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群發了一封郵件 讓大家不要用這些老套的表達

首先老不老套其實看場景:‍‍‍ 那些學習(xi) 語言初期積累下來覺得形象生動的表達,在後期回頭看的時候可能會(hui) 覺得是很模式化和沒有生命的,比較典型的就是類似“一個(ge) 硬幣有兩(liang) 麵”這樣的俏皮話。‍‍‍‍‍‍‍‍‍‍‍‍‍‍‍‍‍‍‍

另外一些流行語也是特別容易落入老套的,比如想下中文“給力”或者“幹就對了”這樣的表達,聽上去是不是覺得很老套。類似表達讓我們(men) 覺得老套的核心原因是被用的太頻繁了以後,有些審美上的疲勞。

英文裏的比如 at the end of the day. 不管是采訪還是劇集、電影裏麵,這個(ge) 表達真的出現的頻率很高,聽多了就膩了。 標題說的主編的郵件是 The Atlantic 最近的一篇文章提到的‍‍‍‍‍‍‍‍‍‍‍‍‍‍

主編群發了一封郵件,讓大家不要用這些老套的表達

A few weeks ago, the editor in chief of The Atlantic, Jeffrey Goldberg, sent an email to the newsroom about clichés. To paraphrase: He wanted us to try harder to avoid them, because nobody comes to the website or the print magazine to be bored and annoyed.....

文章說的是ChatGPT 等chatbot 將帶來一個(ge) 有更多老套表達的時代,因為(wei) 這些chatbot 的算法核心就是去猜測在某個(ge) 語境下人類最可能的表達。既然是最可能,當然高概率就是一些老套的表達。‍‍‍‍‍‍‍‍‍‍‍‍‍‍‍ 但這裏我們(men) 要談的不是ChatGPT,而是哪些表達會(hui) 讓人覺得是比較老套的。‍‍‍‍‍‍‍‍ 文章沒有具體(ti) 引用主編郵件裏列舉(ju) 的所有的表達,但有全文有提到以下幾個(ge) ‍‍‍‍‍‍‍‍‍‍‍‍‍

  • needless to say
  • in the wake of
  • across the pond (when we say 'across the pond' or 'the other side of the pond' we might be referring to the Atlantic Oce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
  • boots on the ground
  • cooler heads prevailed

因為(wei) 作者聊的是職業(ye) 寫(xie) 手的情況,所以有些表達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可能不見的常遇到,也就沒法共鳴是不是老套了。但既然職業(ye) 的都說不好了,還是跟著學習(xi) 了吧。 下麵有些表達也是常見於(yu) 職業(ye) 寫(xie) 手的,一般會(hui) 覺得老套的表達,比如下麵這個(ge) 引入證據的幾個(ge) 表達‍‍‍‍‍‍‍‍‍

  • Observers (unless referring to people actually sitting around watching something)
  • [Person] is not alone (from anecdote to generalization, we get it)
  • And [someone/something] is no exception
  • Critics say (or “critics are quick to point out”)
  • The narrative (unless referring to a style of writing)
  • Probe (an uncomfortable substitute for “investigation”)

上麵幾個(ge) 表達有些類似我們(men) 日常裏引入證據的時候說“他們(men) 說...”/"有人說", 就顯得證據很不靠譜。‍‍‍‍‍‍

也有些是談的太空的,動不動就說社會(hui) 啊,國家啊,類似的“大詞病”,也會(hui) 覺得信息價(jia) 值不大。比如,‍‍‍

  • As a nation (or worse, “as a society”)
  • The American people (unless in a quote)
  • The social fabric (or “the very fabric of our democracy/nation/society”)

下麵幾個(ge) 老套的表達可能是我們(men) 自己寫(xie) 作的時候會(hui) 用到的,所以最好避免下:

  • Suffice it to say (if it suffices, then just say it)
  • Outside the box (describes creative thinking — with a cliche)
  • At first glance (or worse, “at first blush”)
  • Upon deeper reflection (why not reflect deeply from the start?)

總結

關(guan) 注於(yu) 自己的文字是不是老套,其實是已經開始注意自己寫(xie) 的“好不好”的階段了。如果目前還處於(yu) 擔心自己寫(xie) 的“對不對”階段的,先不用太計較這部分內(nei) 容,了解下就好。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不要寫類似“knowledge point” 這樣的表達

下一篇

學生專訪:如何做到“拿捏”裁判?讓辯題成為和我們每個人有關的敘事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