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注
T同學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了機構的轉學申請輔導項目,並於(yu) 今年春天成功收獲了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轉學錄取。我們(men) 的輔導老師馬上專(zhuan) 門對T同學進行了采訪。下麵我們(men) 就一起來看看ta的轉學申請心得體(ti) 會(hui) 吧!
問:你好,T同學,恭喜你錄製到了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可以請你自我介紹一下嗎?
答:好的!我是T同學,現在(2022年春)就讀於(yu)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我現在的專(zhuan) 業(ye) 是英語文學&數據科學,然後到大二可能會(hui) 考慮經濟學。
問:我聽說你對哲學包括宗教哲學這一塊特別感興(xing) 趣。可以請你簡單的給我們(men) 介紹一下你的學術興(xing) 趣嗎?
答:好的,我可以先講一下宗教研究方麵。我申請的是宗教研究和英語文學。我是從(cong) 2021年暑假的時候思考自己在人文方向的探索是不是不足,應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深入探索。除此之外因為(wei) 家裏的緣故,從(cong) 小耳濡目染,經常去佛教寺廟、石窟。所以我對佛教藝術其實一直有一個(ge) 很深的興(xing) 趣;我覺得在那個(ge) 暑假就是一個(ge) 很好的探索機會(hui) 。
同時我也想多了解一下,就是佛教除了藝術以外,在各種哲學、教育方麵的事情。所以說我就在那個(ge) 暑假我就去了五台山,去考察了一些寺廟,參加活動,經常從(cong) 早上五點持續到晚上八九點。
在考察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ge) 問題:佛教為(wei) 什麽(me) 會(hui) 變成現在這樣?是商業(ye) 化的結果?曆史上的演變?它與(yu) 社會(hui) 各個(ge) 階層有怎樣的互動?在文學方麵,對小說有什麽(me) 影響?在我學的英語文學方向,宗教故事對文本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也會(hui) 想,其實佛教在東(dong) 亞(ya) 的文本中的影響力也很大。
問:哇,經曆實在是太豐(feng) 富了。除了家庭影響,你在探索中有沒有其他資源助力?
答:其實就是機構啦!機構這邊為(wei) 我匹配了一位名校教授深入探索這個(ge) 話題。我一開始對這位主要關(guan) 注文學的教授還有些質疑——畢竟我更關(guan) 注宗教這邊。有這樣的教授,我是不是要先關(guan) 注一些文學問題?我的教授人真的很好,非常耐心的解答了我的困惑。同時,機構的輔導老師也建議我寫(xie) 一個(ge) 研究大綱。於(yu) 是,我想了好幾種方式結合我的興(xing) 趣和教授的專(zhuan) 長,比如禪宗對20世紀美國小說的影響、東(dong) 方主義(yi) 怎麽(me) 體(ti) 現在文本裏、抖音作者如何描寫(xie) 佛教,等等。最後,我和教授一起將關(guan) 注點縮到兩(liang) 部文本之中,特別是黑塞的《悉達多》。我和教授每兩(liang) 周見一次麵,討論文本、研究方向。在教授的指引下,我發現《悉達多》等作品中都有一種“精神之旅”,有在精神崩壞的世界中找尋希望的感覺。於(yu) 是,我將佛教文化和戰後的歐洲精神結合在了一起:對戰後的歐洲來說,佛教是不是提供了另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我覺得這一點特別有意思,和教授一拍即合。
問:聽說伯克利學業(ye) 壓力極大。作為(wei) 大一新生,你是怎麽(me) 樣去兼顧學校內(nei) 的學業(ye) 和校外的科研呢?
答:我覺得確實有壓力。尤其是我第一個(ge) 學期的時候。當時有二十一個(ge) 學分。上了兩(liang) 節英語課,一節佛教課,一節計算機入門,還有一節五個(ge) 學生的梵語課,真的花了我很多時間。不過我們(men) 學校很有意思,有佛學輔修,我便通過學習(xi) 梵語閱讀佛教的原文典籍。雖然很累,但是過的十分充實。
問:有意思!你有沒有參加伯克利的社團活動呢?
答:伯克利很多社團是金融、科技導向的求職社團;說實話,我並不覺得有意思。不過,我在一個(ge) 社團遇到了很多誌同道合的小夥(huo) 伴。我們(men) 針對五十多個(ge) 河南的小夥(huo) 伴展開了線上伴讀活動,持續一個(ge) 多月的時間,我在其中收獲良多。除此之外,我還加入了我們(men) 學校的詩歌雜誌和小說雜誌,在上麵投入了不少時間。我會(hui) 和同事們(men) 篩選稿件、發表詩歌,也會(hui) 暢聊自己喜歡的詩人。我們(men) 還關(guan) 注那些文學界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ti) ——他們(men) 可能沒有閃光的學曆、華麗(li) 的文筆,但他們(men) 也會(hui) 表達自己的思想與(yu) 掙紮。
問:你還有什麽(me) 比較有意思的活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呢?
答:我參與(yu) 了一個(ge) 很有意思的研究。在上個(ge) 世紀,抗日戰爭(zheng) 期間,有一個(ge) 把珍貴書(shu) 籍南遷的計劃,還有一批運到了哈佛大學後又運回了中國。有一位教授對這樣一個(ge) 過程很感興(xing) 趣,帶領我們(men) 研究這個(ge) 過程中的種種故事。這位教授給予我們(men) 相當自由,想研究哪個(ge) 方向,和他討論了就可以。我關(guan) 注了很多電報資料、信件等等,了解到一箱箱像四庫全書(shu) 那樣的珍貴圖書(shu) 是怎麽(me) 在戰火紛飛中被運出來的。我學習(xi) 辨識了很多種書(shu) 體(ti) ,也和教授成了好朋友,從(cong) 大一下學期到現在一直參與(yu) 。
問:很多同學抱怨公立大學缺乏有趣的資源;看來這對你不是個(ge) 問題。
答:我上大學後確實發現公立大學,特別是伯克利,有很多很多資源。雖然僧多粥少,一些熱門實驗室都要靠搶,不過佛教方麵和英語文學方麵的資源都很豐(feng) 富。在機構的指導下,我學會(hui) 了怎麽(me) 最大化利用資源。我經常給教授們(men) 發郵件,去Office hour聊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教授們(men) 也經常為(wei) 我推薦書(shu) 籍,教我怎麽(me) 做研究。我一開始覺得自己很內(nei) 向,“和教授聊天”這麽(me) 簡單的事可以在備忘錄裏躺一個(ge) 星期。不過我逐漸養(yang) 成了接觸教授的習(xi) 慣,我覺得這真是一件好事。
問:哈哈,伯克利的生活聽起來很滋潤啊!既然如此,為(wei) 什麽(me) 還想轉去哥倫(lun) 比亞(ya) 呢?什麽(me) 時候下了堅定的決(jue) 心?
答:我決(jue) 定轉學、接觸機構其實是在21年暑假。當時我還沒來伯克利,但對自己的申請結果並不滿意,感覺沒能完全展現自己對人文的熱愛。另外,伯克利的氣氛可能不太適合我。大家都在轉向計算機方向,求職氛圍明顯,沒有什麽(me) 人交流學術興(xing) 趣。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更想要一種全麵的人文教育。多學和人有關(guan) 的知識,這才是我想要的。
問:那你有過一些顧慮嗎?
答:我覺得我對我來說其實沒有很大顧慮。原因是我把準確申請主要就是當做另外一次嚐試,因為(wei) 我之前申請季的時候確實就是ED Columbia,EDII UChicago。我對這兩(liang) 個(ge) 學校的人文教育非常欣賞,而且轉學並不影響我上課、研究。其實,轉學激勵我一直在學校好好表現。這不僅(jin) 僅(jin) 對轉學有好處,也為(wei) 後來的大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抗壓能力正常,又願意繼續待在現在的學校,那為(wei) 什麽(me) 不試試呢?
問:所以你是那麽(me) 早就決(jue) 定了轉學,那你的暑假有沒有做一些比較特殊的事情,或者說是有沒有就是說上上暑課什麽(me) 的?有沒有諸如此類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學弟學妹們(men) 呢?
答:其實暑假我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我去五台山考察,然後我和教授就是在八月中的時候開啟了我們(men) 的這種交流。一開始我隻是和他學習(xi) 詩歌中可以關(guan) 注的內(nei) 容,然後才轉向研究。除此之外,我還看了一個(ge) 佛教與(yu) 心理學的網課,一些文學課程。我覺得無論轉學與(yu) 否,這些課程對即將來美國上大學的同學都是有極大幫助的,可以抓住申請季與(yu) 大學之間的間隙,探索自己的興(xing) 趣所在。
問:那學弟學妹們(men) 經過一暑假的準備,到了本科階段需要注意哪些呢?
答:我覺得對於(yu) 人文學生來說的話,和一些教授聊天真的會(hui) 有很大的收獲,無論是學術上還是別的方麵都覺得挺受激勵的。選課上,我用AP課程滿足了一些基礎課程,比如我就用我的AP文學跳過了基礎寫(xie) 作課程,可以將時間花在更喜歡的課程上。另外,我覺得和教授討論自己的論文,成績會(hui) 一點一點變好。這是真的!從(cong) 大一上學期到下學期,我的實力逐步提升,績點也高了起來。我確實大一上來可能有點不適應,包括我當時可能確實所以壓力比較大,最後成績沒有那麽(me) 理想。但我覺得大家可能確實需要一個(ge) 適應的過程。另外,學校有很多機會(hui) ,有很多聽學生講座或者跟去當教授的一些研究助理這樣的機會(hui) 。
問:好嘞!你覺得在轉學過程中,機構主要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答:我覺得他們(men) 幫我確定了我的專(zhuan) 業(ye) 方向,還解決(jue) 了很多選課方麵的顧慮。當我對是否參加某個(ge) 活動猶豫不決(jue) 時,他們(men) 也會(hui) 給出中肯的建議。機構還有非常清晰的時間線——我真的非常感謝這點!沒有他們(men) 的幫助,我最後肯定沒法按時提交申請。
問:文書(shu) 是機構的特色了。你的文書(shu) 故事是怎樣的呢?
答:我的主文書(shu) 其實就是五台山的故事。我拿這個(ge) 故事作為(wei) 引子,講述我怎麽(me) 對佛教研究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又如何接觸到各種資源,最後講了講我的研究。文書(shu) 中故事性/學術性的平衡很難——我可能更喜歡學術性的東(dong) 西,可是文書(shu) 有時候要說一個(ge) 故事。最後,在文書(shu) 老師的鑒定下,我保持了學術的原汁原味,加入了更多的個(ge) 人成長內(nei) 容。
謝謝T同學抽出時間接受采訪!祝ta新的學年在紐約玩得開心,學得出彩!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