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醫學博士項目申請及就讀經驗分享

這一季,8位來自芬蘭(lan) 大學/應用科學大學不同領域的在校"芬享人"將帶來他們(men) 的申請經曆與(yu) 就讀體(ti) 驗,給未來的學弟學妹們(men) 再加1份參考!

Q1、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吧!

我是Faust,目前在圖爾庫大學攻讀精神醫學臨(lin) 床研究博士學位

Q2、 為(wei) 什麽(me) 想到來芬蘭(lan) 讀博?

2018年9月,研三的我突然有了出國讀博的想法。原因很多主要是年輕),其中的兩(liang) 個(ge) 主要原因:一是覺得搞學術有意思;二是想體(ti) 驗一下不同的學術環境和不同文化下的生活。於(yu) 是我開始了每天抽時間查看學校,以及沿著感興(xing) 趣的方向查閱文獻。

我對於(yu) 讀博目的地的選擇沒有思考很多,先把熱門留學地區英美澳新等都給排除了。原因很簡單,第一是自己學渣,要有考試啥的先認慫;其次是我喜歡小眾(zhong) ,習(xi) 慣優(you) 先關(guan) 注較少人接觸的事物。最初從(cong) 考慮奧地利開始(因為(wei) 那是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曾學習(xi) 和工作的地方),然後逐漸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以教育和福利社會(hui) 著稱的北歐

青春期剛過的我已有令人敬畏的長遠眼光——想過養(yang) 老生活。作為(wei) 一個(ge) 既沒什麽(me) 偉(wei) 大追求又社恐的人,還想要有足夠支持自己吃喝玩樂(le) 的收入,北歐應該是我的不二選擇。北歐對於(yu) 我自己和身邊所有人來說都是相對較陌生的,但這種新鮮感和未知感也足夠吸引我。

更進一步的篩選條件很簡單,就是興(xing) 趣,僅(jin) 此而已:覺得哪個(ge) 團隊或哪個(ge) 教授在做的研究是我感興(xing) 趣的方向,我就聯係。興(xing) 趣是支持我做學術的基石。我向來不隨大流,對任何不喜歡的事都會(hui) 拒絕或抵觸,而對一件事的熱愛才能讓我願意為(wei) 此付出,並同時感到自己是真實且自由地活著。

Q3、還記得申請過程嗎?

整個(ge) 申請過程從(cong) 收集信息、篩選、聯係導師到最終拿到博士項目資格,都是我獨自一人完成的,每一步對我來說都是在做新的嚐試。過程雖然耗時不短,都還算順利,希望能對那些想像我這樣靠自己聯係導師、出國讀博的申請人提供一些參考。

我首先大致花了兩(liang) 個(ge) 月時間瀏覽文獻,進行初步篩選,其中較仔細地看了近幾年的文獻,根據論文的內(nei) 容,大致摸清楚對方最近在做啥和想做些啥。然後就是一邊看,一邊開始陸續發郵件給各個(ge) 感興(xing) 趣的教授。

郵件內(nei) 容除了簡單的自我介紹,主要是明確表達自己的研究興(xing) 趣和對這一領域或方向的一些看法,以及希望繼續探討學習(xi) 和做博士研究的意願

個(ge) 人認為(wei) 第一封郵件,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最重要的內(nei) 容才是最佳做法。尤其對於(yu) 某些領域的教授(例如我比較清楚的醫學類),他們(men) 都非常忙,根本不會(hui) 有時間和精力看一位陌生人的長篇大論。

我記得這些教授們(men) 都有回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郵件聯係後,有的回複團隊經費不足,但是如果願意也可以自己找資助或者自費;有的教授給到了口頭offer,願意幫我嚐試申請資金,但也說競爭(zheng) 可能很激烈不能保證結果。

整個(ge) 過程下來,個(ge) 人感覺北歐的教授對你過去研究做過什麽(me) 、成績如何、來自哪個(ge) 學校都不太感興(xing) 趣。至少我的經曆就是這樣,我沒提,對方也從(cong) 未過問。他們(men) 更在意將來,也就是接下來你會(hui) 怎麽(me) 做,所以更重要的是你的興(xing) 趣點是否也讓對方感興(xing) 趣,以及你能否提供高價(jia) 值的研究思路和想法

我想,這大概就如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其他許多地方可能重視背景,但如果聯係的是北歐的教授,我認為(wei) 沒必要把重點放在這上麵,這個(ge) 觀念可能得轉變一下。

當時讓我覺得最靠譜的回複來自一名芬蘭(lan) 圖爾庫大學的教授。他從(cong) 未帶過中國博士,但很積極地專(zhuan) 門去找了關(guan) 於(yu) 簽證和一些資金來源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所在的團隊影響力較大,更有把握能拿下各類外部基金會(hui) 的經費和學校帶薪崗位。

隨後,我被告知芬蘭(lan) 不能在研究生畢業(ye) 前提前申請博士(也就是說必須拿到碩士學位)。於(yu) 是接下來幾個(ge) 月時間我並不著急,通過郵件和對方討論過去的文獻和感興(xing) 趣的研究領域。基於(yu) 這幾個(ge) 月的討論內(nei) 容,我在2019年3月完成了一份6頁的研究計劃。教授對計劃整體(ti) 表示滿意,每次返回都帶著鼓勵,並且給到的評論和修改意見都細致入微。考慮到教授同時帶有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並擔任著臨(lin) 床醫生,他所傾(qing) 注的精力與(yu) 仔細認真的態度也是很打動我的地方。

隨著我們(men) 來來回回的交流和修改,近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又過去了,終稿也縮減成了四頁。對於(yu) 具體(ti) 做什麽(me) ,我們(men) 有類似的想法,也有各自不同的觀點。討論過程中加入了教授推薦的“二導”(當時他還在博士就讀期間,並正準備答辯,但他仍然改得非常認真),最終的研究主題是我綜合了我們(men) 三人多次的討論修改所得。可以說,我的這份研究計劃是我們(men) 一起完成的。這個(ge) 思維碰撞的過程很有意思,也能學到不少東(dong) 西。

在此期間我沒有再聯係其他教授,一是懶,二是知足,覺得能遇到聊得來、認真、有耐心,並且有誠意的教授,已經別無所求。合拍,是我個(ge) 人認為(wei) 選擇導師的首要條件。合不來的雙方,無論二者再優(you) 秀,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大概率還是不會(hui) 好過的。畢竟在我看來,成果重要,快樂(le) 最重要。

Q4、是如何獲得資金支持的

有幸,我在來芬蘭(lan) 之前就拿到了一筆芬蘭(lan) 國家教育署的獎學金和地方基金會(hui) 的經費,作為(wei) 第一年的收入。借此我順利加入圖爾庫大學臨(lin) 床醫學博士項目下的大型出生隊列研究團隊,成為(wei) 這兩(liang) 百多人的團隊中唯一的中國人(目前依然是)。

從(cong) 第二年我就申請到了學校的帶薪崗位。期間還有來自與(yu) 團隊其他課題組的合作,以及從(cong) 外部基金會(hui) 申請來的小額收入。通常這些資助並不能疊加申請,尤其是在帶薪崗位期間(相當於(yu) 你已有了一份全職工作),但在少數情況下仍有一些小額的獎學金機會(hui) ,具體(ti) 看基金會(hui) 的要求。

芬蘭(lan) 的博士沒有全獎這種設置,也不是像許多人認為(wei) 的那樣,博士就是崗位製。其實博士是study right,崗位是position, 這在申請上是可以分開的,完全是兩(liang) 碼事。芬蘭(lan) 的大部分博士需要從(cong) 各組織(如大學等教育科研機構、學校外部的各類基金會(hui) )申請籌集資金,作為(wei) 自己博士工作的收入。據說這是為(wei) 了不斷激勵學者們(men) 的研究工作。

從(cong) 我所在圖爾庫大學醫學係給出的近兩(liang) 年統計數據來看,大約隻有8-9%的博士有帶薪崗位,65%左右通過外部經費或導師團隊提供的獎學金作為(wei) 收入。從(cong) 數據上看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自費,但現實中我並還沒有遇到過,不清楚具體(ti) 情況。

申請留學經驗+1!申請芬蘭(lan) 醫學博士項目be like——

中國學生還有一個(ge) 資金申請途徑,就是傳(chuan) 說中的CSC(國家留學基金委)。我沒嚐試,因為(wei) 嫌麻煩,也不想被太多條件束縛。我更想嚐試申請外部基金會(hui) 經費以及學校的帶薪博士崗位,它們(men) 給到的資助更高,足夠維持在芬蘭(lan) 的小康生活,還可能餘(yu) 下一大半。

當然,這些途徑的申請人肯定不會(hui) 少。除了能力與(yu) 運氣,所在團隊的學術影響力也很重要。所以我一直強調,博士申請不要隻定位學校(尤其在北歐),你是來工作的,要以團隊作為(wei) 定位目標

Q5、回顧整個(ge) 申請過程,你覺得申請難度大嗎?

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ge) 問題,但我覺得沒什麽(me) 意義(yi) 和參考價(jia) 值,因為(wei) 難不難是基於(yu) 我們(men) 個(ge) 人的體(ti) 驗和理解。

如果非要說,我認為(wei) 總體(ti) 有些許難度,但不算大,說白了並不是那種努力了也無法達成的難度,其門檻在於(yu) 你願不願意為(wei) 了這件事投入時間精力,有沒有敢於(yu) 嚐試的勇氣罷了。

試完後或許你會(hui) 有和我一樣的感覺:過程並非別人所說的那樣,但不論在當時還是之後回想,都是十分有趣、值得回味的。總之,你不試,就永遠沒法從(cong) 別人口中得到屬於(yu) 你的答案

Q6、在芬蘭(lan) 讀博士什麽(me) 樣的體(ti) 驗?

總體(ti) 體(ti) 驗而言,個(ge) 人感覺在芬蘭(lan) 讀博是比較舒適自在的。

工作中幾乎感覺不到內(nei) 卷,每個(ge) 人都按著自己的節奏安排和調整工作生活——這大概也是芬蘭(lan) 國民的幸福感來源之一吧。芬蘭(lan) 人確實很懂得把控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懂享受生活的樂(le) 趣。他們(men) 在工作時高度專(zhuan) 注提高效率,最多到下午四點就能基本把一天的工作做完,然後就可以下班去玩了,不會(hui) 用多出的時間做額外的或第二天的工作。或許其中情況複雜,有社會(hui) 、國情的背景差異,但也是值得我們(men) 思考或學習(xi) 的。

平時我的兩(liang) 個(ge) 導師也從(cong) 不催促我的工作。芬蘭(lan) 的博士基本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權,導師、同事之間是平等的,更不可能有學術研究之外的雜事要做。

這也讓我想到芬蘭(lan) 人身上的比較明顯且我認為(wei) 可以學習(xi) 的兩(liang) 個(ge) 特質。一個(ge) 是時間觀念很強,芬蘭(lan) 人約定下時間,沒意外情況基本不會(hui) 失約。最初和導師見麵,好幾次都是他們(men) 先到了在等我。於(yu) 是後來我也學著每次都提前一點到達約定地點。另外一個(ge) 則是信守承諾。芬蘭(lan) 人非常有契約精神,他們(men) 不輕易承諾,即使是簡單的口頭承諾也會(hui) 認為(wei) 是有約束力的。隻要在某件事上芬蘭(lan) 人說了I promise,那基本上可以認為(wei) 是穩了。印象中導師跟我說過兩(liang) 次,一次是申請學校study right,另一次是幫我去申請經費。所以隻要他們(men) 承諾了什麽(me) ,你也無需擔心和再去過問了,這體(ti) 現了人與(yu) 人之間的信任。

Q7、 博士的收入怎麽(me) 樣?

北歐博士是工作性質,學校甚至明文規定在校的在讀博士統一被稱為(wei) doctoral researcher,是研究者,而不是學生。芬蘭(lan) 博士拿的是學者簽也就是工作簽,讀博時間正好滿四年,有資格申請永居,這對之後想留下的人而言也很方便。

正是由於(yu) 博士不是學生,所以是沒有學費的,你所有的支出,就是生活上的開銷。

北歐各國消費水平不一,作為(wei) 博士的收入也有所不同。據我了解,物價(jia) 最高的挪威,博士收入也是最高的,換成人民幣大概年收入30w+。芬蘭(lan) 博士一般收入在20w左右,由於(yu) 物價(jia) 低了不少,我自己的生活支出(包括房租)通常還不到博士收入的一半

Q7、北歐教育在你看來是怎樣的?

北歐以平均教育和高效教育著稱,而不是精英教育。在全球唯一一份評估各國高等教育的Universitas 21報告中,北歐總體(ti) 教育效率都很高,其中芬蘭(lan) 教育在2020年被評為(wei) 全球最高效的教育體(ti) 係

雖然表麵看上去學校排名或許不太高,但我個(ge) 人強烈建議不要過多關(guan) 注這點。因為(wei) 影響因素太多了,懂的都懂。非英語母語就是其一——北歐人還挺喜歡用自己的語言發表學術成果的,我們(men) 團隊就是如此。他們(men) 並不太在意,認為(wei) 一些研究是服務當地社會(hui) 和人群的就用芬蘭(lan) 語發表了。另外一個(ge) 很大的因素是,北歐人口少,芬蘭(lan) 全國550萬(wan) 人口,可能和國內(nei) 普通二三線城市相當,可想而知學術研究的輸出總量是完全沒法和大國相比的。

但北歐的科研質量卻很高。例如,如果你深入了解過一些排名係統,就能看到即使綜合排名靠後的北歐高校在科研學術能力的評分上也都被列在了最高等級(very high),而一些英美澳相對排名靠前的高校卻在學術能力上位於(yu) 第二等級(high)。

博士相當於(yu) 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依靠團隊,和同事、導師的合作,以及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學術成果的輸出。這個(ge) 過程是個(ge) 知識輸出的過程,而不像本科或碩士以知識輸入為(wei) 主,因此排名對博士的影響就更小了。

另外,個(ge) 人覺得北歐人從(cong) 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理念中就沒有太多競爭(zheng) 意識。他們(men) 認為(wei) 學習(xi) 和工作是為(wei) 了個(ge) 人成長、最終服務自己和社會(hui) ,而不是和他人競爭(zheng) 的工具。

Q8、有建議給到未來的申請者嗎?

從(cong) 個(ge) 人角度總結以下幾個(ge) 小建議:

· 一開始目光最好別太窄,有時間不妨廣撒網,在這個(ge) 基礎上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指對哪個(ge) 研究領域最感興(xing) 趣,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 但不建議過於(yu) 廣撒網,尤其是用一個(ge) 模板盲目聯係,最好還是先了解清楚對方具體(ti) 的研究動向

· 除了根據興(xing) 趣選擇以外,選擇導師和團隊,遠比選擇學校或地方重要;

· 個(ge) 人認為(wei) 同一所高校最多隻聯係不超過兩(liang) 名教授,並且分別在不同的團隊,不然可能雙方溝通時就會(hui) 發現你的套路。

· 在芬蘭(lan) 讀博更像是工作合作關(guan) 係,評價(jia) 的唯一評價(jia) 標準是適不適合你

· 首次聯係不宜多說廢話,盡快進入主題告訴對方你的讀博想法,然後以交流學術為(wei) 主(可以是問關(guan) 於(yu) 對方文章的問題,也可以說你在這方麵有什麽(me) 你認為(wei) 好的、比較新奇的點子,這很能吸引一個(ge) 做學術的人),其他的少說。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就我認識的芬蘭(lan) 教授而言,我敢說絕大部分對於(yu) 其他內(nei) 容都不太感興(xing) 趣。(不過華人教授可能會(hui) 想要了解更多。)此外,在對方需要前可以不用發簡曆。

· 最好的情況是在一段時間的交流中盡量去了解到對方的態度和為(wei) 人。學術能力固然重要,但我認為(wei) 最為(wei) 重要的還是人品。

· 曾經的科研經曆或能成為(wei) 加分項,但得是研究方向一致的。我之前的科研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就沒提了,對方也沒問。

· 相對於(yu) 已成曆史的成績,當下和將來能貢獻哪些有意義(yi) 和有價(jia) 值的研究思路和見解,更能讓對方對你感興(xing) 趣。在來回多次的討論,以及後續的研究計劃製定過程中,你的學術能力如何對方一清二楚。

以上,是我個(ge) 人關(guan) 於(yu) 芬蘭(lan) 讀博的自主申請經曆和一些拙見,並非人人適用,僅(jin) 供參考。

讀博是關(guan) 乎自己人生的大事,做個(ge) 自己拿主意的人,完全無需靠聽他人來做選擇 (包括我現在說的這些)。如果你認為(wei) 這件事對你是重要的,那就多花點心思去了解。我隻是介紹了一條可能暫時還不算太主流的路,而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或許會(hui) 有意外的收獲。總之,好壞的定義(yi) 都是個(ge) 人下的,你要考慮的隻是它適不適合你自己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高9-12年級該如何規劃?

下一篇

為什麽中國家長選擇讓孩子去英國讀私校?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