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造影劑中使用的金屬納米顆粒可滲入腎髒並導致嚴(yan) 重疾病
近日,一項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Health Sciences Center)領導的研究發現,磁共振成像(MRI)常用造影劑中的含釓納米顆粒可滲入腎細胞,有可能引發嚴(yan) 重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於(yu) 急性腎損傷(shang) 、與(yu) 釓暴露及釓沉積病相關(guan) 的症狀、可能致命的釓腦病和不可逆的係統性纖維化。
釓是一種可使核磁成像更清晰的非生理性鑭係金屬,約有 50% 的 MRI 掃描使用了含有釓的造影劑。由於(yu) 釓具有毒性,該類造影劑會(hui) 使用特殊的氨基多羧酸螯合物,使釓與(yu) 螯合分子緊密結合,從(cong) 而使其可通過腎髒過濾並消除。然而,這項新研究發現一些釓原子可從(cong) 螯合分子中分離出來,滲入腎髒和其他組織。
研究者檢查了 5 名曾接觸過 MRI 造影劑患者的腎髒組織,並發現了細胞內(nei) 釓納米顆粒。 研究者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導致釓從(cong) 螯合分子中分離的原因及概率,僅(jin) 能明確隨著使用造影劑的次數增加,釓沉積物在組織中積聚的幾率可能會(hui) 增加,從(cong) 而導致患病概率增加。
此外,理論上 MRI 造影劑會(hui) 通過尿液排出進入下水道係統,然而廢水處理廠沒有專(zhuan) 門的設備可清除釓,這可能導致釓進入環境並汙染水源。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