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是四月,紐約從(cong) 隨時飄雪邁入了穩穩的春天,河邊櫻花漫天、跑步和嬉戲的人絡繹不絕,打破冬季的沉悶和幹燥。我見證了我在紐約的第一個(ge) 季節。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如入春般踏入正軌,每天的起居、學習(xi) 、娛樂(le) 探索都順暢舒適起來,讓我感歎這一定是春天的魔法,敬畏時間帶來的能量和變化。
紐約在我心目中曾是個(ge) 神秘而有深度的城市,現在成了我賺錢花錢的大本營;金融曾也是個(ge) 充滿層次卻又與(yu) 我不沾邊的領域,現在成了我每天工作學習(xi) 的溫室。聊了那麽(me) 多城市和文化,是時候談談華爾街的運行:金融業(ye) 從(cong) 18世紀美國成立就開始萌芽,多次的危機和蛻變後逐漸飽經世事、成熟有序。金融的劃分非常細也非常密,每個(ge) 產(chan) 品、業(ye) 務、玩法都有百億(yi) 資金角逐。我隻能先以偏概全,趁著新人的視野,淺淺聊聊商業(ye) 銀行的運作和賣方交易部的框架。
投資銀行
我們(men) 日常接觸最多的是個(ge) 人銀行,儲(chu) 蓄卡、信用卡和貸款理財服務是我們(men) 了解的商業(ye) 銀行。不過,個(ge) 人持有的錢隻是零頭,大體(ti) 量的資金來自機構和公司,也需要打理和周轉。於(yu) 是,投資銀行的一條龍服務就是針對機構玩家,你需要資金那我幫你包裝上市,你需要交易那我幫你處理訂單,你需要理財那我幫你出謀劃策,我賺你大體(ti) 量的一個(ge) 小零頭。所以,所謂賣方就是出售服務,所有費用和風險打包加進服務費,目的就是幫客戶更高效地完成金融需求,然後最小化風險、用自身資源優(you) 勢產(chan) 出業(ye) 績。
為(wei) 什麽(me) 專(zhuan) 注服務?因為(wei) 銀行的監管極細,為(wei) 了保證這塊金融基石穩健用盡了辦法,把有不可控風險的業(ye) 務統統掃除,於(yu) 是銀行就成了資產(chan) 的連接線。為(wei) 什麽(me) 要銀行做中間商分一杯羹?說到底,金融演變多年極度碎片化,每家公司就專(zhuan) 盯一塊業(ye) 務,每個(ge) 人把自己的長項做到極致、確保合規和穩定,然後一起分湯。比如說,光是負責保管ETF裏的證券就是個(ge) 生意,現在基本由4家公司壟斷。這不是躺著賺錢?確實,難度很低,但也不容易,因為(wei) 監管條條框框限製極多,新公司不可能入局,龍頭也要由著監管隨時審查和使喚。再比如,買(mai) 賣股票去交易所不就好了?但如果你要一口氣買(mai) 賣一億(yi) 美金的股票,怕是吸光交易所當下的訂單也不夠,成交價(jia) 肯定很差。那麽(me) ,銀行交易部能給你列個(ge) 操作方案,老練地規劃時間和價(jia) 格目標,然後以最優(you) 價(jia) 和最合需求的方式搞定,確實舒服。
而同時兼顧交易、理財和投行的業(ye) 務又有合規風險:投行的人把未公開的上市信息透露給理財做決(jue) 策,然後理財又用交易梭哈狂賺手續費,這不就反了?所以,部門與(yu) 部門間都有一道道信息牆,不能共用相互的業(ye) 務,隨時避險。這又滋生了銀行間的合作,不許用自家產(chan) 品那就多和外界互動,讓銀行之間百家爭(zheng) 鳴。看似普通的銀行業(ye) 裏麵布滿了脈搏和毛細血管,每寸放大看都滿是門道。
交易部
交易不就買(mai) 和賣,哪來那麽(me) 多事?這可不,光是證券交易的一角就有琳琅滿目和選擇和產(chan) 品,全講明白能包下我公眾(zhong) 號一年的文章。股票交易最基礎了吧?可客戶分門別類,有人想全流程托管,有人想給幾個(ge) 指標指定操作,有人想用銀行的算法自主下單,有人想直接連交易係統,更有當天或跨天完成的要求。這還不止,有人想一通電話幾千萬(wan) ,有人想小單高頻。有人想買(mai) 美股,有人想買(mai) 國外的證券,還有人想買(mai) 多個(ge) 國家的混合籃,市場規則、時差、規律都大不相同。
當然,給股票市場提供流動性還隻是拋磚引玉,業(ye) 務的一大塊是證券產(chan) 品:期貨期權、swaps、synthetics、exotics等等,我的詞匯已經無法支持爆棚的產(chan) 品線了。反正,隻要你想得出,一定有一款收益曲線和你心意。怎麽(me) 得到這個(ge) 曲線、搞定交易對家?沒問題,交易部幫你一手包辦,風險和難度算進你賬單,資本市場很簡單。所以,交易部是二級市場的中樞,確保金融市場的高效和有序。銀行的交易部沒有賭約和下注,就是在市場一起嗨時幫大家嗨地更流暢一些,從(cong) 而堅固自己的地位和生意。
細分和長項
聽起來交易部真酷?確實,交易部是一幢摩天大樓,而交易員就在每層樓的固定窗邊按時擦窗。風景確實不錯,但同處風景也有些單調,而想擦隔壁的窗需要不同的技能和履曆。是啊,交易部經曆百年,磨礪出一套細分規則,每個(ge) 人在具體(ti) 崗位上按部就班,每個(ge) 組在具體(ti) 業(ye) 務上按部就班。精道自己的業(ye) 務,打磨護城河,別跟隔壁組搶飯碗。每個(ge) 組都有一套自己的玩法,大家精打細算揚長避短,記掛著自己組的收益,算著同比的目標。組與(yu) 組間的新合作和新業(ye) 務總要調試很久,畢竟先賺到常規業(ye) 務今天的錢再說。
於(yu) 是,要摸清自己的業(ye) 務、滲透到更多業(ye) 務中要以年計日,所以升到管理層總要十來年的經驗和積累,玩懂規則找到突破點,所以金融既快又慢。
金融大熔爐
最後聊聊我在金融的體(ti) 驗。這裏琳琅滿目的產(chan) 品和所謂的創新沒有驚豔到我,但每個(ge) 產(chan) 品的紮實的框架和飽滿的分析讓我驚訝於(yu) 市場的體(ti) 量和成熟。原來成熟的業(ye) 務是這樣。每天早上我都會(hui) 收到市場分析的郵件,我才發現光是各個(ge) 小國的匯率就能玩出很多花樣。點開鏈接,幾乎每天都有幾十頁的分析書(shu) ,看得出花了大量人力。這當然不是為(wei) 我寫(xie) 的,而是一個(ge) 龐大的、嗷嗷待哺的市場。
這個(ge) 市場有散戶有機構有富豪,每個(ge) 人目的不同、需求不同,而市場收納了地球上的新鮮事,任你隨意挑選組合。不斷有人分析古今嚐試預判未來,也不斷有邏輯預判被市場的有序和無序粉碎。說到底,金融把世界規律燉成一鍋粥,一勺下去可能夾生也可能有鮑魚海膽,而爐子高速地攪活著粥裏的琳琅滿目的玩意兒(er) ,每個(ge) 人看到的都不同,任何人都可能在時代的浪尖上跳舞。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