shu) 館1986年版。
50.[德]卡西爾,甘陽譯:《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51.[美]西蒙:《人類的認知》,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52.[蘇]斯米爾諾夫等,李翼鵬等譯:《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53.[蘇]魯利亞(ya) ,汪青等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54.[美]查普林等,林方譯:《心理學的體(ti) 係和理論》(上下),商務印書(shu) 館1983年版。
55.[美]西蒙,李柱流譯:《管理決(jue) 策新科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82版。
56.[美]E·G·波林,高覺敷譯:《實驗心理學史》,商務印書(shu) 館1981年版。
57.[瑞士]皮亞(ya) 傑,王憲鈿等譯:《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shu) 館1981年版。
58.[美]舒爾茨,楊立能等譯:《現代心理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59.朱瑩:《文化與(yu) 自我》,北京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60.黃希庭:《時間與(yu) 人格心理探索》,北京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61.沈德立:《揭開兒(er) 童心理與(yu) 行為(wei) 之謎》,北京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62.楊治良:《記憶的探索》,北京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63.李炳全:《文化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4.陳嘉明:《實在、心靈與(yu) 信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黃希庭:《人格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林崇德:《發展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素材:
心理學曆史(早期) - 百度文庫 (baidu***.com)
心理學史(學術名稱心理學史)_百度百科 (baidu***.com)
心理學(學科名稱)_百度百科 (baidu***.com)
心理學發展簡史 (suda.edu.cn)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