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猝不及防的病毒感染,不少網友也選擇用段子來對抗那些難受的症狀。於(yu) 是我們(men) 從(cong) 與(yu) 新冠有關(guan) 的海量信息中看到,在專(zhuan) 業(ye) 科普的另一麵,“陽過”“陽康”“陽敵”等網絡諧音梗層出不窮。
多樣媒介選擇,加劇流行病恐慌?
當下獲得廣泛關(guan) 注的“陽過”、“陽康”及其他更深層次的焦慮信息,一部分是網友們(men) 自發的社交行為(wei) ,“陽過”、“陽康”等同於(yu) 一類迷因,吸引了很多人的參與(yu) 式傳(chuan) 播。也有一部分是真實的對於(yu) 流行病的恐慌,特別是在信息泥沙俱下的時候,仍有人會(hui) 談“陽”色變。
英國作家、醫學史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認為(wei) ,當病原體(ti) 未知或不確定,疫情的信息傳(chuan) 播又不夠充分時,流言蜚語——以及相伴出現的恐懼——就會(hui) 迅速失控。作為(wei) 曾經的資深記者,霍尼斯鮑姆在對傳(chuan) 染病史研究中更加確定,不斷發展信息傳(chuan) 播媒介和新聞,能在突如其來的流行病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關(guan) 鍵的是,這種作用往往具有兩(liang) 麵性。
按理說,媒介發展意味著信息傳(chuan) 播速度和廣度在不斷增加,而在流行病出現時,我們(men) 可以借助媒介更快地向更多人傳(chuan) 播疫情信息,提醒更多人做好足夠的防範和準備工作。顯然,從(cong) 這個(ge) 邏輯來看,媒介的發展是在幫助我們(men) 應對蔓延的流行病。
除了“症狀”,人們(men) 還在關(guan) 心什麽(me) ?
政策的優(you) 化牽動著人們(men) 對疫情關(guan) 注點的轉移,麵對增加的感染風險,如何防護和康複一度成為(wei) 全網焦點。根據百度指數顯示,“新十條”發布後,多個(ge) 新冠疫情關(guan) 鍵詞,如“連花清瘟”“抗原”“發燒”等詞的搜索頻次迅速增長,“新冠症狀”一詞的搜索量更是呈指數級 攀升。
新冠疫情相關(guan) 關(guan) 鍵詞搜索指數上升。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在社交媒體(ti) 上,“陽了之後會(hui) 有什麽(me) 症狀”“陽了之後怎麽(me) 辦”是人們(men) 直麵新冠病毒時希望了解的主要信息,不同年齡群體(ti) 的感染症狀和嚴(yan) 重程度也存在不同,老人和小孩成為(wei) 話題討論的核心對象。
對於(yu) 廣大打工人來說, “ 上班陽了 算不算工傷(shang) ” 則成為(wei) 熱門話題,衍生的“居家隔離工資怎麽(me) 算”“感染後不能去上班算曠工嗎 ” 等話題同樣成為(wei) 了網絡討論熱點。
圖片來源:微博
隨著越來多人真的感染了,關(guan) 注重點則集中到了用藥方麵。以微博為(wei) 例,連花清瘟和布洛芬作為(wei) “網紅藥品”屢上熱搜。一方麵,這兩(liang) 種藥品遭到搶購囤積引發關(guan) 注;另一方麵,如何正確用藥、用錯藥怎麽(me) 辦等也成了媒體(ti) 科普的重點。
在網絡上,與(yu) 藥物相關(guan) 的熱門話題主要聚焦於(yu) 用什麽(me) 和怎麽(me) 用,主要退燒藥的替代藥品、不同藥品的適用人群等都成為(wei) 討論對象和科普重點。
藥品相關(guan) 的話題閱讀量頻頻過億(yi) 。圖片來源:微博
疫情相關(guan) 的信息洪流極易引發公眾(zhong) 焦慮,而在感染人數激增後, 有很多明星、博主和個(ge) 人用戶紛紛發布自己“陽了”之後的真實感受。“新冠康複日記”微博話題目前閱讀量已超 6.6 億(yi) ,小紅書(shu) 上“我的新冠康複日記”話題瀏覽量近 6 千萬(wan) 。分享自己的“陽過”經驗,成為(wei) 時下社交媒體(ti) 上的“流量密碼”。
圖片來源:小紅書(shu)
流行梗與(yu) 病毒一起傳(chuan) 播,這些特征值得關(guan) 注當“陽”成為(wei) 日常信息交流中一個(ge) 不可回避的關(guan) 鍵詞,圍繞這輪疫情所展開的討論也呈現出一些集中化的趨勢或特征。我們(men) 總結了三點,與(yu) 大家一起討論。
01 專(zhuan) 業(ye) 媒體(ti) 報道與(yu) 公眾(zhong) 信息需求基本保持協同
“新十條”發布之後,具體(ti) 如何應對病毒是媒體(ti) 的報道重點,權威信息、政策解讀、專(zhuan) 家團隊的研判和辟謠等內(nei) 容密度 較高。這些內(nei) 容基本也是廣大網友所關(guan) 注的信息,專(zhuan) 業(ye) 的媒體(ti) 和資訊平台 及時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回應了普通人的關(guan) 切。
02 “快”與(yu) “細”的較量下,治理偽(wei) 信息如同打地鼠
與(yu) 疫情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信息和錯誤信息的混雜,不是最近的產(chan) 物,謠言和不當解讀無疑是長期存在著的。
當前社交媒體(ti) 已經成為(wei) 了公眾(zhong) 獲取信息和擴散信息的關(guan) 鍵渠道之一,麵對龐雜海量的信息,特別是疫情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醫學信息,受眾(zhong) 難以完全分辨信息真偽(wei) ,謠言也就隨之被廣泛傳(chuan) 播。如長期戴口罩會(hui) 導致肺結節、“‘地獄犬’”在日本殺瘋了”等不實信息都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men) 的焦慮和恐慌。
圖片來源:微博
受到社交媒體(ti) 文本短、傳(chuan) 播速度快的特征影響,斷章取義(yi) 所導致的人們(men) 對專(zhuan) 業(ye) 信息的誤讀也很容易產(chan) 生。
圖片來源:吳世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偽(wei) 信息傳(chuan) 播,治理困境及其突破路徑——以新冠肺炎疫情為(wei) 例》
03 對嚴(yan) 肅話題的娛樂(le) 性消解
從(cong) “桃”過疫情、轉發這個(ge) 郭襄一輩子沒有陽過、“陽敵”等諧音梗,再到“寶娟我的嗓子”“布洛芬什麽(me) 姿勢效果最好”,每一個(ge) 衝(chong) 上熱搜的話題都帶有一種苦中作樂(le) 的幽默感。
圖片來源:微博@喜脈洗脈
社交媒體(ti) 天然具備草根屬性,也就使其呈現出泛娛樂(le) 化的特征 ,人們(men) 在參與(yu) 話題時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相比於(yu) 嚴(yan) 肅議題,娛樂(le) 議題在傳(chuan) 播過程中更容易得到人們(men) 青睞。
我們(men) 該如何看待最近社交媒體(ti) 上層出不窮的“陽梗”?對於(yu) “信息疫情”,我們(men) 應保持怎樣的心態與(yu) 立場?
我們(men) 有幸邀請到:
耶魯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終身教授、全球健康研究所研究員
哈佛大學 Bradlee政府和新聞學終身教授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 講師、社交媒體(ti) 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研究員
南加州大學 傳(chuan) 播及新聞學院全職講師
帶來的高質量小組學術科研項目。
快來跟隨頂尖院校教授一同完成科研項目,一起收獲他們(men) 的學術推薦信吧!
··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