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xie) 作其實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字詞句段篇的積累(不管是英語還是漢語),題材也就是虛構和非虛構。無論是國際化教育還是傳(chuan) 統國家課程體(ti) 係,寫(xie) 作作為(wei) 一種輸出方式都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成績。在前麵幾期的思辨學堂中,我們(men) 也是狠抓了這個(ge) 教學出口。
我們(men) 總結了孩子們(men) 常見的寫(xie) 作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與(yu) 大家分享。
01.主要問題
一篇文章的基礎肯定是文從(cong) 字順、邏輯清楚,減少交流障礙,什麽(me) 是高級的文章,隨著個(ge) 人口味不同而不同,但整體(ti) 來說是要有細節、情節,要有豐(feng) 富的思想,其實跟表達的語種關(guan) 聯度並不高。不同年齡的學生在這些方麵應該有不同程度的體(ti) 現,寫(xie) 作的提高就是在這些方麵螺旋上升的過程。但是,在閱讀了近400份思辨寫(xie) 作作業(ye) 後,我們(men) 發現3-9年級的學生,無論漢語還是英語都有這些通病。
a、口語化的表述
這裏分享3個(ge) 典型口語表達,
例子1:
“我估摸一下我前麵大概有三四百人。我等啊等等啊等,終於(yu) 到我了。醫護人員問了我一些基本問題,大概就是最近14天都去過哪裏?有沒有接觸過發熱病人什麽(me) 的。”
點評:有一定口語化,語病。我字開頭,我相信,我認為(wei) ,我覺得,我感覺……更多地還是從(cong) 主觀意識出發。
例子2:
“對於(yu) 唱歌,我是真的發自內(nei) 心的喜歡。我聽了很多音樂(le) 劇,最喜歡的是《悲慘世界》。我最享受在衛生間裏一邊沐浴一邊唱歌,這雖然聽上去有些傻。”
點評:文字內(nei) 融入了一些主觀情緒,“這雖然聽上去有些傻”,有點想到哪兒(er) 寫(xie) 到哪兒(er) 。
例子3:
標點符號連用,像“!?”這樣。
還有學生喜歡一逗到底,分不清楚逗號和句號的使用。盡管英語對逗號的使用已經比較明確了,比如兩(liang) 個(ge) 半句間沒有連詞就一定要用句號,還是很多同學都是一逗到底。
b、有123不代表有邏輯
現在孩子都很會(hui) 分條寫(xie) 作,據說這樣老師比較容易給高分。但是不得不說,分條不代表真的就有邏輯。我們(men) 以下邊這段話進行一下剖析。
點評:先是說“日本政府有文化”,接著說是日本政府請了中國留學生來寫(xie) 這幾句話,做事情細致,那麽(me) 這幾句話到底是誰寫(xie) (找)的呢?在第二點中,又說“其次”(第二點中的“其次”,加在這一二三點中,會(hui) 令人困惑)中國留學生心係祖國,所以整個(ge) 第二點的內(nei) 容和第一點是有衝(chong) 突的,因為(wei) 讀上去不知道這些優(you) 美語言的“功勞”應該記在誰頭上。第三點談到這事兒(er) 能讓中國不讀書(shu) 的人去讀書(shu) ,進而“提高中國脫貧的效率”,未免聯想過於(yu) 豐(feng) 富,越跑越遠了。盡管列了一二三點,但這三個(ge) 點觀點混雜,層次不清,對表達其實幫助不大。
c、時間線不清楚
學生寫(xie) 作很難換位思考,在陳述的過程中,往往覺得自己知道的別人也知道,這就導致了前因後果的時間點交代的不清楚。下邊就是一個(ge) 典型的例子。
點評:前文並沒有說明在前麵的幾趟飛機上沒有吃東(dong) 西,但這裏卻用了“也”字。
d、缺乏思考的規範
Guilford.J.P在《創造性才能 – 它們(men) 的性質、用途與(yu) 培養(yang) 》裏說,“創造力是普通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幾乎所有的人都會(hui) 有創造性行動,不管這種創造性行動是多麽(me) 微妙或多麽(me) 罕見,被公認為(wei) 具有創造性的人,隻是擁有比我們(men) 所有人所擁有的更多一些而已。”因此,我們(men) 的教育過程並不是一味的追求創新,而是規範,所謂educated(受過教育的)更多時候是訓練大家有一種共同的思考路徑,降低溝通成本、提高效率、產(chan) 生共鳴。
而在學生的作文中,往往是缺乏這種規範的。比如,小M在寫(xie) 自己歸國日記的時候,上文說道:“我就明白我的‘逃難’生活開始了。”緊接著的下文內(nei) 容卻是,“我去問了我在宿舍的幾個(ge) 朋友,我的舍友是一位中日混血,所以她也會(hui) 說中文。我問她你回不回日本?她說我家人想再看看,我有很大可能會(hui) 回去。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家人在美國,所以她決(jue) 定回自己的家。最後我問到了那位本來決(jue) 定跟我一起5月份回家的女孩子。我問她你回國嗎?她說我家人覺得就一直待在學校是最安全的。我對她說就看美國現在的趨勢,再等等疫情一定會(hui) 更嚴(yan) 重的。有可能你到時候想回去也不能回了。但是她還是決(jue) 定留在學校。媽媽很擔心我,讓一位她認識並且在國外的朋友給我送口罩和手套。”這一部分內(nei) 容雖然合理,但有點偏離“逃難”的主題,作為(wei) 讀者,可能想更直接地看到接下來是怎麽(me) 逃難的。建議更緊湊一點,這段可以刪除。
e、缺乏辯證論述
因為(wei) 我們(men) 的課程編排完全是從(cong) 思辨核心出發、打破教育賽道的,所以我們(men) 有幸近距離接觸到了國家課程的學生、雙語學校的學生和海外華裔的學生。整體(ti) 看下來,國家課程學生的作文,從(cong) 文從(cong) 字順、邏輯結構來講,還是比較有優(you) 勢的,但是發散性批判思維相對比較弱。國際化體(ti) 係的學生思維確實更活躍,但是寫(xie) 作不是一味的發散,而是要辯證的論述。
以我們(men) 思辨課程《龍之辯》這個(ge) 作業(ye) 為(wei) 例。基本完善的作文,首先是能有一個(ge) 清晰的觀點並且能展開直麵的論述,比如“我認為(wei) 龍是不存在的”,然後圍繞這個(ge) 觀點展開一些論據,沒有照片、龍的身體(ti) 結構不足以支撐它能飛行、沒有化石發現等等。而高分作文,需要有進一步的辯證思維,比如讓步論述 -- 認為(wei) 龍存在的那些論據為(wei) 什麽(me) 站不住腳,能做到這點的學生就比較少了。
f、缺乏寫(xie) 作環境
孩子的寫(xie) 作場景,一般就是在學校把作文本交給老師,所以學生很難體(ti) 會(hui) 一份交流文檔是需要重命名的。在我們(men) 收到的作業(ye) 裏,很多文件沒有重新命名;還有本來是要求給Word文件的,但是很多學生給的是圖片、pages或者文本文件夾;打開之後文章格式混亂(luan) ,分不清主次標題,段落之間空格有一行的有兩(liang) 行的,有首行縮進的,有沒有首行縮進的,很多地方格式不統一,字體(ti) 不一致,甚至顏色不一致,有灰色的有黑色的;學生在接收批改反饋意見的時候,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難--不會(hui) 使用修訂格式,老師明明已經訂正過的文檔,學生居然不知道哪裏有訂正,二次提交的時候還是原封不動的老樣子。這些書(shu) 麵文檔的交流禮儀(yi) ,學生還是非常需要加強的。在我們(men) 的思辨寫(xie) 作課上,導師跟每一個(ge) 學生都會(hui) 一一進行溝通。
02.應對策略
在複盤了學生的寫(xie) 作問題後,我們(men) 這裏也提出3個(ge) 行之有效的解決(jue) 方案。
a、適度口語化
首先,我們(men) 要明確,口語化的表達並不完全不好。
在20世紀早期,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wei) 新式教育)的先輩就進行了新文化運動,積極推動白話文寫(xie) 作,提倡“我手寫(xie) 我口”。當時是因為(wei)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言文與(yu) 實際口語的距離越來越遠,這種情況是不能適應社會(hui) 和語言的發展的。在語言表述溝通效率這件事上,大文豪魯迅其實就挺吃虧(kui) 的,因為(wei)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wei) 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wei) 基礎方言的,所以作為(wei) 南方人的魯迅先生的文字,在北方同學中就不是那麽(me) 吃香。
在近年,隨著網絡的興(xing) 起,口語化的表達更是進入到登封造極的階段。為(wei) 了閱讀量,怎麽(me) 口水怎麽(me) 寫(xie) ,生怕大家看不懂。來一段流量爆炸公號文章的片段,大家可以體(ti) 會(hui) 一下。
不得不說,這樣的場景描述確實把生活中的體(ti) 驗寫(xie) 得很具體(ti) ,大家一看就會(hui) 找到自己家的影子,非常的通俗易懂。所以,口語化的公號文章,我們(men) 還是要辯證地看,這些直戳人心的、極具場麵感的描寫(xie) ,還是值得學習(xi) 的。
但是,足夠量的正式書(shu) 麵語的閱讀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Percy Jackson,Magic Tree House 《神奇樹屋》、Geronimo Stilton 《老鼠記者》這些都是孩子喜歡的比較口語化的書(shu) 籍,為(wei) 了培養(yang) 閱讀興(xing) 趣當然可以看,而新聞、非虛構文章(NASA官網,科學網站,學生版的簡寫(xie) 論文、教科書(shu) )還是不可或缺的。口語和書(shu) 麵語的界限本來就不那麽(me) 明確,隨著寫(xie) 作場景和文體(ti) 的不同,口語化內(nei) 容的比例也會(hui) 不同,這些都沒有明確的定義(yi) ,都需要通過閱讀進行積累。
此外,在跟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很多學生在做PPT或者寫(xie) 文章的時候,會(hui) 使用語音助手這樣的工具,語音直接轉文字。對於(yu) 低年級的同學來說,這當然可以解決(jue) 不會(hui) 寫(xie) 字的問題,但這也是對書(shu) 麵表達非常大的傷(shang) 害,沒有機會(hui) 得到寫(xie) 作的鍛煉。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家長還是少用。
b、注重寫(xie) 作範式
寫(xie) 作要先“入格”再“出格”,這就是像畢加索的畫,他相對傳(chuan) 統繪畫就是“出格”,但這種出格其實是在對傳(chuan) 統技法、表達的基礎上的一種全新思考,是在“像”之上的創新,也就是在“入格”基礎上“出格”。
寫(xie) 作的“入格”,可以從(cong) 寫(xie) 小段落的事件或者場景描述開始,注意上下文、前後句的銜接,練習(xi) 過渡性語句的運用,再到篇章段落的起承轉合;切記要有邏輯地表達一個(ge) 中心觀點,不堆砌,不為(wei) 了批判而批判才是重點,排比句、互襯其實不是亮點。寫(xie) 作的基本麵是第一要重視的。
同時,還要重視針對文體(ti) 的訓練,比如可以從(cong) 應用文(書(shu) 信、計劃、報告、合同、總結、說明書(shu) 、申請書(shu) 、證明書(shu) 、便條、借條、領條、收條、通知、啟事)、說明文開始寫(xie) ,訓練寫(xie) 清楚一個(ge) 簡單內(nei) 容;再寫(xie) 記敘文,也不要小看流水賬,流水賬起碼時間推進進程要正確,然後可以是散文、小說這樣的文體(ti) ;高級別的議論文。
寫(xie) 作前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寫(xie) 大綱,比如通過段落主旨句把結構搭建好,也可以再細致一點,主旨句+支撐論據的形式;除了文字的大綱,還可以用思維導圖來拎文章的結構。
c、在寫(xie) 作上花時間
寫(xie) 作的提高,除了花功夫陪伴引導和逐字逐句的麵批,基本上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們(men) 觀察到一些學生家庭,他們(men) 在做寫(xie) 作作業(ye) 之前,家長會(hui) 跟孩子先圍繞題目進行一下資料搜集,然後讓孩子對資料進行一番整理,並根據整理的內(nei) 容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後再落筆。這種寫(xie) 作方法不光在小孩身上適用,就連記者都會(hui) 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跟編輯磨稿子,所以推薦給家長使用。
雖然是講寫(xie) 作,但是這裏還想提一下美育。音樂(le) 藝術這些方麵,不是學術的核心內(nei) 容,但是這些方麵的訓練能提高人的敏感度,發現差異和明確美的方向。這種能力在寫(xie) 作中,也十分必要。很多學生在修改作文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出哪裏不好。老師麵批孩子的作文,就是要手把手帶孩子找出來這些不好的地方。麵批的時候,首先是可以讓學生轉變視角,從(cong) 寫(xie) 作者轉變到讀者,這樣有助於(yu) 發現行文裏的邏輯缺環。其次就是遣詞造句裏的美與(yu) 不美,比如經典的“的地得”的使用,行文人稱的變化,語意部分重疊的兩(liang) 句話如何改寫(xie) ,等等。
寫(xie) 作很多時候,也不是盲目的追求寫(xie) 的數量,而是要看寫(xie) 的質量和探究的深度。老師給學生提出意見,學生要在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訂正,經過師生幾輪的交流,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寫(xie) 作的要義(yi) 。
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民主的生活要求人們(men) 尊重理性和邏輯,蘇格拉底用辯論的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反複的辯論,讓人們(men) 發現自己和他人論點中的漏洞、邏輯上的缺陷。在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中,接近理性。對於(yu) 蘇格拉底來說,教師隻是學生自己思想的助產(chan) 士,他幫助學生們(men) 在自我懷疑和辯難中,逐漸打磨自己的觀點,理解別人的視角,更加靠近真理。這種“說服的藝術”,目標不僅(jin) 在於(yu) 說服別人,也讓人深入地理解自己。繆思的導師在長期督導中,也都是跟學生在寫(xie) 作前進行素材溝通,寫(xie) 作後一一麵批訂正的。我們(men) 的思辨學術項目也有麵批環節。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