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作為(wei) 學術界的最基本的硬通貨,能夠在碩士或博士期間能夠發上幾篇高質量的論文,可能是大多數在讀研究生的夢想。但是有那麽(me) 一類研究生,發論文的速度堪比火箭升空,一年發個(ge) 十來篇如吃飯喝水般簡單。這不禁讓人感歎,人和人的差距或許比人和狗還要大?
但是,以這麽(me) 快速度發表的論文真的是在踏踏實實做科研嗎?流水線快速生產(chan) 的論文對於(yu) 科研又有多大價(jia) 值呢?近年來,隨著國家科技部“破四唯”指導方針的出台,質疑水論文的聲音越來越大,以至於(yu) 現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hui) 有博士因為(wei) 在讀期間發表了太多論文而登上熱搜。
這篇文章我們(men) 就來盤點一下,到底是什麽(me) 原因造成了“水論文”的現象,另外那些曾經在讀期間瘋狂水論文的博士生現在過得怎麽(me) 樣了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催生了“水論文”的現象?什麽(me) 樣的論文才能被稱為(wei) 是“水論文”?
評價(jia) 體(ti) 係本身
目前科研界現行的科研人員科研水平評價(jia) 體(ti) 係,有很大一部分側(ce) 重點都在他發表的論文上麵。在讀研究生的評獎、畢業(ye) 、找教職,青椒的晉升、基金申請、項目結題等方方麵麵,都離不開發表論文的要求。
然而,現行的評價(jia) 體(ti) 係很難對論文的質量做出有效的量化評估,一位專(zhuan) 家可能認為(wei) 質量頗高的論文在另外一位專(zhuan) 家眼裏可能一文不值。
但是,論文的數量是非常清晰的一項量化指標,三篇論文就是三篇,十篇論文就是十篇,不存在任何爭(zheng) 議及模糊空間。
因此,這就變相鼓勵科研人員通過增加論文數量來提升科研質量,畢竟你很難說一篇論文的綜合質量能夠高過另外三篇論文之和。
日漸激烈的學術競爭(zheng)
無論在全球哪個(ge) 地方,學術界的競爭(zheng) 都是非常激烈的。在沒辦法對論文質量進行統一評價(jia) 的情況下,論文的數量成了科研人員唯一能夠倚仗的硬通貨。
二十年前,或許你發表了兩(liang) 三篇論文就能直接在好學校找到教職;二十年後,這個(ge) 論文的數量要求可能就變成了二十、三十。
日漸激烈的學術競爭(zheng) 讓那些即便是想安安心心做科研的研究人員也不得不考慮投機取巧,首先必須保證自己在學術界的生存問題,才能考慮後續的發展問題。
什麽(me) 樣的論文才會(hui) 被稱為(wei) “水論文”?
“水論文”這一概念較為(wei) 難以定義(yi) ,通常認為(wei) 水論文隻關(guan) 注技術性表麵,而缺乏原創性,沒有形成獨特的觀點,僅(jin) 僅(jin) 隻是對現有的其他學者的觀點進行複現、解構重組、排列匯總。
一般來說,水論文不具備過高的學術價(jia) 值,僅(jin) 僅(jin) 隻是為(wei) 了發表而發表。不過,科研界想要做出重大的理論創新或技術創新是極其困難的,通常幾十年也難遇到一次。因此,在實際操作層麵,水論文的判定存在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認為(wei) 有價(jia) 值的論文,另一部分人可能認為(wei) 一文不值,幾乎不可能用可以量化的標準來判斷一篇論文是否為(wei) 水論文。
那些在就讀期間瘋狂灌水,狂發論文的人怎麽(me) 樣了呢?小編列舉(ju) 幾個(ge) 接觸到的例子。
1.香港某高校博士生,博士四年發表了十餘(yu) 篇一作論文,現任華東(dong) 某大學助理教授。該生為(wei) 香港某高校博士生,經曆較為(wei) 傳(chuan) 奇,一開始本著想要認真做科研的想法,一直在踏踏實實搞科研,不想發表任何沒有科研價(jia) 值的論文。直到後期幡然醒悟,發現論文才是自己以後的硬通貨,於(yu) 是在博士最後兩(liang) 年瘋狂把之前的成果拆成了十幾篇論文發表,目前已經拿到了華東(dong) 某頂尖高校的助理教授職位。
2.澳洲某高校博士生,博士三年瘋狂發表二十餘(yu) 篇論文,現任某985大學正教授。該生為(wei) 直博生,從(cong) 博士入學開始就計劃好了要進高校,因此博士期間結合時下特別火熱的計算機技術,在博士期間日夜不停跑數據,投稿發表論文。等他博士畢業(ye) 時,已經發了二十來篇一作論文,速度之快實屬罕見。該生前幾年通過高校的人才引進政策,也順利通過了考核,以正教授身份入職某985高校。他的本科小一級的學弟甚至調侃說,自己碩士都還沒有畢業(ye) ,他就已經可以做自己的博導了。
3.國內(nei) 某top高校博士生,博士期間發表超50篇論文(小編瑟瑟發抖),現入職某私企。這個(ge) 博士生可能是小編認識的發表論文的天花板了,博士期間就已經發表了超過50篇論文,這個(ge) 數量甚至超過了很多985大學的教授(捂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大神最後反而沒有選擇留在學術界,而是選擇了去某個(ge) 近幾年大火的私企。
是不是所有水論文的人最終的歸宿都很好呢?
其實不然,首先在國外大部分高校,你其實很難通過論文數量彌補質量上的劣勢。想要在學術界找到職位,學術委員會(hui) 更多的需要看你自身的學術水平怎麽(me) 樣,如果你論文很多但是沒有高水平的期刊發表,別人會(hui) 認為(wei) 你沒有接受過良好的科研訓練,無法從(cong) 事高質量的學術研究,你的博士導師很可能還會(hui) 因此聲譽受損。
另外論文發表是終身的,如果在很差的期刊水了很多論文,這反而會(hui) 成為(wei) 汙點,影響長遠的發展。隨著國內(nei) 相關(guan) 政策的出台,想要靠論文數量多而獲得求職優(you) 待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無論你論文數量多少,很多高校都會(hui) 給一段“3+3”的考察期,隻有通過考察期的考察才有機會(hui) 入職高校,依靠數量眾(zhong) 多的論文而走特殊通道繞過考察已經慢慢成為(wei) 了過去式。
再加上國內(nei) 學術界觀念的轉變,論文數量太多反而會(hui) 引起非議,很多教師怕引起非議反而不敢在個(ge) 人主頁公開自己的論文信息。隨著ChatGPT等AI工具的出現,未來水論文的現象會(hui) 越加嚴(yan) 重嗎?最近大火的ChatGPT也吸引了科研界的目光,很多學者開始思考AI能不能幫我們(men) 做科研、寫(xie) 論文,未來水論文的現象會(hui) 不會(hui) 因為(wei) 這類工具的出現越發嚴(yan) 重?
小編認為(wei) ,誠然ChatGPT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內(nei) 組織觀點、省去信息篩選的成本,但想要讓它做到能夠做科研、寫(xie) 論文的水平,哪怕隻是簡單的水論文,也還為(wei) 時尚早。
首先,科研本身是創造性的活動,而此類工具更多依賴對過去已有信息的整合生成觀點,或許對於(yu) 文獻檢索略有幫助,但是對於(yu) 論文主體(ti) 內(nei) 容的生成用處不大。
其次,科研活動的專(zhuan) 業(ye) 性很強,需要大量的試驗、分析才能得出精準的結論觀點,這些試驗分析的數據在已有的信息庫裏麵是不存在的,幾乎不可能基於(yu) 現有信息準確預測未知結論(如果可以,AI就不是人工智能了,直接叫他上帝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