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麵上零卡的風很大,但代糖並不是什麽(me) 新鮮事物,老前輩阿斯巴甜更是已經年逾六旬。“代糖都是異端,吃甜就吃真糖”的背後,其實是阿斯巴甜、安賽蜜這類人工代糖略顯奇怪的口感。
相比之下,赤蘚糖醇、羅漢果苷、甜菊糖苷這類口感更像真糖還更安全的天然代糖逐漸受到人們(men) 的喜愛。但最近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項研究卻表明:赤蘚糖醇與(yu) 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存在明顯關(guan) 聯。
赤蘚糖醇(Erythritol)是一種四碳多元醇,它本身天然存在於(yu) 各類蔬菜水果甚至人體(ti) 中,不過含量極低。其甜度大約是蔗糖的60%到70%,但熱量卻不到5%,同時也不會(hui) 在胃中被消化分解吸收。
既“天然”還“零卡”,赤蘚糖醇儼(yan) 然是代糖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以至於(yu) 不少些品牌還會(hui) 將使用赤蘚糖醇這類天然代糖作為(wei) 產(chan) 品的主推賣點。
然而,最近發表在自然子刊《自然·醫學》上的一項研究打破了美好的現實:研究人員發現赤蘚糖醇可能會(hui) 導致患心血管問題風險的增加。
克利夫蘭(lan) 醫學中心的 Stanley Hazen 和同事對1157名經過心髒病風險評估、有3年結局數據的患者進行了初步探究。他們(men) 觀察到患者血液中人工甜味劑(尤其是赤蘚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和多種心血管問題風險的增加存在關(guan) 聯。
為(wei) 了驗證赤蘚糖醇作為(wei) 一個(ge) 獨立風險因素的相關(guan) 性,研究人員又對美國(n = 2149)和歐洲(n = 833)的近三千名患者進行了獨立陣列研究。結果顯示,全血或血小板中的赤蘚糖醇導致了血栓形成加速。而血栓的增加當然會(hui) 誘發各種心血管問題。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8名健康誌願者中進行了一個(ge) 前瞻性幹預研究。在攝入含30克赤蘚糖醇的飲料後,所有誌願者血液中的赤蘚糖醇水平都在短時間內(nei) 暴增,並在隨後的2、3天裏一直保持著遠超凝血風險增加閾值的水平。
不過,很多自媒體(ti) 內(nei) 容沒有提到的是,與(yu) 論文一起刊發的還有 Stanley Hazen 對於(yu) 研究結果的一些“補充說明”。他提到:“該研究存在局限性,臨(lin) 床研究隻觀察到相關(guan) 性,而非因果性,後續研究還需進一步驗證在更多普通人群中的結果。”
作者強調普通人群是因為(wei) ,該研究的驗證隊列中所選擇的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men) 要麽(me) 已經患有心血管問題,要麽(me) 就因為(wei) 糖尿病和高血壓而處在心血管問題高發的風險當中。
而上麵提到的8名誌願者則是被要求在2分鍾喝下300毫升含30克赤蘚糖醇的飲料 —— 一瓶480毫升元氣森林中約含赤蘚糖醇18克。
上述幾個(ge) 因素都可能扭曲實驗數據。
事實上,這項研究發表後不久,紐約時報就采訪了西北大學、紐約大學、明尼蘇達雙城的心髒病、營養(yang) 學專(zhuan) 家。較為(wei) 一致的觀點是:這項研究並不意味著人們(men) 要意識到“赤蘚糖醇會(hui) 讓我心髒病發作”,而是要提醒科研人員“這裏有個(ge) 新的數據點,我們(men) 應該注意研究一下。”
對於(yu) 那些受糖尿病困擾需要控製糖分攝入的患者來說,赤蘚糖醇仍然是市場上最安全的代糖之一。
換個(ge) 角度來說,由於(yu) 成本相對較高,赤蘚糖醇目前的代糖市場占有率並不算很高。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這幾種人工甜味劑依舊是“零卡市場”真正的三巨頭 —— 它們(men) 才是更值得普通人注意的對象。
那麽(me) ,0糖0卡的人工代糖們(men) 又有多安全呢?
其實很久以前,澳洲的科研人員就在實驗中發現,喂食代糖的果蠅食量比之前猛增了30%。巴黎索邦大學的科學家們(men) 也通過大規模的研究證實,攝入大量人工甜味劑會(hui) 明顯增加患癌的幾率。
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華盛頓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從(cong) 1999年到2012年,兒(er) 童和青少年無糖飲料消費量猛增了200%。從(cong) 2011年到2016年,他們(men) 調查了7026名青少年的無糖飲料攝入情況,結果在無糖飲料和含糖飲料的消費者之間並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熱量攝入差異。
而且,平時既會(hui) 喝無糖飲料,也會(hui) 喝含糖飲料的青少年,熱量攝入水平反而是最高的。他們(men) 比喝白水為(wei) 主的平均每天多攝入184大卡的熱量。
這說明了無糖飲料並沒有減少這些人實際的熱量攝入,喝無糖飲料的孩子,會(hui) 通過其他食物攝入更多的糖分和卡路裏。換言之“0糖0卡”的標簽成了很多人潛意識裏“可以多炫一份炸雞”的護身符。這反而與(yu) 追求熱量控製、健康飲食的初衷背道而馳。
人工甜味劑本身的好壞或許還難下定論,但站在公眾(zhong) 的角度它們(men) 遠沒有最初設想的那樣有益健康。
與(yu) 其讓代糖成為(wei) 有害無益的安慰劑,不如在優(you) 化飲食結構的前提下老老實實的吃真糖。
如果實在不想喝白水的話,一瓶東(dong) 方樹葉應該能打消你的疑慮~
今日生物化學科研
01、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食品化學等專(zhuan) 業(ye) 對相關(guan) 內(nei) 容感興(xing) 趣的學生,學生需要具備化學、生物學知識
02、食品科學、食品科學與(yu) 工程、食品化學、營養(yang) 學等專(zhuan) 業(ye) 或對相關(guan) 領域感興(xing) 趣的學生。學生需要具備生物、化學基礎
03、食品科學與(yu) 技術、膳食營養(yang) 學、運動營養(yang) 學、臨(lin) 床營養(yang) 學、應用生物學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對希望保持膳食平衡,擁抱健康生活感興(xing) 趣的學生;學生需要具備生物、化學基礎
04、分子生物學、分子營養(yang) 學、食品科學與(yu) 技術、臨(lin) 床營養(yang) 學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對希望保持膳食平衡,擁抱健康生活感興(xing) 趣的學生;學生需要具備生物、化學基礎
Resource:
Nature Medicine,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223-9
New York Times, Study Suggests Possible Link Between Sugar Substitute and Heart Issues. Experts Say, Don't Panic,
https://www.nytimes.com/2023/02/28/well/artificial-sweetener-heart-attack-stroke.html
Pediatric Obesity, Consumption of low-calorie sweetened beverage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total energy and sugar intake among children, NHANES 2011–2016,
https://doi.org/10.1111/ijpo.12535
PLOS Medicine,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3950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