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傳(chuan) 播學誕生於(yu) 美國,美國的學者分別從(cong) 不同角度探索傳(chuan) 播理論,並提出了種類繁多的傳(chuan) 播模式,諸如以文字、圖形和數學公式等表述的各種模式。傳(chuan) 播學家運用不同的模式來解釋信息傳(chuan) 播的機製、傳(chuan) 播的本質,提示傳(chuan) 播過程與(yu) 傳(chuan) 播效果,預測未來傳(chuan) 播的形勢和結構等。
之所以起源於(yu) 美國,是因為(wei) 20世紀上半葉,歐亞(ya) 大陸連續遭受了兩(liang) 次世界大戰的禍害,而美國由於(yu) 其獨特的地理優(you) 勢,成為(wei) 眾(zhong) 多科學家的避風港。而且,美國本身由於(yu) 本土未遭破壞,技術的發明與(yu) 應用一直持領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茲(zi) 堡無線電視台的開業(ye) ,1926年,全美廣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從(cong) 社會(hui) 狀況來說,美國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生活中有著高度重視大眾(zhong) 傳(chuan) 媒的傳(chuan) 統,在政治機製中大眾(zhong) 媒介是與(yu) 立法機構、政府機構互相製衡的力量之一,報紙曾被稱為(wei) 第二國會(hui) 。而從(cong) 學術傳(chuan) 統來看,美國實用主義(yi) 哲學盛行,學術研究特別強調解決(jue) 實際問題。大量的實用信息為(wei) 人們(men) 所用,方便了人們(men) 的生活、工作和社會(hui) 的運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業(ye) 推銷政治宣傳(chuan) 欺騙、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這些問題或是潛在問題就成了美國學術界必須麵對、必須研究的課題。
傳(chuan) 播學在美國問世後,很快傳(chuan) 到西歐和日本。英國的傳(chuan) 播學研究從(cong) 60年代開始蓬勃興(xing) 起,在方法論上可分為(wei) 四大學派:
1、以麥奎爾為(wei) 首的社會(hui) 學派;
2、以霍洛倫(lun) 為(wei) 代表的社會(hui) 心理學派;
3、以奇斯曼和加納姆為(wei) 代表的政治經濟學派;
4、以利茲(zi) 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為(wei) 代表的職能學派。
傳(chuan) 播學涉及到的知識層次
傳(chuan) 播學研究體(ti) 係的構建可以首先從(cong) 它與(yu) 其他相關(guan) 學科的關(guan) 係上找到依據和坐標。因為(wei) ,它的構建,同眾(zhong) 多相關(guan) 學科對它的哺育和催動是分不開的。 傳(chuan) 播學與(yu) 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hui) 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yi) 學等眾(zhong) 多學科都有交叉,研究範圍非常廣泛。傳(chuan) 播學是國家級特色專(zhuan) 業(ye) 。在培養(yang) 的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培養(yang) 。學生不僅(jin) 要學習(xi) 具備傳(chuan) 播學、新聞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還強調其他社會(hui) 學科知識的教育。
1、傳(chuan) 播學與(yu) 社會(hui) 學
在西方,人們(men) 曾將傳(chuan) 播學看作是社會(hui) 學的分支學科。我們(men) 知道:社會(hui) 學是以社會(hui) 組織、社會(hui) 行為(wei) 、社會(hui) 問題等為(wei) 研究對象,範圍較廣泛;而傳(chuan) 播學著重研究傳(chuan) 播過程、傳(chuan) 播行為(wei) 、傳(chuan) 播意識和傳(chuan) 播關(guan) 係等現象,對象較集中。社會(hui) 學誕生於(yu) 前,而傳(chuan) 播學產(chan) 生在後。如今,社會(hui) 學和其他學科也開始用傳(chuan) 播學的成果來豐(feng) 富自己的研究內(nei) 容。這種研究範圍的部分重疊、交叉和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鑒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應該的,但它們(men) 終究是具有各自特性的、相互獨立的學科。
2、傳(chuan) 播學與(yu) 心理學
在傳(chuan) 播學的形成過程中,心理學曾經助一臂之力。作為(wei) 研究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是通過挖掘傳(chuan) 播現象發生的內(nei) 在動力和情感因素來充實和豐(feng) 富傳(chuan) 播學研究的內(nei) 容的,從(cong) 而使偏重於(yu) 宏觀研究和過程研究的傳(chuan) 播學能夠從(cong) 微觀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麵得到取長補短,顯得更具活力。這兩(liang) 者的相通之處就在於(yu) 傳(chuan) 播心理。
3、傳(chuan) 播學與(yu) 人類學
傳(chuan) 播學與(yu) 人類學都是“關(guan) 於(yu) 人的科學”,目的都在於(yu) 描述和解釋人類這一特殊的橫跨整個(ge) 地球和貫穿整個(ge) 曆史的自然和社會(hui) 現象。但是,人類學的主題是研究人類的軀體(ti) 和文化的各個(ge) 方麵,傳(chuan) 播學的主題是研究人類的傳(chuan) 播行為(wei) 和文化世代流傳(chuan) 的基本媒介。人類學中的語言學派、文化學派和傳(chuan) 播學派的理論可以給傳(chuan) 播學者許多啟示,而傳(chuan) 播學中的符號理論、接受理論、功能理論也可以讓人類學家大開眼界。
4、傳(chuan) 播學與(yu) 宣傳(chuan) 學
傳(chuan) 播學與(yu) 宣傳(chuan) 學之間有著某種“血緣”關(guan) 係。因為(wei) ,早期的傳(chuan) 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傳(chuan) 研究。傳(chuan) 播學是把人類社會(hui) 中一切信息傳(chuan) 播現象都作為(wei) 自己的研究對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傳(chuan) 現象;而宣傳(chuan) 學隻把勸服性、觀念性的傳(chuan) 播現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對象。傳(chuan) 播學能夠從(cong) 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視野來揭示一般信息傳(chuan) 播的本質和規律,從(cong) 而可以更正確地指導包括宣傳(chuan) 活動在內(nei) 的一切傳(chuan) 播活動;而宣傳(chuan) 學隻能從(cong) 它自身的角度和層麵來分析宣傳(chuan) 現象、揭示宣傳(chuan) 規律,進而指導自己的傳(chuan) 播活動,並且隻能從(cong) 某些方麵深化和豐(feng) 富傳(chuan) 播學的內(nei) 容,而不能簡單地用來指導一般的傳(chuan) 播活動。
5、傳(chuan) 播學與(yu) 新聞學
傳(chuan) 播學與(yu) 新聞學在其演進過程中,曾有過十分密切的互動關(guan) 係,新聞學對傳(chuan) 播學的誕生也確實起過催產(chan) 的作用,但兩(liang) 者是不能劃等號的。一般認為(wei) :新聞學是報刊新聞時代的產(chan) 物,偏重於(yu) 業(ye) 務研究或“術”的研究;傳(chuan) 播學是電子新聞時代的產(chan) 物,側(ce) 重於(yu) 理論研究或“學”的研究。新聞學以古老的“報學”研究為(wei) 基礎,偏重於(yu) 微觀研究、局部研究和單向研究;傳(chuan) 播學以新興(xing) 學科的知識為(wei) 基礎,側(ce) 重於(yu) 宏觀研究、整體(ti) 研究和雙向研究。
傳(chuan) 播學的奠基人及代表人物
一般認為(wei) ,傳(chuan) 播學的奠基人有五位:
1、Harold Dwight Lasswell,拉斯韋爾(1902-1980)是美國現代政治科學的創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傳(chuan) 播學5w模式。
2、Kurt Lewin,盧因(1890-1947)德國猶太人。提出了信息傳(chuan) 播中的“把關(guan) 人”的概念。
3、Carl Hovland,霍夫蘭(lan) (1921-1961)耶魯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把心理學實驗方法引入了傳(chuan) 播學領域,並揭示了傳(chuan) 播效果形成的條件和複雜性,開展勸服研究。
4、Paul F.Lazarsfeld,拉紮斯菲爾德(1901-1976)奧地利籍猶太人。羅傑斯指出,拉紮斯菲爾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傳(chuan) 播學引向了經驗性研究的方向。
5、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國人,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ge) 傳(chuan) 播學研究所,主編了第一批的傳(chuan) 播學教材。開辟了如:電視對少年兒(er) 童的影響等幾個(ge) 新的研究領域。他被認為(wei) 是集大成者。
以下為(wei) 傳(chuan) 播學代表人物:
1. 《公眾(zhong) 輿論》- 沃爾特·李普曼
沃爾特·李普曼是傳(chuan) 播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之一,在宣傳(chuan) 分析和輿論研究方麵享有很高的聲譽。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專(zhuan) 欄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眾(zhong) 輿論》中,開創了今天被稱為(wei) 議程設置的早期思想。此書(shu) 被公認為(wei) 是傳(chuan) 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
2.《移民報刊及其控製》-羅伯特·帕克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hui) 學係是美國第一個(ge) 社會(hui) 學係,芝加哥學派則是20世紀美國社會(hui) 科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派。在芝加哥學派中,對傳(chuan) 播學影響最大的是被稱之為(wei) “開創了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研究的學者”的羅伯特·帕克。
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別人說他是那種寧願指導別人寫(xie) 10本書(shu) ,也不願意抽時間自己寫(xie) 一本書(shu) 的人。除了博士論文,出版於(yu) 1922年的《移民報刊及其控製》是他唯一的著作。他做過一係列的頗有影響力的報道,還出版過對自己學生書(shu) 籍的介紹。但是,他最具影響力的還是《移民報刊及其控製》,這本書(shu) 是迄今為(wei) 止關(guan) 於(yu) 早期美國傳(chuan) 播學最重要的教科書(shu) 和讀物。
3.《人民的選擇》- 保羅·F.拉紮斯菲爾德
保羅·F.拉紮斯菲爾德在形成現代傳(chuan) 播研究方麵具有重要的思想影響,是傳(chuan) 播效果研究的開創者。從(cong) 1930年在維也納首次從(cong) 事對廣播聽眾(zhong) 的傳(chuan) 播效果研究開始,到1937年在美國進行的“廣播研究項目”和194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研究,他通過分析性地利用樣本調查,做出了影響個(ge) 人行為(wei) 的、有因果關(guan) 係的推論。拉紮斯菲爾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選擇》被稱為(wei) “社會(hui) 科學史上最複雜的調查研究之一”,也是傳(chuan) 播效果研究的經典著作。
4.《傳(chuan) 播結構功能》-哈羅德·拉斯韋爾
我們(men) 許多人知道哈羅德·拉斯韋爾,大多是從(cong) 其著名的5W傳(chuan) 播模式開始的。在《社會(hui) 傳(chuan) 播的結構與(yu) 功能》中,拉斯韋爾對社會(hui) 傳(chuan) 播的過程、結構及其功能,做了一個(ge) 較為(wei) 全麵的論述,並清晰地闡釋了5W傳(chuan) 播模式以及大眾(zhong) 傳(chuan) 播三功能說。
5.霍金斯報告-羅伯特·霍金斯
1947年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hui) 出版的研究報告《自由而負責任的傳(chuan) 媒》是新聞批評史上的一個(ge) 裏程碑。由羅伯特·霍金斯和12位當時美國最有權威的大學裏的一流學者共同起草的報告闡述了傳(chuan) 媒機構自由與(yu) 責任的相互關(guan) 係。報告指出:新聞機構的自由應以推動民主政治、承擔社會(hui) 責任為(wei) 目的,如果新聞機構逃避它的社會(hui) 責任則意味著將喪(sang) 失自由。
6.《自由負責的傳(chuan) 媒》- 新聞自由調查委員會(hui)
1946年12月,針對美國新聞業(ye) 現狀,“新聞自由調查委員會(hui) ”提交了一份研究總報告書(shu) ,1947年由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wei) 《自由而負責的傳(chuan) 媒》(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報告認為(wei) 交換消息和意見的言論市場已被少數經濟、企業(ye) 財團把持,操縱在少數人的手中,間接危害公眾(zhong) 服務以及民主政治的基礎。
7.《傳(chuan) 播與(yu) 說服》- 卡爾·霍夫蘭(lan)
卡爾·霍夫蘭(lan) 是美國實驗心理學家,畢生研究人的心理對人的行為(wei) 的影響,研究說服與(yu) 態度的關(guan) 係、態度的形成與(yu) 轉變、說服的方式、技巧與(yu) 能力等。他是將實驗心理學引入傳(chuan) 播學研究領域的第一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霍夫蘭(lan) 應聘擔任美國陸軍(jun) 總部心理實驗室主任,率領專(zhuan) 家小組指導和研究美軍(jun) 的思想訓練計劃,研究軍(jun) 內(nei) 教育電影對提高士氣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8.《控製論》- 維納
1948年,維納的《控製論》問世。這是一本技術性很強的書(shu) ,不易讀懂。為(wei) 了使控製論的觀念能為(wei) 一般人所接受,維納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yu) 社會(hui) 》一書(shu) ,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他的努力使得人類在技術世界的環繞中更加有尊嚴(yan) 、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這本書(shu) 從(cong) 技術談起,逐漸將視角擴大到文化、社會(hui) 等各個(ge) 領域:包括人類與(yu) 動物不同的學習(xi) 機製、語言的機製和曆史、信息的組織方式、法律和傳(chuan) 播過程的關(guan) 係、傳(chuan) 播和社會(hui) 政治的關(guan) 係、知識分子的角色問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ye) 革命、語言中的曲解問題等等話題。在書(shu) 的後記中,WalterA.Rosenblith評價(jia) 自1950年以來,這本書(shu) 深刻地影響了眾(zhong) 多科學家、工程師、社會(hui) 學家、政治家、社會(hui) 政策製訂者看待技術進步中社會(hui) 變革的方式。
9.《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學》- 威爾伯·施拉姆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傳(chuan) 播學科的集大成者和創始人。人們(men) 稱他為(wei) “傳(chuan) 播學鼻祖”、“傳(chuan) 播學之父”。他建立了第一個(ge) 大學的傳(chuan) 播學研究機構,編撰了第一本傳(chuan) 播學教科書(shu) ,授予了第一個(ge) 傳(chuan) 播學博士學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個(ge) 具有傳(chuan) 播學教授頭銜的人。
施拉姆對傳(chuan) 播學的巨大貢獻在於(yu) 他把美國的新聞學與(yu) 社會(hui) 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其他學科綜合起來進行研究,在前人傳(chuan) 播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修正並使之係統化、結構化,從(cong) 而創立了一門新學科———傳(chuan) 播學。
新聞傳(chuan) 播學閱讀參考書(shu) 單
一、傳(chuan) 播學
1.[法]埃裏克·麥格雷:《傳(chuan) 播理論史:一種社會(hui) 學的視角》,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美]John Durham Peters.Speaking into the Air: 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3.[法]帕特裏斯·費裏奇:《現代信息交流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英]John Milton.Areopagitica; A Speech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Hardpress Publishing,2013.
5.[奧地利]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6.彭伯:《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美]Clifford G. Christians & Mark Fackler & Kathy Brittain Richardson & Peggy J. Kreshel.Media Ethics: Cases and Moral Reasoning (9th Edition),Allyn & Bacon,2011.
8.[美]新聞自由委員會(hui) :《一個(ge) 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版。
9.[美]Daniel C. Hallin&Paolo Mancini.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Beyond the Western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10.[英]卡倫(lun) 等:《去西方化媒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1.[美]Stanley J Baran&Dennis K Davis.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10.
12.[美]Richard L. West&Lynn H. Turner.Introduc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5th Revised edition,2013.
13.[美]Stanley J. Baran.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Langua,2010.
14.[法]阿芒·馬特拉:《世界傳(chuan) 播與(yu) 文化霸權》,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15.陳衛星:《傳(chuan) 播的觀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陳力丹:《精神交往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7.王振鐸:《編輯學原理》,中國書(shu) 籍出版社1997年版。
18.張誌強:《現代出版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9.喻國明等:《傳(chuan) 媒經濟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0.[美]阿爾巴朗:《電子媒介經營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特威切爾:《美國的廣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邁特拉·阿爾提格:《公關(guan) 造勢與(yu) 技巧:通向21世紀的橋梁》,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美]科特勒,阿姆斯特朗:《市場營銷原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24.[美]文森特·莫斯可:《傳(chuan) 播政治經濟學》,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凱瑞:《作為(wei) 文化的傳(chuan) 播》,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
26.[荷]凡·迪克:《作為(wei) 話語的新聞》,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李普曼:《公眾(zhong) 輿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法]勒龐:《烏(wu) 合之眾(zhong)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9.吳宜蓁:《危機傳(chuan) 播》,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0.[美]哈斯:《公共新聞研究》,華夏出版社2010年版。
31.[美]舒德森:《新聞社會(hui) 學》,華夏出版社2010年版。
32.[美]塔奇曼:《做新聞》,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33.[美]戴揚,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34.[加拿大]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商務印書(shu) 館2000年版。
35.[美]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6.[德]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37.[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
38.[德]霍克海默等:《啟蒙的辯證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美]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40.[美]尼爾·波茲(zi) 曼:《娛樂(le) 至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1.[美]艾倫(lun) :《重組話語頻道》,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42.郭建斌:《獨鄉(xiang) 電視》,山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英]麥克奎恩:《理解電視》,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44.[英]莫利,史安斌主譯:《電視、受眾(zhong) 與(yu) 文化研究》,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45.[比]安東(dong) 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
46.[法]鮑德裏亞(ya) :《消費社會(hui)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7.[英]韋伯斯特:《信息社會(hui) 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48.鄭永年:《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家與(yu) 社會(hui) 》,東(dong) 方出版社2014年版。
49.[英]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50.姚宏宇,田溯寧:《雲(yun) 計算:大數據時代的係統工程》,電子工業(ye) 出版社2013年版。
二、新聞學
1.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e) 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童兵,林涵:《20世紀中國新聞學和傳(chuan) 播學·理論新聞學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單波:《20世紀中國新聞學和傳(chuan) 播學·應用新聞學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孫旭培:《當代中國新聞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陳力丹:《精神交往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劉海龍:《宣傳(chuan) :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出版社2013年版。
7.[美]密蘇裏新聞學院寫(xie) 作組:《新聞寫(xie) 作教程》,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
8.[美]Stanley J Baran&Dennis K Davis.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10.
9.[美]Bruce L. Plopper.Mass Communication Law in Arkansas,New Forums Press,2009.
10.[美]克裏斯蒂安:《傳(chuan) 媒倫(lun) 理學》,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Stanley J. Baran.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Langua; 6 Updated,2010.
12.[美]Michael Emery&Edwin Emery&Nancy L. Roberts.The Press and America: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 (9th Edition),Pearson,1999.
13.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hui) ,展江等譯:《一個(ge) 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 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 by Walter Lippmann,Wilder Publications,2010.
15.[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商務印書(shu) 館2000年版。
16.[美]米切爾·斯蒂芬斯:《新聞的曆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版。
17.[法]阿芒·馬特拉:《世界傳(chuan) 播與(yu) 文化霸權》,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18.[美]戴揚·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19.[荷蘭(lan) ]凡·迪克:《作為(wei) 話語的新聞》,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尼爾·波茲(zi) 曼:《娛樂(le) 至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1.[加]羅伯特·哈克特:《維係民主(西方政治與(yu) 新聞客觀性)》,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2.陳衛星:《傳(chuan) 播的觀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美]塔奇曼:《做新聞》,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24.[美]甘斯:《什麽(me) 在決(jue) 定新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5.[美]丹尼斯,梅裏爾:《媒介論爭(zheng) :19個(ge) 重大問題的正反方辯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26.郭建斌:《獨鄉(xiang) 電視》,山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英]麥克奎恩:《理解電視》,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28.吳宜蓁:《危機傳(chuan) 播》,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9.[美]舒德森:《新聞社會(hui) 學》,華夏出版社2010年版。
30.[美]哈斯:《公共新聞研究》,華夏出版社2010年版。
文藝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學
1.[英] Elaine Baldwin.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美]JohnFisk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Routledge,1996.
3.[英]約翰·B.湯普森(JohnB.Thompson),高銛等譯:《意識形態與(yu) 現代文化》,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
4.[法]莫裏斯·梅洛—龐蒂(MauriceMerleau-Ponty),薑誌輝譯:《符號》,北京市:商務印書(shu) 館2003年版。
5.[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市:商務印書(shu) 館1980年版。
6.[法]米歇爾·福柯,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法]福柯(Foucault,M.),張廷深等譯:《性史》,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
8.[法]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劉北成譯:《臨(lin) 床醫學的誕生》,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9.[法]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yu) 懲罰監獄的誕生》,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1999年版。
10.[法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yu) 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1999年版。
11.[法]羅蘭(lan) ·巴特:《羅蘭(lan) ·巴特論羅蘭(lan) 巴特》,桂冠圖書(shu) 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12.[法]羅蘭(lan) ·巴特(RolandBarthes),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大眾(zhong) 文化詮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法]羅蘭(lan) ·巴特(RolandBarthes),敖軍(jun) 譯:《流行體(ti) 係符號學與(yu) 服飾符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法]羅蘭(lan) ·巴特(RolandBarthes),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法]巴特,屠友祥譯:《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版。
16.[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許鈞譯:《關(guan) 於(yu) 電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法]皮埃爾·布爾迪厄,陳聖生等譯:《科學之科學與(yu) 反觀性:法蘭(lan) 西學院專(zhuan) 題講座2000-2001學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8.[法]布爾迪厄,秦岩譯:《實踐理性關(guan) 於(yu) 行為(wei) 理論》,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07年版。
19.[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劉暉譯:《男性統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20.[法]布爾迪厄,劉成富,張豔譯:《科學的社會(hui) 用途:寫(xie) 給科學場的臨(lin) 床社會(hui) 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1.[法]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包亞(ya) 明譯:《文化資本與(yu) 社會(hui) 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法]皮埃爾·布爾迪厄(Bourdieu),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yu) 結構》,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
23.[英]斯圖亞(ya) 特·霍爾,保羅·杜蓋伊,龐璃譯:《文化身份問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4.[奧]弗洛依德:《夢的解釋》,百善書(shu) 房2004年版。
25.[瑞士]榮格,楊夢茹譯:《分析心理學與(yu) 夢的詮釋榮格作品集》,上海三聯書(shu) 店2009年版。
26.[瑞士]榮格,張月譯:《潛意識與(yu) 心靈成長榮格作品集》,上海三聯書(shu) 店2009年版。
27.[英]湯林森,馮(feng) 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yi)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英]弗雷德裏克·傑姆遜,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yi) 與(yu) 文化理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9.潘知常,林瑋:《大眾(zhong) 傳(chuan) 媒與(yu) 大眾(zhong) 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英]保羅·史密斯,勞倫(lun) 斯·格羅斯伯格等,陶東(dong) 風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1.[英] John Storey.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Pearson,2012.
32.薑飛:《跨文化傳(chuan) 播的後殖民語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3.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4.[美] Jonathan Friedman.Culture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SAGE Publications Ltd,1944.
35.羅鋼,王中忱:《消費文化讀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36.[英] John Tomlinso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37.謝軼群:《流光如夢:大眾(zhong) 文化熱潮三十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8年版。
38.金民卿:《大眾(zhong) 文化論——當代中國大眾(zhong) 文化分析》,中共中央黨(dang) 校出版社2002年版。
39.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0.王嶽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41.戴錦華:《隱形書(shu) 寫(xie) —90年代文化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王曉明:《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美]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asic Books,1977.
44.黃會(hui) 林等著:《當代中國大眾(zhong) 文化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5.費斯克,王曉玨,宋偉(wei) 傑譯:《理解大眾(zhong) 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46.[法]拉康(JacquesLacan),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書(shu) 店2001年版。
47.馬翀煒,陳慶德:《民族文化資本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