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常常說,學外語也是學文化,掌握多門語言,也就是洞悉了不同的文化場景。今天,我們(men) 以英美文學為(wei) 例。講講名校倡導的通識閱讀能力,如何get?
——芝麻老師
名校希望學生在高中選課的時候可以側(ce) 重基礎學科,是非常明顯的。英語(文學)是其中最受推崇的學科之一。
商科巨子倫(lun) 敦政經在官網上直白地這樣寫(xie) 道,“Whilst there is no one ideal subject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academic subjects (such as natural sciences, English, economics, and the humanities) are preferred to less traditional subjects such as business studies or accounting.”(選課推薦自然科學、英語、經濟學,不推薦商務和會(hui) 計)。
所以,想申請英國G5,美國前30的學校,搞個(ge) English language(英語) 或者 English literature(英語文學)非常必要。但這兩(liang) 科無論在三大課程體(ti) 係裏的哪一個(ge) 體(ti) 係,都是非常不好拿高分的科目,尤其英語文學。
現在,很多家長也都意識到了這點,就希望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可以開始補給英語文學的內(nei) 容。但是這波操作的難度又如何呢?今天的文章,就帶您走進英語文學的世界。
體(ti) 裁
在英語文學中探討的文學體(ti) 裁(types of literature),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種:prose(非詩歌體(ti) 文本),drama(戲劇), poetry(詩歌)。
1、Prose(非詩歌體(ti) 文本)
Prose包括(長篇)小說(novel),短篇小說(short story),傳(chuan) 記(biography),回憶錄(memory),日記(diary),報道(journal)等。Prose在寫(xie) 作的時候,需要使用完整的句子,並且句子要被組織進入段落,與(yu) 此同時,寫(xie) 作內(nei) 容要關(guan) 注情節和人物。
赫爾曼·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長篇小說《白鯨》(Moby Dick),就是prose這種體(ti) 裁的一個(ge) 例子。這是一篇海洋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xie) 了亞(ya) 哈船長為(wei) 了追逐並殺死白鯨(實為(wei) 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最終與(yu) 白鯨同歸於(yu) 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
捕鯨船“裴廊德”號船長亞(ya) 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凶殘聰明的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因此他滿懷複仇之念,一心想追捕這條白鯨,竟至失去理性,變成一個(ge) 獨斷獨行的偏執狂。他的船幾乎兜遍了全世界曆經輾轉,終於(yu) 與(yu) 莫比·迪克遭遇。經過三天追蹤,他用魚叉擊中白鯨,但船被白鯨撞破,亞(ya) 哈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隻有水手以實瑪利(《聖經》中人名,意為(wei) 被遺棄的人)一人得救。
這部小說的象征意義(yi) 在於(yu) :白鯨是大自然殘暴的象征,也是世界上不義(yi) 和凶惡的象征;亞(ya) 哈則象征著反對凶惡、殘暴統治的戰士。小說既描繪了捕鯨水手的悲慘生活,也說明了依靠捕鯨而繁榮起來的城市是靠捕鯨人的屍體(ti) 建立起來的。
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
2、Drama(戲劇)
戲劇是一種為(wei) 了表演而生的文學體(ti) 裁,這些文學作品被創作出來,是為(wei) 了能到劇場演出。劇本會(hui) 包含大量的對話和舞台指示(劇本中關(guan) 於(yu) 演員上下場、表演動作等的說明)。
莎士比亞(ya) 的《哈姆雷特》(Hamlet)就是戲劇作品的傑出代表。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複仇記》,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qin) 的死訊,回國奔喪(sang) 期間,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yu) 母親(qin) 喬(qiao) 特魯德在父親(qin) 葬禮後一個(ge) 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
這些變故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兩(liang) 位士兵站崗時,父親(qin) 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出現了,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wei) 自己複仇。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確實是殺父仇人。
在複仇過程中,哈姆雷特由於(yu) 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ya) 的父親(qin) 波羅涅斯,克勞狄斯因此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了丹麥,好不容易逃離虎口,卻得知奧菲莉亞(ya) 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yu) 其兄雷歐提斯決(jue) 鬥的要求。
決(jue) 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qin) 喬(qiao) 特魯德因誤喝克勞狄斯為(wei) 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lin) 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並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這部巨作的創作背景是於(yu)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製度向資本主義(yi) 製度過渡時期,這個(ge) 時期是英國曆史進程中的一個(ge) 巨大轉折。
伊麗(li) 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chan) 階級支持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chan) 階級,雙方不僅(jin) 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由於(yu) 政局比較穩定,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這種新興(xing) 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發展,雖然加速了封建社會(hui) 的崩潰,卻仍然是依靠殘酷地剝削農(nong) 民來進行的。詹姆斯一世繼位以後,專(zhuan) 製集權被進一步推行,資產(chan) 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鎮壓。社會(hui) 矛盾進一步激化,它從(cong) 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秩序,同時為(wei) 十七世紀英國資產(chan) 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莎士比亞(ya) 的創作正是通過藝術表現形式對這個(ge) 時代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借丹麥八世紀的曆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hui) 現實。當時的英國是一個(ge) “顛倒混亂(luan) 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ge) 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雷特與(yu) 克勞狄斯的鬥爭(zheng) ,象征著新興(xing) 資產(chan) 階級人文主義(yi) 者與(yu) 封建王權代表的鬥爭(zheng) 。通過這一鬥爭(zheng) ,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yi) 理想同英國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yu) 新興(xing) 資產(chan) 階級之間為(wei) 了爭(zheng) 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
在《哈姆雷特》的戲劇創作中,莎士比亞(ya) 不但展示了廣闊的時代背景,還對個(ge) 人命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劇中,哈姆雷特對個(ge) 人命運的態度也幾經變化,甚至看似前後矛盾。起初,他認為(wei) 命運變幻無常,既不揚善,也不懲惡,反給高貴之人帶來災禍。他像馬基雅維利那樣咒罵命運為(wei) “娼妓”,並在一次獨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運的暴虐”。但在經曆一次“突變”之後,哈姆雷特轉而完全信靠天意。
通過展現哈姆雷特的兩(liang) 種命運觀,莎士比亞(ya) 不僅(jin) 否定了對待命運的兩(liang) 種極端看法,而且顯示了正確對待命運的恰當態度:人的不幸,不是歸咎於(yu) 任何外在偶然性,而應歸因於(yu) 個(ge) 人的天性和選擇。
3、Poetry(詩歌)
詩歌是關(guan) 注“聲音”的一種寫(xie) 作形式,這是因為(wei) 詩歌在用詞上非常注重“音效”,英文單詞的音節排布要符合一定的規律,這樣才能產(chan) 生像音樂(le) 一樣的節奏(rhythm),這在詩歌裏被稱為(wei) 格律(meter)。
詩歌的節奏必須符合語言的民族特點: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元音長短的區別比較明顯,所以古希臘詩和拉丁詩都以元音長短有規律地交替形成節奏,有短長格、短短長格、長短格、長短短格等;古梵文詩主要也是靠長短格構成節奏;德語、英語、俄語,語音輕重的分別明顯,詩歌遂以輕重音的有規律交替形成節奏,如輕重格、重輕格。
音節由音素(phones)構成,它是語音中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單位,是字母組合後的讀音標記。音素靠聽覺辨認,字母靠視覺辨認,音素屬於(yu) 讀音係統,字母屬於(yu) 拚寫(xie) 係統。
韻步(foot,也被稱為(wei) 音步)是由音節(syllable)組成的,英語(整個(ge) 印歐語係都適用)詩歌中的韻步通常被定義(yi) 為(wei) 節奏的長度,是詩歌節奏的基本單位。表現詩歌節奏的音組,也稱頓或韻部。
詩歌實際上存在有兩(liang) 個(ge) 係統,一是聲音係統,其表現形式為(wei) 節奏,節奏用韻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韻步;二是拚寫(xie) 係統,其表現形式為(wei) 音節的組合形式和韻步的數量。這兩(liang) 個(ge) 係統相互交織在一起,不能分開。二者隻有結合在一起,詩歌才具有其成為(wei) 詩歌的存在形式,具有詩歌的音韻美和形式美。
抑揚格(iamb, iambic.),一個(ge) 音步中有兩(liang) 個(ge) 音節,前者為(wei) 輕,後者為(wei) 重。例如,relax,unfair, To be.
揚揚格(spondee),兩(liang) 個(ge) 音節重音相等的雙音節詞。例如,well-loved, blood boil, There goes…
揚抑格(trochee, trochaic.), 重讀音節(或長音節)後緊跟非重讀音節(或短音節)。例如,hoping, darkness, go now…
抑抑揚格(anapest),兩(liang) 個(ge) 非重讀音節後麵帶有一個(ge) 重讀音節。例如,incomplete, misinformed, On the way…
揚抑抑格(dactyl),一個(ge) 重讀音節後帶兩(liang) 個(ge) 非重讀音節。例如,marmalade, criminal, under the…
在行文上,詩歌一般會(hui) 分行寫(xie) (written in lines),還會(hui) 分節、段(stanzas)。
韻和結構有密切的關(guan) 係:韻能把幾行詩聯結為(wei) 詩節,換韻又能把不同的詩節分隔開來。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務於(yu) 詩歌結構的。說到西洋韻式,可以重點看看四行詩。因為(wei) 西洋的詩節中,四行詩是最常見的典型詩節。
- 交韻(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韻”、“換行韻”——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 抱韻(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韻”、“環抱韻”——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 隨韻(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連續韻”——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 疊韻(ove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疊韻”——兩行押韻(AA)。
當然也有一些詩歌並不遵守嚴(yan) 格的格律和行文規則。
拉迪亞(ya) 德的《如果》是典型的格律詩,這首勵誌詩,曾被譯成27國語言作為(wei) 學習(xi) 的教材,並且還是邁克傑克遜的墓誌銘。
《如果》選段
If
By Rudyard Kipling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
If you can trust yourself when all men doubt you,
But make allowance for their doubting too;
If you can wait and not be tired by waiting,
Or, being lied about, don't deal in lies,
Or, being hated, don't give way to hating,
And yet don't look too good, nor talk too wise;
T.S.Eliot的《荒原》就不是格律詩。原詩800多行,經過龐德刪改後,僅(jin) 剩433行。發表以後,成為(wei) 西方文學中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也是西方現代詩歌的一個(ge) 裏程碑。
這首詩歌至少引用了35個(ge) 不同作家的作品和流行歌曲,插入了6種外語。詩歌的形式模仿貝多芬有5個(ge) 樂(le) 章的奏鳴曲,全詩分為(wei) 5章。
第1章《死者葬禮》,一開頭套用了喬(qiao) 叟《坎特伯雷故事》中《序言》開篇的春天場景。但是這裏,四月是“殘忍的月份”,沒有水的滋潤,缺乏充滿生命力的欣欣向榮。現實生活充滿了虛偽(wei) 和邪惡的欲望,概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萬(wan) 物凋零的景象。
第2章《對弈》是對社會(hui) 不同階層的掃描。上流社會(hui) 的珠光寶氣,掩蓋不住精神的空虛。自然的美不複存在,隻有令人窒息的合成香料。而酒吧間下層婦女的對話,談論“裝假牙”和“打胎”,顯示出生活的變態和醜(chou) 陋。
第3章《火誡》,鏡頭對準倫(lun) 敦的過去和現在。昔日充滿詩意的泰晤士河,如今冷風襲人,陰森恐怖。倫(lun) 敦人的生活卑瑣庸俗。詩人認為(wei) ,火能夠燒去情欲,使人再生,重返自然。
第4章《水裏的死亡》僅(jin) 10行,告誡人們(men) ,雖然人們(men) 渴望水,但是水同樣可以使人們(men) 死亡。
最後一章《雷霆的話》,回到歐洲是一片荒原的主題。詩人宣揚“施舍、慈悲和克製”,同時對當時俄國革命的浪潮感到恐懼。《荒原》中的現代社會(hui) ,物欲橫流,缺少信仰,處於(yu) 精神的荒原。詩人認為(wei) ,人類隻有通過古老的宗教信仰和東(dong) 西方的智慧來重新獲得精神的新生。
《荒原》選段
The Waste Land
T.S. Eliot
IV. DEATH BY WATER
PHLEBAS the Phoenician, a fortnight dead,
Forgot the cry of gulls, and the deep seas swell
And the profit and loss.
A current under sea 315
Picked his bones in whispers. As he rose and fell
He passed the stages of his age and youth
Entering the whirlpool.
Gentile or Jew
O you who turn the wheel and look to windward, 320
Consider Phlebas, who was once handsome and tall as you.
史詩和十四行詩是另外的詩歌體(ti) 裁。
史詩是一種莊嚴(yan) 的文學體(ti) 裁,內(nei) 容為(wei) 民間傳(chuan) 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chuan) 說。這種文學體(ti) 裁多以古代英雄歌謠為(wei) 基礎,經集體(ti) 編創而成,反映人類早期具有重大意義(yi) 的曆史事件或者神話傳(chuan) 說。史詩在神話世界觀的基礎上產(chan) 生, 而它的發展最終又是對神話思想的一種否定。
一般意義(yi) 上分為(wei) 傳(chuan) 統史詩,又稱原始史詩或民間史詩。在文字尚未出現時,史詩最初是純口述式記錄的,在傳(chuan) 達過程中,聽眾(zhong) 聆聽史詩後,會(hui) 用口述形式將史詩世代相傳(chuan) ,隨著時間而增添情節,最後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記載成為(wei) 一部統一的作品。這類史詩的代表有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ya) 特》和《奧德賽》。
文學史詩(文人史詩),又稱非原始史詩,為(wei) 文學作家以特定的觀念目的有意識地編寫(xie) 而成。這類史詩的代表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le) 園》。
荷馬史詩:《伊利亞(ya) 特》(Iliad)選段
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ti) ,”為(wei) 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譯。是歐洲一種格律嚴(yan) 謹的抒情詩體(ti) 。最初流行於(yu) 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yu) 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ti) ”,後傳(chuan) 到歐洲各國。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you) 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yi) 思想為(wei) 主要內(nei) 容。他的詩作在內(nei) 容和形式方麵,都為(wei) 歐洲資產(chan) 階級抒情詩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同時代的意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特拉克的詩作視為(wei) 十四行詩的典範,競相仿效。每首分成兩(liang) 部分:前一部分由兩(liang) 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liang) 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因此,人們(men) 又稱它為(wei) 彼得拉克詩體(ti) 。每行詩句11個(ge) 音節,通常用抑揚格。
莎士比亞(ya) 的詩作,改變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四、四、四、二編排,每行詩句有10個(ge) 抑揚格音節。以形象生動、結構巧妙、音樂(le) 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wei) 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nei) 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xing) 資產(chan) 階級的理想和情懷。
普希金創立的“奧涅金詩節”:每一詩節中包含十四個(ge) 詩行,每一詩行中包含四個(ge) 輕重格音步,每音步兩(liang) 個(ge) 音節;這十四個(ge) 詩行中,有的每行結尾為(wei) 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ge) 音節(最後一個(ge) 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有的每行結尾為(wei) 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ge) 音節;陰陽韻變換的規律和詩行間押韻的規律之間又有嚴(yan) 格的配合。
Sonnet 18是莎士比亞(ya) 最為(wei) 著名的一首十四行詩。
Sonnet.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QuatrainⅠ:
A: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B: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A: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B: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QuatrainⅡ:
C: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D: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C: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D: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Quatrain Ⅲ:
E: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F: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E: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F: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Couplet:
G: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1]
修辭
談到修辭,我們(men) 一般情況下講的其實是修辭格,也就是一般意義(yi) 上的修辭手法(figurative language)。
這裏舉(ju) 幾個(ge) 修辭手法的例子。
明喻(simile):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liang) 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Oliver ran like the wind.
暗喻/隱喻(metaphor):根據兩(liang) 個(ge) 事物間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用一種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本體(ti) 和喻體(ti) 之間不使用比喻詞。The city is a jungle。
擬人法(personification):賦予事物現象人格化的特征。Lightning attacks the ground from an angry sky.
象聲/擬聲(onomatopoeia): 模擬事物聲音的造詞方法。The bees buzzed from flower to flower and the birds chirped in the tress.
誇張(hyperbole):一種誇大的描述方法,以便吸引注意力或者產(chan) 生幽默的效果。These books weigh a ton.
反語(irony):字麵意思跟實際所表達的意思,是相反意思的修辭手法。“Lovely weather,” said Kate,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at the pouring rain.
頭韻(alliteration):也叫initial rhyme或head rhyme, 指兩(liang) 個(ge) 單詞或兩(liang) 個(ge) 單詞以上的首字母發音相同(或者在一個(ge) 重音音節),形成悅耳的讀音。它蘊含了語言的音樂(le) 美和整齊美,使得語言聲情交融、音義(yi) 一體(ti) ,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雪萊《西風頌》裏的Wild West Wind.
腹韻(assonance):指諧音或者發音相似,尤其指詞中元音的相似,韻式為(wei) CVC. 如果兩(liang) 個(ge) 單詞的原因部分發音相同,而其餘(yu) 部分發音不同,便被認為(wei) 押腹韻。First thrive and then wife.
雙關(guan) (pun):通過調整兩(liang) 個(ge) 詞的詞意和諧音方式,來到達辭藻華麗(li) 或者幽默的效果。詞語在句子中有雙重含義(yi) ,借題發揮,旁敲側(ce) 擊。Broken pencils are pointless.
反意法/逆喻(Oxymoron):矛盾修辭法,用兩(liang) 種不相調和的特征形容一個(ge) 事物,以不協調的搭配使讀者領悟句子中的妙意。It’s an open secret that their marriage is in trouble.
意象(imagery):指用語言去描述五官的感覺(包括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例如,“Wafts of apple and cinnamon poured out of the oven, as the kitchen filled with their aromas.(蘋果和肉桂的味道從(cong) 烤箱中傾(qing) 瀉出來,廚房裏頓時充滿它們(men) 的香味)”。這種寫(xie) 作手法的目的是讓讀者感覺自己就在那裏。
舉(ju) 幾個(ge) 修辭應用的經典例子,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演講 I have a dream 裏麵就大量使用了比喻和重複等手法: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bad captivity.
在《經濟學人》的廣告中,我們(men) 也常常可以看到修辭的巧妙應用:
“I never read The Economist.” Management trainee. Aged 42. 我從(cong) 來不讀《經濟學人》——來自一名42歲的管理實習(xi) 生。這裏使用了反語(Irony)的手法:一般來說,實習(xi) 生都是年輕人,如果一個(ge) 人到了42歲還是管理實習(xi) 生,說明他的職場道路很不順利,而職場不順的原因廣告裏麵已經有說明了:I never read The Economist.
Your argument should shine, not your forehead. 閃光的應該是你的論點,而不是你的額頭。這裏用了雙關(guan) (pun)手法:shine既可以修飾argument,也可以修飾forehead,前者是指論證有力,後者是指額頭油亮發光。這裏shine的巧妙應用讓句子讀起來饒有趣味,很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但這些修辭手法其實隻是修辭學的一部分。
古代西方教育包含自由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le) 和天文。前三藝關(guan) 注的是教人如何理解文字、運用語言以能夠通曉明暢地闡釋思想的技能,修辭是前三藝之一的重要教育內(nei) 容。
雖然“七藝”這個(ge) 名稱的正式出現不早於(yu) 羅馬帝國晚期,但其基本要素卻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並同城邦的日常社會(hui) 生活緊密相關(guan) 。
古典時代的雅典采取民主政體(ti) (限製在本城邦的自由人當中),所有重大事務需要公眾(zhong) 討論並以投票形式解決(jue) 。在這種體(ti) 製下,如何說服別人相信自己的政見,並將之付諸實施,就需要非常強的演說和辯論技巧。
當時的智者學派(Sophist)中許多人以教授論辯演講技術為(wei) 生,訓練年輕人如何運用華麗(li) 的修辭、雄辯的風采和豐(feng) 富的邏輯技巧來參與(yu) 城邦治理。因此,演說論辯所需要的語法、修辭和辯證法(邏輯)就成了最基礎的訓練。
語法強調用詞的準確性,修辭注重演說的流暢和感染力,使之富有文學色彩並能打動人心;邏輯則是采取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使整個(ge) 演說條理清晰、論證合理,並能善於(yu) 發現和利用對手的漏洞。
亞(ya) 裏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辭學》中,歸納出修辭的三個(ge) 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修辭學的定義(yi) 、演說的分類、說服方式和演講題材;第二部分著重分析聽眾(zhong) 的情感和性格以及論證方法;第三部分則討論文體(ti) 風格與(yu) 構思布局,涉及演說的立意取材、辭格運用、語言風格、謀篇布局、語氣手勢和情態等。
人品訴求、情感訴求和理性訴求是修辭學的三要素。
人品訴求對應於(yu) 演講者或作者,它要求演講者具有較高的品性;情感訴求對應於(yu) 聽眾(zhong) 或讀者,它要求所講內(nei) 容能夠滿足聽眾(zhong) 的情感需求,引起聽眾(zhong) 共鳴;理性訴求則對應著內(nei) 容,它要求內(nei) 容清晰、條理清楚、邏輯性強。實際上用簡單的話來說三要素就是講話人、聽眾(zhong) 與(yu) 話題。
漢語當然也有修辭。
消極修辭:注重“義(yi) ”,注重概念;內(nei) 容要明確、通順,形式要平穩、勻密
積極修辭:注重“形音”,注重體(ti) 驗;分為(wei) 四大類——材料上的辭格:譬喻,借代,映襯,摹狀,雙關(guan) ,引用,仿擬,拈連,移就;意境上的辭格:比擬,諷喻,示現,呼告,誇張,倒反,婉轉,避諱,設問,感歎;詞語上的辭格:析字,藏詞,飛白,鑲嵌,複疊,節縮,省略,警策,折繞,轉品,回文;章句上的辭格:反複,對偶,排比,層遞,錯綜,頂真,倒裝,跳脫。
但漢語的修辭跟西方的發展並不相同,易經上說“修辭立其誠”,意思大致就是人的語言是道德修養(yang) 的體(ti) 現。戰國時期的名家本來有可能將詭辯和修辭結合,但是因為(wei) 儒家的影響太大,“言之無文,形而不遠”成為(wei) 了漢語修辭的原則,也成就了中國美辭的傳(chuan) 統。也正因為(wei) 如此,我們(men) 一提到修辭總是想到修辭格,認為(wei) 修辭就是“文采”,不能與(yu) 宏觀的謀篇布局結合起來。但英語文學裏修辭覆蓋麵是極廣的,也是賞析的難點和重點。
觀點和敘述方式
有些東(dong) 西能為(wei) 我所見,有些東(dong) 西則不能。在事件中,沒有一個(ge) 人能說出全貌,卻都提供了別人所缺少的部分。作者的任務是找出最適合於(yu) 他要述說內(nei) 容的觀點(point of view)。
觀點的闡述角度、方式,會(hui) 隨著敘述者(narrator)的角色變化而有所不同,敘述方式可以分為(wei) 五個(ge) 類型。
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文體(ti) (first – person): 敘述者參與(yu) 到故事中,以自己的角度闡述問題,但有時,他的認知是有限的。比如,I saw his face I realized that something was wrong.再比如,《安妮日記》的敘述者是安妮·弗蘭(lan) 克。
以第二人稱敘述的文體(ti) (second – person):把讀者融入到故事的敘述中。You walk into your bedroom. You see clutter everywhere and…
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文體(ti) (third – person):敘事者未知並且不參與(yu) 到敘事中,完全從(cong) 其他人的角度進行闡述。《哈利波特》是用第三人稱視角寫(xie) 的,因為(wei) 敘述者用的是名字和代詞“he”去指哈利。
全知全能敘述方式(omniscient):敘述者知道作品人物的所有思想、感受和行動。這種敘述方式使敘述者具有多重視角。
例如,“Greta greeted her 3 co-workers and boss. Her boss wondered why Greta looked so tired, and two co-workers whispered about Greta’s untucked shirt. Luckily, Greta couldn’t hear them. (Greta向她的3個(ge) 同事和老板打了招呼。她的老板想知道為(wei) 什麽(me) Greta看起來這麽(me) 累,而那兩(liang) 個(ge) 同事則在低聲談論Greta褶皺的襯衫。幸運的是,Greta聽不到他們(men) 的聲音)”。如果作者使用這種敘述方式去講述一個(ge) 涉及多個(ge) 視角的故事,那麽(me) 讀者會(hui) 擁有比主角更多的信息。
局限性的敘述方式(limited):敘述者隻知道一部分事實,他也可能跟著讀者一起學習(xi) ,甚至對事件的發展有誤判或者得出錯誤的結論,有的時候還會(hui) 故意誤導讀者。
局限性視角是指作者用第三人稱去講故事,但僅(jin) 僅(jin) 隻描述故事中的一個(ge) 角色所知道的完整信息,隻告訴我們(men) 這個(ge) 角色的所想、所感、所見、所聞。例如,即使其他角色也在場,在故事中隻描述一個(ge) 角色的想法和感受。舉(ju) 一個(ge) 具體(ti) 的例子,“Greta greeted her 3 co-workers and boss. She texted her friend but received no reply. Greta wondered where her friend was. (Greta向她的3個(ge) 同事和老板打了招呼。她給她的朋友發了短信,但沒有收到回信。Greta想知道她的朋友在哪裏)。” 通過這種敘述方式,讀者所知道的信息和主角所知道的一樣,所以會(hui) 和主角同樣對某件事情感到十分驚訝。
背景和情節
簡單來說,背景(setting)就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飄》的故事背景設定是美國南北戰爭(zheng) 時期,佐治亞(ya) 州亞(ya) 特蘭(lan) 大。
作家對背景的描寫(xie) 對於(yu) 讀者想象自己處於(yu) 文中的位置和時期是至關(guan) 重要的。一個(ge) 描述背景的例句是:“Jumping off the truck onto the gravel road, the kids ran into the field and towards the sunset.(孩子們(men) 從(cong) 卡車跳到了碎石路上,朝著日落的方向跑進了田野)”。
情節(plot)指的就是故事發生的內(nei) 容。比如,漁民與(yu) 巨型魚打架就是海明威《老人與(yu) 海》裏的一個(ge) 情節。情節有不同的類型,但是他們(men) 通常會(hui) 有一些範式,這個(ge) 範式被稱為(wei) 故事線(story arc)。
故事線一般會(hui) 分為(wei) 五個(ge) 部分:
-
情節交代(exposition),引入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人物和主要衝(chong) 突。情節交代是故事的一部分(通常在開頭),它提供了用於(yu) 理解角色和行為(wei) 的背景信息。例如,在《哈利波特》的情節交代中,作者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哈利會(hui) 和他的姑姑和姑父住在一起。
衝(chong) 突是指在故事情節中,在行為(wei) 、欲望、想法或目標上所產(chan) 生的衝(chong) 突。例如,《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的衝(chong) 突是伏地魔想從(cong) 哈利手中奪走魔法石。
-
起始行動(rising action),事件推進,通過一係列的事件把氛圍推向高潮。在《三隻小豬》的故事中,起始行動包括以下事件:前兩(liang) 隻小豬用稻草和木頭造了一所房子,大灰狼把房子吹垮了並吃掉了這兩(liang) 隻小豬。第三隻小豬建了一所磚房子,大灰狼沒有成功地騙這隻小豬走出房子。
-
高潮(climax event),其實就是轉折點,事件的敘述到達最緊要的關(guan) 頭。《三隻小豬》故事的高潮就是大灰狼受到了挫折,他跳到煙囪裏去抓第三隻小豬。
-
劇情下降(falling action),緊要關(guan) 頭之後跟隨發生的事情和結果;
-
結局(resolution)。在《三隻小豬》的故事中,結局就是第三隻小豬吃掉了煮熟的大灰狼,報複了他之前的行為(wei) 。
人物
文學作品裏的人物(characters),一般有五種。
➢主角(protagonist): (戲劇、電影、書(shu) 的) 主要人物,主人公。
➢反麵主角(antagonist): 與(yu) 主人公對立的角色。
➢主要角色(major characters):在故事中重要的人物。
➢陪襯角色(foil characters): 通過對比來烘托主要人物的人物。
➢次要角色(minor characters):隻有一個(ge) 側(ce) 麵來描繪的角色,或者人物形象是平麵的,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人物形象沒有發展。
文學創作手法
最後分享一下常見的文學創作手法(literary techniques)。
鋪墊(foreshadowing):用一些暗示、提示、線索來預示接下來的故事情節,這樣可以製造懸疑氛圍,預示情節的發生不可避免。
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說《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就是這種寫(xie) 作手法的好例子。在小說中有一個(ge) 情節,講Candy年邁的狗是被射中後腦而亡的,為(wei) 了減少狗狗內(nei) 心的恐懼,子彈從(cong) 狗狗的腦後方射來。這個(ge) 情節暗示了Lennie的死法和原因。
閃回/閃進(Flashback/flashforward):一般是指時間的跳躍性回退或推進。
哥倫(lun) 比亞(ya) 作家加西亞(ya) ·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的開頭便使用了該敘述手法,“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i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許多年之後,麵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ya) 上校將會(hui) 回想起,他父親(qin) 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ge) 遙遠的下午。)
僅(jin) 僅(jin) 40多個(ge) 字、一句話,表達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空概念。
主旨(Motif,這個(ge) 詞在漢語裏並沒有一個(ge) 特別合適的對應詞語):Motif的詞根與(yu) motive(動機)相同,內(nei) 涵是“動”,即“不斷出現的結構、意象、場麵、動作、符號或文學手法”。其目的是強化、推動主題。
以《麥田的守望者》為(wei) 例, motif就是那些反複出現的“過冬的鴨子”“紅色的帽子”,“博物館”這些東(dong) 西,因為(wei) 它們(men) 都暗含“躲避冷漠、朝向溫暖”“舊日的美好回憶”以及“毫無生氣但也沒有危險的隱匿場所”,這些對作品的發展都有推動作用。
再比如,“邪惡的繼母”和三件套(灰姑娘繼母有三個(ge) 女兒(er) ,《格林童話》三個(ge) 紡紗女,《金發姑娘和三隻熊》等)都是童話裏麵常見的Motif。
象征手法(symbolism): 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係,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ti) 形象(象征體(ti) ),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威廉·戈爾丁《蠅王》便使用了象征手法。作品中的小男孩是用海螺殼的聲音來召喚大家開會(hui) 的。這個(ge) 海螺殼象征了這個(ge) 社區,當海螺殼損壞了,讀者就明白這個(ge) 島上的社會(hui) 秩序也完全崩塌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也廣泛使用了象征手法,地理、節氣、人物象征。
典故(allusion):指在創作過程中,引用過去文學作品或曆史事件中的某件事。例如,將某人稱為(wei) “scrooge”,指他脾氣暴躁,這是引用了查爾斯·狄更斯《聖誕頌歌》的典故。識別典故有助於(yu) 讀者去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內(nei) 容。
再比如,愛爾蘭(lan) 意識流文學作家詹姆斯·喬(qiao) 伊斯創作的《尤利西斯》裏麵的人物斯蒂芬·代達羅斯,就源自希臘神話,迷宮設計代達羅斯(即伊卡洛斯)的父親(qin) 。
情景倒反(Situational irony)最好的例子是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
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jin) 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他們(men) 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有祖傳(chuan) 的一塊金表,德拉有一頭美麗(li) 的瀑布般的秀發。
為(wei) 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表為(wei) 德拉買(mai) 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wei) 吉姆買(mai) 了一條白金表鏈。他們(men) 都為(wei) 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dong) 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以此讚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純真愛情。
戲劇反諷(Dramatic irony):(戲劇中人物未察覺但是觀眾(zhong) 可以領會(hui) 的)戲劇性諷示。《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中羅密歐因誤會(hui) 朱麗(li) 葉已死而自殺,但觀眾(zhong) 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同步敘述(Mirroring):平行的人物、時間等,使讀者可以把他們(men) 進行比較,同步敘述的內(nei) 容也可以是相反的內(nei) 容。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發生在兩(liang) 個(ge) 主要地點,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是一個(ge) 幾乎與(yu) 世隔絕的陰暗地方,但鄰近的畫眉田莊(Thrushcross Grange)明亮、寬敞,坐落在優(you) 美的綠色山穀。
衝(chong) 突(conflict):相對的力量和人物之間的對立。
人與(yu) 自己的衝(chong) 突(內(nei) 部衝(chong) 突):主要人物跟內(nei) 心良知間的鬥爭(zheng) 。參考克裏斯托夫·馬洛的《浮士德博士》。人與(yu) 自然的衝(chong) 突(外部衝(chong) 突):《白鯨》中亞(ya) 哈船長與(yu) 白鯨的對抗。人與(yu) 人之間的衝(chong) 突(外部衝(chong) 突):兩(liang) 個(ge) 人物之間的衝(chong) 突。《蠅王》中,Jack和Ralph的領導權之爭(zheng) 。人物社會(hui) 的衝(chong) 突(外部衝(chong) 突):人與(yu) 所處時代的規則之間的衝(chong) 突。喬(qiao) 治·奧威爾的《1984》就是這樣的內(nei) 容。
這是從(cong) 技術層麵概述了英語文學的學習(xi) 內(nei) 容。由此可見,英語文學的學習(xi) 難點還是很多的。
-
概念複雜、抽象;
-
曆史、宗教、哲學、神話等內(nei) 容高度複合,在賞析中需要非常多的廣泛補給;
-
跟中文文學有同有異,梳理方法也極為(wei) 不同,容易混淆。
-
戲劇、詩歌牽扯古英語的使用,對語言學的發展也有一定要求。
那麽(me) 家長在安排孩子英語學習(xi) ,涉及到文學層麵的內(nei) 容,還是要有一個(ge) 合理的預期,不能一味貪難。
https://www.douban.com/note/509753276/
https://baike.baidu***.com/item/十四行詩/94046?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白鯨/3025283?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史詩/1006957?fr=aladdin
https://www.doc88.com/p-91999552349.html
https://www.zhihu.com/search?type=content&q=修辭和修辭學
https://baike.baidu***.com/item/明喻/2109148?fromtitle=Simile&fromid=11299058&fr=aladdin
https://wenku.baidu***.com/view/a8733f0dbb68a98271fefa92.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6d2c1306e87101f69e31956e.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17188ae84afe04a1b071de5c.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98b56e1e650e52ea551898f3.html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8188fba74d2cb0d0891b9744cb214723.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72e342205ef7ba0d4b733b3a.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意象/1411?fr=aladdin
https://www.sohu.com/a/114597435_115496
https://www.xphabit.com/article/4011.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005008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44172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91653/answer/25126452
https://wenku.baidu***.com/view/583f064fddccda38376baf4e.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856145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345837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