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辭情景
理解並能夠分析修辭情境(Rhetorical Situations),有助於(yu) 形成強有力的、以受眾(zhong) 為(wei) 中心的、有條理的寫(xie) 作。下麵會(hui) 更詳細地解釋如何分析修辭情境。
“修辭情境”(rhetorical situation)是一個(ge) 專(zhuan) 業(ye) 術語,指的是使用某種交流方式來改變至少一個(ge) 人觀點的任何情況。但許多人對“修辭”(rhetoric)一詞並不熟悉。對許多人來說,“修辭”可能意味著簡單有說服力的演講。對其他人來說,“修辭”可能意味著更消極的東(dong) 西,比如“欺騙”甚至“撒謊”。因此,要理解修辭情境的好處,我們(men) 必須首先對修辭本身有更全麵的理解。
簡而言之,“修辭”是用來改變他人觀點的任何交流。但這是一個(ge) 非常寬泛的定義(yi) ,需要更多的解釋。修辭主要是對我們(men) 所做語言選擇的意識。修辭起源於(yu) 古希臘,可以幫助人們(men) 更令人信服地寫(xie) 作。另外,修辭教育使任何領域的溝通者都能有效地創造和評估信息。
2、修辭學述評:從(cong) 說服到認同
古希臘哲學家亞(ya) 裏士多德強烈影響了人們(men) 傳(chuan) 統上對修辭的看法。亞(ya) 裏士多德(Aristotle)將修辭定義(yi) 為(wei) “在每種特定情況下,看到可用的說服手段的能力”(an ability, in each particular case, to see th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從(cong) 那時起,亞(ya) 裏士多德對修辭的定義(yi) 在許多情況下都被簡化為(wei) 簡單的“說服”。
在最好的情況下,這種修辭的簡化導致了人們(men) 將修辭與(yu) 政治家、律師或其他以說服演講聞名的職業(ye) 聯係在一起的長期傳(chuan) 統。最糟糕的情況是,修辭的簡化導致人們(men) 認為(wei) ,修辭隻是操縱性的人用來獲得他們(men) 想要的東(dong) 西(通常不考慮道德或倫(lun) 理問題)。
然而,在上個(ge) 世紀左右,學術界對“修辭”的定義(yi) 和使用已經演變為(wei) 包括人們(men) 有意識地相互交流的任何情況。簡言之,每個(ge) 人對每件事的感知和理解都會(hui) 有所不同(當然,這種差異會(hui) 因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這種擴大的認知導致了許多當代的修辭哲學家提出,修辭不僅(jin) 僅(jin) 涉及說服。修辭不僅(jin) 僅(jin) 是說服,而是人們(men) 用來相互認同的一套方法,以鼓勵彼此從(cong) 彼此的角度理解事物。從(cong) 人際關(guan) 係到國際和平條約,理解或改變他人觀點的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從(cong) “認同”的角度理解修辭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好地溝通和評估所有這些情況。
3、修辭情境的要素
沒有一種獨特的修辭情景適用於(yu) 所有的交際場合。相反,所有人類交流的努力都發生在無數個(ge) 特定的交流時刻所特有的修辭情境中。
對修辭情境的了解有助於(yu) 寫(xie) 作和分析。在開始寫(xie) 作任何文本之前,你應該首先了解你的修辭情況。一旦你知道如何識別和分析修辭情境的要素,你就能夠更好地寫(xie) 出符合受眾(zhong) 需求、適合你寫(xie) 作的特定環境、傳(chuan) 達你的意圖和目的的作品。
每個(ge) 修辭情境與(yu) 所有其他修辭情境共有五個(ge) 基本要素:
● 文本(即實際實例或交流片段)
● 作者(即使用交流話語的人)
● 受眾(zhong) (即,交流的接受者)
● 目的(即作者和受眾(zhong) 溝通的各種原因)
● 背景(即,交流時周圍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