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不好,真的會(hui) 影響發表機會(hui) 嗎?英語科學周刊《新科學人》發表的文章指出:英語不好是某些科學家處於(yu) 劣勢的因素之一。
早前,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方麵的先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 Rudolf Jaenisch 就曾表示過,一些來自亞(ya) 洲的論文由於(yu) 表達不夠好,甚至連要進行評估都有困難。
《新科學人》這篇名為(wei) Paper trail: Inside the stem cell wars 的文章探討了為(wei) 何美國實驗室的論文發表速度比其他幹細胞研究實驗室的論文更快的原因。
當我們(men) 說論文的語言不好,除了包含錯誤的拚寫(xie) 、語法、標點符號外,也包含了不正確的句子結構、非慣用的表達方式,還有會(hui) 讓審稿人分心的奇怪的風格。
實際上,被評審的論文是否出自非以英語為(wei) 母語的作者之手,跟論文本身的科學價(jia) 值並無關(guan) 聯,但語言質量不佳影響到的是論文的審稿速度,以及後續的編輯部工作。
語言上的錯誤不過是論文的一個(ge) 小瑕疵,審稿人有時候可能根本不會(hui) 注意到,但是太多的低級錯誤,肯定會(hui) 影響閱讀,對論文造成負麵的影響,嚴(yan) 重的時候可能會(hui) 導致無法進行審稿。
如果論文的英語水平不夠好,在發表後也可能會(hui) 有傳(chuan) 播度的問題,導致閱讀論文的人數較低,進而影響到論文的被引機會(hui) ,無法發揮科研影響力。
這麽(me) 一想,就會(hui) 覺得不公平,英語是母語的人就有先天的優(you) 勢嘛!NONO,其實不是的。
即使是母語人士,也不一定能寫(xie) 出完美的書(shu) 麵英語,否則就不會(hui) 有 Paul Brian 的網站存在。
他在“常見英語錯誤”的欄目(https://brians.wsu.edu/common-errors/)中,就列出了母語人士在寫(xie) 作中也常犯的錯誤,推薦大家收藏這個(ge) 網站。
Paul Brian 網站頁麵截圖
其實反過來想一下,我們(men) 用中文寫(xie) 作,也不見得能寫(xie) 得完美,也是要一修再修。那麽(me) ,做為(wei) 外語的英語,更需要投入心血。
說了這麽(me) 多,不是要打擊你的信心,而是要鼓勵你為(wei) 自己的英語多做出那麽(me) 一點努力。不論是母語還是外語,能夠使用任何一種語言進行寫(xie) 作,都是一種技能。
任何的技能,都可以通過練習(xi) 來累積掌握,運用第二語言寫(xie) 作更是需要不斷磨練才能內(nei) 化。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