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s
中國文學起源
‘文學’一詞最早見於(yu) 《論語·先進篇》,該節孔子按才能把學生分成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後世稱為(wei) “孔門四科”。按北宋邢昺的疏注釋為(wei) “文章博學”,意為(wei) 通曉許多古今文獻及學問。按此說法,廣義(yi) 來看文學可以解釋為(wei) 學問又或是以此為(wei) 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化。如果按狹義(yi) 的說法,文學可以被看成5世紀南朝劉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在此之後,正史之中專(zhuan) 載優(you) 秀文人行事的“文學傳(chuan) ”也就是這個(ge) 意思。
另外,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wei) 主題,從(cong) 政的人也寫(xie) 下不少的文學作品。就像三國時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之大業(ye) ,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國人都認為(wei) 文學擁有左右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學與(yu) 政治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這個(ge) 思想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特別地方。
文學作為(wei) 一門學科的存在,並不是一個(ge) 外來的強加概念,尤其是在現在漢語中,文學是中國古代固有的學科概念,這一概念生成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孔子開辦私學,《論語》中有記載:
-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 言語:宰我,子貢。
- 政事:冉有,季路。
- 文學:子遊,子夏。
在《論語注疏》中,認為(wei) 文學是“為(wei) 善先王典文”。在這裏,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經典”“典文”,就是指上古時代流傳(chuan) 下來的文字資料,而所謂的“為(wei) 善先王典文”,也就是說後人要對這些先人的文字資料進行詳細的考察和了解,體(ti) 會(hui) 其中的道理,學習(xi) 其中所蘊含的處世法則。由此觀之,文學學科所包含的內(nei) 容是充滿了開放性的特征的。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wei) 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畫自然景物及歌頌友情等等為(wei) 主題的抒情詩。相比之下,雖然敘事詩並不發達,但古代《詩經·公劉》,漢樂(le) 府《孔雀東(dong) 南飛》,從(cong) 北朝民歌演變而來的《木蘭(lan) 辭》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同時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曆史,也有各自的價(jia) 值與(yu) 成就,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chuan) 》、維吾爾族的敘事長詩《福樂(le) 智慧》、傣族的《召樹屯》、彝族的敘事長詩《阿詩瑪》、蒙古族的敘事詩《嘎達梅林》等,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少數民族文學與(yu) 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出極大的豐(feng) 富性和多層次性。如果不計敘述曆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學最初興(xing) 盛於(yu) 唐朝。那種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yu) 現實,這個(ge) 傳(chuan) 統直到在西歐文明影響之下誕生的小說時期為(wei) 止一直長久地維持著。
Classics
中國文學現代發展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yu) 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爭(zheng) 後的近代文學為(wei) 其先導。是文學在特定曆史階段的激變。(史學家認為(wei) ,“變”有三個(ge) 級度:一是十年期的時尚之變;二是百年期的緩慢漸變;三是不基於(yu) 時間維度的激變或稱為(wei) “劇烈脫節”,現代文學的“變”在三個(ge) 維度上都有表現。)
文學觀念的變革
晚清社會(hui) 的封閉:列寧在《亞(ya) 洲的覺醒》中稱中國是“被稱為(wei) 長期完全停滯的國家的典型”,黑格爾說“中國隻有在他人的逼迫下,才能重返曆史”。馬克思在《鴉片貿易》中說:“一個(ge) 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yu) 現狀,由於(yu) 被強力排斥於(yu) 世界聯係的體(ti) 係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清朝在落後中妄自尊大,在皇帝的批諭中卻說《南京條約》是“妥為(wei) 招撫”,被迫五口通商皇帝的批諭是“自宜酌量日期,暫令入城瞻仰”。晚清一方麵是保守、落後,一方麵在西方文化科學的衝(chong) 擊下,又不可避免的要被動接受西方新思潮、文化、科技的衝(chong) 擊和洗禮。文學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準備的一場思想和文學觀念的變革。
晚清的“詩界革命”是資產(chan) 階級改良主義(yi) 思潮下形成的一次廣泛的政治和文化運動。梁啟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號,力求借鑒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內(nei) 容和語言形式,創造出一種“新文體(ti) ”。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聖賢經典章句的義(yi) 理,以豐(feng) 富的世界維新史實突破拘謹的考據,以俗語、外來語入文以豐(feng) 富文章的表達方法。“文界革命”催生了大量政論散文的誕生。
小說界革命:小說救國論
小說界革命促進了中國傳(chuan) 統小說的現代化變革進程,推動了中國傳(chuan) 統小說的發展和新小說的產(chan) 生。強化了文學,尤其是小說與(yu) 社會(hui) 、民族、政治的關(guan) 係,初步確立了文學尤其是小說的社會(hui) 價(jia) 值模式。
後來的五四文化運動基本繼承了這一文學與(yu) 社會(hui) 政治結婚的思想,思想家、政治家常常把文學作為(wei) 改良社會(hui) 、育治人心,配合革命的工具,張顯了文學的社會(hui) 現實功能。
白話文運動
文言文已經無法表現現代人豐(feng) 富複雜的思想、精神和繁複的內(nei) 心世界,無法表現現代人複雜多變的社會(hui) 生活。當語言無法表現它的對象時,變革就成為(wei) 一種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黃遵憲,他認為(wei) 言文合一使西方國家文化普及,科技發達,社會(hui) 進步,中國言文分離是落後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認為(wei) 文言誤國。
域外小說翻譯運動
一批知識分子認為(wei) 西方的強大主要得益於(yu) 文學尤其是小說的教化與(yu) 新民,尤其強調小說對政治思想的宣傳(chuan) 與(yu) 政治運動的配合。於(yu) 是,翻譯西方小說成風,使中國文學受到西方文學的廣泛影響。
文學革命的倡導者,多數是文化批評者,以思想啟蒙和道德革新為(wei) 出發點討論文學革命,所以容易導致讓文學承擔啟蒙任務的功利目的和對傳(chuan) 統文化一棍子打死的極端立場。
Classics
中國文學推薦書(shu) 單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閱讀參考書(shu) 目
1.[唐]孔穎達:《毛詩正義(yi)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南宋]朱熹:《詩集傳(chuan)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3.[清]馬瑞辰:《毛詩傳(chuan) 箋通釋》,中華書(shu) 局1989年版。
4.[清]陳奐:《詩毛氏傳(chuan) 疏》,中國書(shu) 店1987年版。
5.[清]姚際恒:《詩經通論》,中華書(shu) 局1958年版。
6.王誌武:《小說三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華書(shu) 局1986年版。
8.[清]王先謙:《詩三家義(yi) 集疏》,中華書(shu) 局1989年版。
9.聞一多:《風詩類鈔》,《詩經研究》,《聞一多全集》,巴蜀書(shu) 社2002年版。
10.餘(yu) 冠英:《詩經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11.[清]彭定求等編纂:《全唐詩》,中華書(shu) 局1960年版。
12.[唐]王維撰,[清]趙殿成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3.[唐]孟浩然撰,[明]朱警輯:《孟浩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4.[唐]李白撰,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15.[唐]高適撰,孫欽善校注:《高適集校注》,中華書(shu) 局1984年版。
16.[唐]岑參撰,陳鐵民,侯忠義(yi) 校注:《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7.[唐]杜甫撰,[明]仇兆鼇注:《杜詩詳注》,中華書(shu) 局1979年版。
18.[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9.[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係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0.[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1.[唐]柳宗元撰,王國安箋釋:《柳宗元集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2.[唐]劉禹錫撰,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3.[唐]李賀撰,蔣凡等標點:《李賀詩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
24.[唐]李商隱撰,劉學鍇,餘(yu) 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shu) 局1988年版。
25.[唐]杜牧撰,[清]馮(feng) 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中華書(shu) 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版
26.[後蜀]趙崇祚編,李一氓校:《花間集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27.[南唐]李璟,李煜撰,王仲聞校:《南唐二主詞》,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28.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shu) 局1979年版。
29.唐圭璋編:《詞話叢(cong) 編》,中華書(shu) 局1986年版。
30.[北宋]歐陽修撰,[南宋]胡柯等編:《歐陽文忠公集》,商務印書(shu) 館1912年版。
31.[北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中華書(shu) 局1986年版。
32.[北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中華書(shu) 局1982年版。
33.[北宋]陸遊撰,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4.[北宋]柳永撰,薛瑞生校注:《樂(le) 章集校注》,中華書(shu) 局1994年版。
35.[南宋]李清照撰,王仲聞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36.[南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7.[南宋]薑夔撰,夏承燾箋校:《薑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8.[南宋]吳文英撰,楊鐵夫箋釋:《吳夢窗詞箋釋》,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9.[南宋]張炎撰,吳則虞校輯:《山中白雲(yun) 詞》,中華書(shu) 局1983年版。
40.[金]元好問,施國祁注:《元遺山詩設想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41.嚴(yan) 昌迪:《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2.張仲謀:《明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43.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shu) 局1980年版。
44.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shu) 局1984年版。
45.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6.曹礎基:《莊子淺注》,中華書(shu) 局1982年版。
47.趙守正:《管子注譯》,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8.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9.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版。
50.王衛民編:《吳梅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閱讀參考書(shu) 目
1.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2.周一良,吳於(yu) 廑主編:《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馮(feng) 友蘭(lan) :《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shu) 館1976年版。
4.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1981年版。
5.楊堃:《民族學概論》,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6.翁獨健主編:《中國民族關(guan) 係史研究》,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7.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8.史祿國:《北方通古斯的社會(hui) 組織》,內(nei) 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秋浦主編:《薩滿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王治來:《中亞(ya) 史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1.呂思勉:《中國民族史》,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出版社1987年版。
12.湯用彤:《漢魏兩(liang) 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3.於(yu) 春鬆,孟彥弘編:《王國維學術經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聯書(shu) 店1988年版。
16.潛明茲(zi) :《中國神話學》,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李德洙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郝時遠:《中國的民族與(yu) 民族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賈東(dong) 海,孫振玉主編:《世界民族學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1.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2.張公瑾主編:《民族古文獻概覽》,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23.王建民:《中國民族學史》,雲(yun) 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yu) 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5.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中華書(shu) 局2001年版。
26.李喜所主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
27.薑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三聯書(shu) 店2004年出版。
28.潘光旦編:《中國民族史料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9.王文光:《中國民族發展史》,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0.徐傑舜:《人類學教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31.李濟:《中國民族的形成》,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2.陳育寧:《民族史學概論》,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許結主編:《中國文化史》,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34.彭兆榮:《人類學儀(yi) 式的理論與(yu) 實踐》,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5.周傳(chuan) 斌:《概念與(yu) 範式—中國民族理論一百年》,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6.呂振羽:《中國民族簡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7.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閱讀參考書(shu) 目
1.趙家壁編:《中國新文學大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2.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係》(各集導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3.林默涵編:《中國抗日戰爭(zheng) 時期大後方文學書(shu) 係》,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4.賈植芳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shu) 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陳荒煤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三聯書(shu) 店2008年版。
7.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三聯書(shu) 店2008年版。
8.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三聯書(shu) 店2008年版。
9.馮(feng) 友蘭(lan) :《中國哲學簡史》,三聯書(shu) 店2009年版。
10.雷紹鋒:《中國學術流變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胡適:《白話文學史》,嶽麓書(shu) 社1986年版。
12.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上海書(shu) 店1986年版。
13.周策縱等:《五四與(yu) 中國》,台灣時報出版公司1985年版。
14.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1—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16.黃修已:《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17.黃修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嚴(yan) 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19.王運熙主編:《中國文論·近代卷(上,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20.王運熙主編:《中國文論·現代卷(上,中,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21.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22.徐岱:《小說形態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3.黃藥眠等主編:《中西比較詩學體(ti) 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24.餘(yu) 虹:《中國文論與(yu) 西方詩學》,三聯書(shu) 店1999年版。
25.餘(yu) 虹:《革命·審美·解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6.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7.[德]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28.[法]丹納:《藝術哲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29.伍鑫甫主編:《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
30.[丹]勃蘭(lan) 兌(dui) 斯:《19世紀文學主潮(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31.王嶽川:《後現代主義(yi) 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2.[美]張隆溪:《20世紀西方文論評述》,三聯書(shu) 店1986年版。
33.範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曾小逸主編:《走向世界文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5.韓毓海:《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yu) 社會(hui) 》,山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7.[希]亞(ya) 裏斯多德:《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38.[德]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shu) 館1981年版。
39.[美]韋勒克:《文學理論》,三聯書(shu) 店1984年版。
40.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1.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2.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yu) 現代性十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3.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曆史,小說,敘事》,三聯書(shu) 店1999年版。
44.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