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論文寫(xie) 作“內(nei) 卷化”嚴(yan) 重,論文被退稿的幾率也在上升。很多作者缺少期刊審稿意見的處理經驗,被退稿之後往往焦慮不安,喪(sang) 失信心。然而,被退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積極有效處理期刊審稿意見,屢敗屢戰,才是論文投稿的“正確姿勢”。英國學者邁克·波特瑞和奈傑爾·賴特在其著作《滴水不漏——學位論文寫(xie) 作與(yu) 答辯指南》中針對兩(liang) 類期刊審稿意見(退稿和退修意見),提出了相應了解決(jue) 方式,供寫(xie) 作者參考。
(一)如何對待退稿意見?
作者收到的期刊審稿意見一般分為(wei) 四類:(1)來稿非常適合在本刊發表,且稿件質量上乘,因此無需修改直接錄用,或小修後錄用。(2)來稿符合本刊要求,但大幅修改後才可以發表。(3)來稿符合本刊要求,但稿件質量未達到發表要求,故予以退稿。(4)來稿不符合本刊要求,直接退稿。
隻要是發表過文章的學者,幾乎都有被退稿的經曆。比如有學者早年給某雜誌寄了一篇文章,收到的退稿理由是“應用性過強”;然後他把這篇文章寄給另外一本期刊,結果是小修後錄用。可見,有時候所謂的退稿理由其實沒有多大意義(yi) 。期刊編輯部不太可能給你什麽(me) 有建設性的意見(主要是因為(wei) 沒空)。所以如果你打算反思一下被退稿的原因,那麽(me) 最好是和一位熟悉情況的同伴一起。但是總結出相應的原因,不代表下一次投稿就一定會(hui) 成功,不過在此過程中,你會(hui) 開始形成有助於(yu) 提高發表成功率的默會(hui) 知識,隨著錄用次數的增多,你也會(hui) 深諳投稿成功之道。
(二)如何對待退修意見?
期刊編輯反饋的是退修意見,說明審稿人認為(wei) 你寫(xie) 的東(dong) 西有可能成為(wei) 一篇達到發表要求的好文章的,因此需要積極地麵對。如果內(nei) 容很多,就先打印出來,逐條標出哪些要求比較簡單、哪些要求比較難。先解決(jue) 簡單的,再去解決(jue) 難辦的要求,這樣能讓你更有信心。但如果你這樣做了之後,還是不清楚部分意見說的是什麽(me) ,那就把審稿意見拿給熟悉情況的朋友看,征求其意見。如果你的朋友也不確定,那就要回去找期刊編輯,請他們(men) 再進一步解釋一下。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ge) 比較難處理的常見問題:
1.兩(liang) 位審稿人意見相左。如果你確定情況如此,那麽(me) 需要概括二人看法的不同之處,然後征求編輯的意見。注意在描述觀點的差異時,一定要使用審稿人的原話。任何一位稱職的編輯都應該能予以判定,並做出更清晰的說明。
2.一條審稿意見有多種解讀方式。同樣,請你使用原詞概括其內(nei) 容,並列出所有可能的解讀方式,然後問問編輯是如何解讀這些信息的,他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哪一種解釋?
3.審稿人表示,如果讓他們(men) 來寫(xie) ,他們(men) 會(hui) 換一種寫(xie) 法,因而希望你也這麽(me) 做。還是那句話,你得征求編輯的意見。所以請轉述審稿人的要求和你自己的打算,然後讓編輯來做決(jue) 定。如果編輯站在審稿人這一邊,那你就要好好想想自己願不願意按那種方式重寫(xie) 一遍,或者應不應該改投其他期刊。
如果你對上麵的幾種審稿意見作了些分析,那就應該能發現要做的修改可以分為(wei) 四類:(1)改起來比較容易的;(2)改起來要花一點時間的;(3)改起來要花很多時間,但你覺得有必要改的;(4)改起來要花很多時間,並且你覺得改了之後反而會(hui) 降低文章質量的。
前三種修改意見都是很有意義(yi) 的,而第四種情況就需要你和期刊編輯進一步溝通協商:你要說明自己接下來打算怎麽(me) 辦,並解釋自己為(wei) 什麽(me) 不做其他打算。編輯的回複能幫助你最終確定是否要將稿子投給這本期刊。最重要的是,要始終做到彬彬有禮、頭腦清晰,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可以讓步,在哪些地方不能讓步。
此外,也不要忘了從(cong) 直接錄用中汲取經驗。人自然要從(cong) 失敗中吸取教訓,但也要懂得從(cong) 成功中吸取經驗。期刊編輯部會(hui) 給你反饋,你也可以從(cong) 博學的朋友或學術評審委員會(hui) 那裏得到反饋,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麵做的不錯。我們(men) 不僅(jin) 要避免重蹈覆轍,而且也應該學會(hui) 複製自己的成功。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