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閱讀參考書推薦

Semiotics

符號學的起源和發展

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認為(wei) 自己比他人更為(wei) 智慧,由於(yu) 他自知自己對概念語義(yi) 之確定性的無知,這種自知自己無知的態度,在某種意義(yi) 上成為(wei) 人類對永恒意義(yi) 不斷思索的動機,從(cong) 而為(wei) 研究意指關(guan) 係欠明確現象的符號學分析提供了必要性。

柏拉圖將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擴展為(wei) 探討人類生存意義(yi) 問題的辯證法,該擴展引出對一般概念的探尋,標誌理性化的增強,也標誌了體(ti) 現理性化的話語模式和思維方式的邏各斯觀念的出現。

到了亞(ya) 裏士多德時期,邏輯的探討勝過語義(yi) 的探尋,該方式雖具不明顯的符號學性質。他在《解釋篇》中涉及了語言的符號性質:口語是心靈的經驗的符號,而文字則是口語的符號。

在亞(ya) 裏士多德之後,斯多葛學派創始人芝諾首次較為(wei) 明確的提出符號理論和語義(yi) 學,從(cong) 而使得符號和意義(yi) 問題成為(wei) 專(zhuan) 門研究課題。與(yu) 斯多葛學派同時期的伊壁鴻魯學派的符號思想具有認識論特點,該派在符號思想史上由於(yu) 廣泛運用符號和符號推論概念而成為(wei) 狹義(yi) 符號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希臘時代哲學、倫(lun) 理學和邏輯學均開啟了羅馬時代的符號思想。

與(yu) 希臘時代相比,羅馬時期的符號思想趨於(yu) 實用化該時代對符號的討論主要表現在修辭學方麵,並在此範圍內(nei) 關(guan) 涉語言、邏輯和哲學。西塞羅提出必然符號和或然符號以及事實符號和神意符號等問題,並對符號分類學進行了研究。奧古斯丁不僅(jin) 將人的內(nei) 在精神和神的世界作為(wei) 符號思考的主要所指者範圍,而且在其內(nei) 向思考中還對心理對象和價(jia) 值對象意義(yi) 關(guan) 係、直接與(yu) 間接的意義(yi) 、思維內(nei) 界的符號、所指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對符號概念作了明確的界定,他說:符號是這樣一種東(dong) 西,它使我們(men) 想到在這個(ge) 東(dong) 西加諸感覺的印象之外的某種東(dong) 西。奧古斯丁的符號之思直接影響了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

在經院哲學時代,學者們(men) 圍繞唯名論和唯實論展開了爭(zheng) 論,語詞符號問題便成為(wei) 兩(liang) 派關(guan) 注的焦點之一。經院哲學史上最後一位偉(wei) 大的哲學家奧卡姆被認為(wei) 是經院哲學家中最富於(yu) 符號思想者。他將有意義(yi) 的言語分為(wei) 三大類:書(shu) 寫(xie) 言語、口頭言語和心理言語。奧卡姆倡導的唯名論與(yu) 托馬斯等倡導的共相實在之爭(zheng) ,標誌著經院哲學時期向近代科學時期的過渡。

中世紀末期以前,符號學思想主要依附於(yu) 哲學活動。到了近代,符號學思想主要由近代哲學、自然科學、數學、社會(hui) 人文科學等領域中諸符號理論綜合而成,符號學獲得實質性進展。

Semiotics

符號學的學派之爭(zheng)

符號學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法國和意大利為(wei) 中心重新興(xing) 盛至歐洲各國,它的源頭不外乎胡塞爾的現象學,索緒爾的結構主義(yi) 和皮爾斯的實用主義(yi) 。

如按理論形態也可分為(wei) :

其一,卡西爾哲學符號學(新康德主義(yi) ),以及皮爾斯哲學符號學;

其二,索緒爾影響下的羅朗·巴爾特的語言結構主義(yi) 符號學;再細分:一曰:以索緒爾說“語言學隻是符號學一部分”,二曰:以巴爾特所言“符號學隻是廣義(yi) 語言學的一部分”,這符號學是擴大意義(yi) 的語言學,更準確地說“元語言學”理論;

其三,前蘇聯學者勞特曼的曆史符號學,正好是索緒爾共時研究的反對等等。

李幼蒸認為(wei) :“今日最為(wei) 通行的一般符號學理論體(ti) 係共有四家:美國皮爾斯理論係統瑞士索緒爾理論係統法國格雷馬斯理論係統意大利艾柯一般符號學。”符號學作為(wei) 一個(ge) 跨越學科研究的方法的學科,當然少不了思想學術的革命性。

後現代思潮裏,國人更易接受巴爾特之類。可我研習(xi) 國學多年,跟隨潮流的意識早已淡漠。靜心而論,那些西傳(chuan) 之學,國人不假思索的挪用,甚至鼓吹,倒早早使我厭倦。我們(men) 必須明白,在西方學界裏的權威,可能在我們(men) 的語境裏是錯謬之極,符號學就有其特性,故願能尋到一種較為(wei) 合理的研究方法,拙文僅(jin) 是粗劣的嚐試。

以文化為(wei) 研究範圍的是現代符號學的特質,當中包括了:

廣義(yi) 敘述學General narratology

傳(chuan) 播符號學Communication Semiotics

電影符號學Semiotics of Cinema

遊戲符號學gamesemiotics

體(ti) 育符號學semiotics of sport

廣告符號學semiotics of advertising

音樂(le) 符號學musicalsemiotics

認知符號學cognitive semiotics

主體(ti) 符號學subjective semiotics

藝術符號學Semiotics of Art

性別符號學Semiotics of Gender

Semiotics

符號學的四個(ge) 發展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語言學模式

索緒爾認為(wei) ,語言雖然隻是人類使用的符號之一種,卻是不成比例的超大符號體(ti) 係,語言學研究的應當為(wei) 符號學提供模式,因此,符號表意的根本原則是任意性。二十世紀前期,“索緒爾式語言學迅速成熟”、在六十年代,當結構主義(yi) 符號學潮流湧成一個(ge) 聲勢浩大的運動時,語言學為(wei) 之提供了一個(ge) 係統清晰,根基牢固的理論框架。

三十年代的布拉格學派、六十年代的巴黎學派提出的符號學體(ti) 係,大都建構在索緒爾原理之上,他們(men) 的符號學實際上是“語言學式的”符號學。語言學模式,使符號學難免落入結構主義(yi) 的封閉格局。索緒爾理論很難擺脫封閉係統觀。

第二種模式是皮爾斯提出的邏輯—修辭學模式

這種模式考量所有的符號類型,而不以語言學為(wei) 模式。由此發現符號表意的理據性不同,這個(ge) 出發點促使符號學向非語言式甚至非人類符號擴展;更重要的是,皮爾斯模式提出了符號意指的一係列三分式,使符號向無限衍義(yi) 開放。

二十世紀大部分時期,雖然有莫裏斯、米德等人的堅持,皮爾斯模式還是受到冷落。到七十年代,符號學界“重新發現”皮爾斯。西比奧克,艾科等人,把符號學推進到後結構主義(yi) 階段。皮爾斯理論成為(wei) 當代符號學的基礎理論,成為(wei) 符號學最重要的模式。有論者甚至認為(wei) 符號學發展到當代,索緒爾的貢獻隻能說“相當微小”,“符號學之父”竟然已經被符號學近年的發展邊緣化了。

【南森書(shu) 單】符號學閱讀參考書(shu) 目大公開

第三種模式是卡西爾的“文化符號論”

卡西爾建立了一種象征哲學,作為(wei) 普遍的“文化語法”。卡西爾的象征思想在其弟子朗格的文藝美學中得到充分發展。他們(men) 的論點精彩,卻難以進一步在其他學科領域中推演,與(yu) 這一模式相近的還有美國文論家伯克的“符號行動”理論。

伯克的立場接近新批評,五十年代初推動新批評拓寬視野。卡西爾學派不太關(guan) 注符號學作為(wei) 方法論的可操作性,他們(men) 的模式成為(wei) 一種曆史遺跡,在此後因後繼無人而從(cong) 符號學中消失。但他們(men) 對於(yu) 文化的重視,今日看來依然是值得珍視的學術財富。

第四種模式的開拓者是蘇俄符號學家巴赫金

巴赫金開創了從(cong) 形式研究文化的傳(chuan) 統,有人稱之為(wei) “語言中心馬克思主義(yi) ”,但他的成就長期湮沒無聞;六七十年代洛特曼、伊凡諾夫等人為(wei) 首創立的莫斯科—卡爾圖學派,發揚光大之。這一派堅持用符號學研究社會(hui) 和文化,尤其是他們(men) 的“符號場”理論,從(cong) 大處著眼研究文化,擺脫了形式論常有的瑣碎。

但是這一派的理論模式主要借鑒自信息論與(yu) 控製論,尤其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論,技術色彩濃厚。如何處置科學模式與(yu) 人文思索之間的張力,至今是一個(ge) 有待探討的問題。

以上四個(ge) 模式都為(wei) 現代符號學理論做出了貢獻,也各有符號學進一步發展必須擺脫的弱點。符號學從(cong) 先前模式中一次次脫繭而出,它的成熟是符號學界自我學習(xi) ,自我改進的結果。當今符號學的出發點,應當是皮爾斯理論,而不是索緒爾理論,這點無可否認。

Semiotics

符號學閱讀參考書(shu) 目

陳宗明,黃新華《符號學導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陳宗明《符號世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陳治安,劉家榮編《語言與(yu) 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四川科學出版社

丁爾蘇《語言的符號性》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2000

丁爾蘇《超越文本:馬克思主義(yi) 意義(yi) 理論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

餘(yu) 誌鴻《傳(chuan) 播符號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餘(yu) 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yu) 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書(shu) 局,1992,2001

藏策《超隱喻與(yu) 話語流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楊春時《藝術符號與(yu) 解釋》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92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

李幼蒸《曆史符號學》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

王銘玉《語言符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銘玉、李經緯主編《符號學 研究》,軍(jun) 事誼文出版社,2001

胡妙勝《戲劇演出符號學引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黃亞(ya) 平,孟華《漢字符號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陳宗明《漢字符號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張憲榮《設計符號學》,北京:化學工業(ye) 出版社,2003

楊習(xi) 良《修辭符號學》哈爾濱:黑龍江省教育出版社;1993

苟誌效《意義(yi) 與(yu) 符號》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03

苟誌效《從(cong) 符號的觀點看》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

易思羽《中國符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蘇軍(jun) ,燕平《符號與(yu) 教育》上海三聯書(shu) 店,2006

冷風《解讀北京的符號》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劉允洲《上海符號》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強,李玉波《圖形語境》上海三聯書(shu) 店

張平,張曉晶《直麵符號經濟》,北京: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彭學龍《商標的符號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

王麗(li) 《符號化的自我: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wei) 》,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項曉敏《零度寫(xie) 作與(yu) 人的自由:羅蘭(lan) .巴爾特美學思想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

朱玲《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顧嘉祖,辛斌《符號與(yu) 符號學新論》東(dong) 南大學出版社

戚海峰《符號營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高亞(ya) 春《符號與(yu) 象征:波德裏亞(ya) 消費社會(hui) 理論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紹傑《語言符號任意性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趙毅衡《文學符號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

菲迪南.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索振羽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987

C.S.皮爾斯《皮爾斯文選》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羅蘭(lan) .巴爾特《符號學原理》(此書(shu) 有多種譯本,一譯《符號學美學》)

羅蘭(lan) .巴爾特《流行體(ti) 係:符號學與(yu) 服飾符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羅蘭(lan) .巴爾特《符號帝國》孫乃修譯,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94

羅蘭(lan) .巴爾特《神話:大眾(zhong) 文化詮釋》許薔薔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羅蘭(lan) .巴爾特《形象的修辭:廣告與(yu) 當代社會(hui) 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A.J.格雷馬斯《結構語義(yi) 學――方法研究》蔣梓驊譯,北京:三聯書(shu) 店,1999

雅克.德裏達《聲音與(yu) 現象: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符號問題導論》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99

茨維坦.托多羅夫《象征理論》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2004

路易.卡爾韋《結構與(yu) 符號:羅蘭(lan) .巴爾特傳(chuan)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約翰.斯特羅克《結構主義(yi) 以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皮埃爾.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yu) 社會(hui) 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意象地圖》昆明:雲(yun) 南人民出版社,2004

傑克.特裏錫德《象征之旅》北京,中央編譯局,2001

斯科特.拉什等《符號經濟與(yu) 空間經濟》,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2006

尤瑟夫.庫爾泰《敘述與(yu) 話語符號學》天津:天津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 2001

伊裏莎白.瓦爾特《廣義(yi) 符號學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中國社科出版社,1992

特倫(lun) 斯.霍克斯《解構主義(yi) 與(yu) 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吉羅.皮埃爾《符號學概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烏(wu) 蒙勃多.艾柯《符號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安伯托.艾柯《誤讀》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安伯托.艾柯《開放的作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翁貝托.艾柯《美的曆史》中央編譯出版社

A.N.懷海特《宗教的形成符號意義(yi) 與(yu) 效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克洛德.高概《話語符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池上嘉彥《符號學入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6

克裏斯丁.麥茨 等《電影與(yu) 方法:符號學文選》李幼蒸譯,北京三聯,2002

保羅.德曼《符號學與(yu) 修辭》中國社科出版社,1998

約翰.費斯克《傳(chuan) 播符號學理論》新華出版社2004

彼得.布魯克斯《身體(ti) 活:現代敘述中的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吉姆.麥克蓋根《文化民粹主義(yi)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潘諾夫《信號,符號,語言》北京:三聯書(shu) 店,1988

克勞斯.博格斯特《藝術判斷》北京:三聯書(shu) 店,1988

貢布裏希《藝術與(yu) 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貢布裏希《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87

尤利.洛特曼《藝術文本的結構》,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

趙毅衡編《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司文會(hui) .符號學·文學·文化一-羅蘭(lan) ·巴特的符號學思想研究[J].社會(hui) 科學,2011.(09) :185-192.

[2]張德祿.適用性社會(hui) 符號學的理論與(yu) 實踐研究[J].外語與(yu) 外語教學,2010,(05):5-10

[3]趙小波.廣告符號學在中國的理論發展與(yu) 實際應用[J].成都:四川大學,2003.

[4]郭鴻.對符號學的回顧和展望:論符號學的性質、範圍和研究方法[J].外語與(yu) 外語教學(05) : 9-12.2003

[5]李勇.符號學的曆史脈絡及其發展梳理 [J].現代婦女理論版 : 03.2014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Kaggle賽題解析:IceCube中微子方向預測

下一篇

在大學學習商科的5個理由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