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隱藏]
今年一月底,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正式發布了《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共有28本期刊被納入預警期刊。這個(ge) 預警名單每年發布一次,目的是提醒科研人員謹慎投遞論文。中科院的預警名單有“高、中、低”三個(ge) 等級,其中高風險等級要格外警惕,有可能涉及學術不端等問題。
有些小夥(huo) 伴還沒意識到這件事對他們(men) 的切身影響!
我甚至看到有小夥(huo) 伴說,趕緊往預警名單上的期刊投稿,好中。這簡直就像明明知道某家公司馬上倒閉,你還拚命拿自己辛苦工作賺到的積蓄去買(mai) 它家的股票。對於(yu) 每一個(ge) 科研人,期刊預警名單都值得大家關(guan) 注。
不過,中科院這個(ge) 名單隻是開胃小菜,真正的大餐是Web of Science,也就是大家熟知的SCI期刊。今年3月20日,科瑞唯安官方發布了2023年的SCI目錄,其中有50本期刊突然被剔除!
這裏麵甚至有我們(men) 很熟悉的Journal of Oncology。這還不算完,科瑞唯安還開發了新的人工智能工具,識別不再符合SCI收錄標準的期刊。而在年初,已經有超過500本期刊被標注!科瑞唯安正在調查這些期刊,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將被除名。
這裏的“質量標準”雖然沒有明說,但剔除的期刊大多是近來發生了很多違反“科研誠信”事件的期刊。前幾天一個(ge) 985的教授跟我開玩笑說“照現在這個(ge) 情況看,如果一本期刊淪為(wei) 畢業(ye) 、職稱晉升神刊,那可能離《預警名單》就不遠了。”尤其科瑞唯安用AI識別期刊這件事確實給我們(men) 所有科研人敲響了警鍾。以前因為(wei) 技術手段限製,想要深入調查一本期刊是很困難的。
但是,人家現在開發了AI工具,通過廣泛搜集這本期刊文章的各種數據信息,然後進行模式識別。對於(yu) 那些“看起來不好”的就標記上,然後人為(wei) 的、有重點的調查。這種方式的效率無疑會(hui) 提高很多。
所以,抱有任何僥(jiao) 幸心理都是不明智的,古語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現在科研人也要懂得保護自己。這件事給我們(men) 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men) 自己搞科研和發表論文時,即使謹慎小心、恪守誠信,最終還是會(hui) 難以避免地被殃及池魚。
為(wei) 什麽(me) 一本期刊被SCI剔除,很多人都有切膚之痛?你發表過的文章,在未來都是你的“資本”。一旦這件資產(chan) 掉價(jia) ,最後損失的還是自己!
這就像我們(men) 買(mai) 房子,花了幾十年積蓄買(mai) 了一套房子,結果第二年這房子從(cong) 住宅變成了公寓(這事真實發生過),你說上不上火?發出去的論文也一樣。舉(ju) 一個(ge) 誇張的例子,你如果在Nature 創刊初期在上麵發了好多文章,等現在Nature牛了,你出去列舉(ju) 學術成績,別人會(hui) 如何看待?絕大多數人不會(hui) 追究你發文時影響因子和當年的投稿難度,大家隻會(hui) 以現在的眼光和認知去看待!
反之,你當年把文章投到了一個(ge) 還不錯的期刊上,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它從(cong) SCI中剔除了,你蒙受的損失可想而知!當然,剔除的期刊肯定不會(hui) 有Nature這種檔次的刊物,但是,隻要收錄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的期刊,被引用的時候都會(hui) 對作者的H指數有影響,而H指數是當前非常主流的一種衡量科研人員能力水平和業(ye) 績的因素。
不管是招聘、項目申請,還是職稱評審,很多方麵都會(hui) 以H指數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考量。意味著如果你發表的論文在這些被除名的期刊上,那麽(me) 從(cong) 期刊除名那一刻起,你的H指數也會(hui) 受到影響。所以,通過這件事,我們(men) 能得出兩(liang) 個(ge) 重要的啟示。
兩(liang) 個(ge) 重要啟示
學術誠信的約束越來越強
現在學術圈天天強調學術誠信,各種誠信考核會(hui) 一票否決(jue) ,如果你還不夠重視學術誠信,那隻能說你心真大!
一旦在學術誠信上有汙點,課題、項目、人才帽子基本都與(yu) 你無緣!你說這樣還在科研圈混啥。
而且,學術誠信這個(ge) 事,不光是你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很多老師都在不經意間被坑。
通常來說,大專(zhuan) 家、老教授們(men) 根本不缺文章,奈何手底下的博士生缺,博士自己悄悄偽(wei) 造數據或者盜圖,複用數據,被查出來,通訊作者也是要背鍋的。前段時間自然基金委通報的若幹起學術誠信問題,幾乎都是類似的情況。那些拿著上麵課題甚至重大課題的老板,犯不上為(wei) 一兩(liang) 篇普普通通、影響因子隻有一兩(liang) 分的文章去造假。但自己的學生造假還將導師列為(wei) 通訊作者,這種情況,老師依然要負連帶責任。
所以,作為(wei) 一個(ge) 研究者,第一個(ge) 重要的啟示就是,寧可少發文章,也不能在科研誠信上犯錯。不光自己不能犯錯,自己團隊,自己帶的學生,甚至合作夥(huo) 伴都不要犯錯,否則說不好就連累到你。
對“審稿人”的要求也更高
“審稿人”其實有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是期刊的審稿人,第二是我們(men) 投稿時,幫我們(men) 確認論文投到哪裏更加合適的人。期刊想要保住自己的SCI身份或者尋求更高的影響因子,審稿人的作用至關(guan) 重要。被剔除的那些期刊,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審稿人審稿不嚴(yan) 格導致的。 我們(men) 希望更多高水平的專(zhuan) 家學者加入審稿人的隊伍中來,這不僅(jin) 是我們(men) 作為(wei) 科研人員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榮譽。
另外,投稿之前一定要選好期刊。大部分博士和青椒都遵循“做熟不做生”的原則。自己導師喜歡投什麽(me) ,實驗室傳(chuan) 統投什麽(me) ,自己曾經投過什麽(me) ,之後的第一反應很大程度上也會(hui) 選擇相同的期刊投稿。
但是,這樣選擇期刊的方式好比“靠天吃飯”。一旦踩坑,付出的代價(jia) 也是血淋淋的。
有一些技術手段可以幫我們(men) 選擇期刊,比如使用類似JANE( Journal Article Name Estimator)這樣的期刊選擇數據庫,可以根據你的文章題目、內(nei) 容自動為(wei) 你推薦合適的期刊。
但是這種方法也有顯著缺陷。它的推薦機製是根據你這篇文章的題目、內(nei) 容和之前這本期刊上發表過的文章類似程度來推薦。它並不能判斷這本期刊是否“安全”。
作為(wei) 普通研究者,尤其是青椒,我們(men) 無從(cong) 得知期刊是否安全。這也是中科院為(wei) 何提出《期刊預警名單》的原因所在。
不過,一些資深專(zhuan) 家其實可以做到更多。他們(men) 會(hui) 更加清楚哪些期刊質量更高,審稿更嚴(yan) 格,而且還能通過甄別論文的質量,推薦更加合適靠譜的期刊,這些工作是軟件或者工具暫時無法替代的。
當然,對於(yu) 身邊沒有這種資源的小夥(huo) 伴,求助那些長久深耕於(yu) 這個(ge) 領域的論文服務公司,顯然也是一個(ge) 不錯的選擇。 比如意得輯,就有相關(guan) 的論文服務,會(hui) 安排領域內(nei) 資深專(zhuan) 家根據你的文章內(nei) 容和質量,推薦最適合的高分期刊,這種人工推薦的方式目前來看,是最靠譜也最高效的。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