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代表著世界數學競賽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榮譽,至今已經舉(ju) 辦了63屆,即將在今年舉(ju) 辦第64屆,每年都會(hui) 有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選手參加比賽,是世界數學精神的卓越體(ti) 現。
在第6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2022)中,中國隊6名成員全獲金牌,並且全員滿分,蟬聯團體(ti) 總分第一名!今年7月將在日本進行第64屆IMO,我們(men) 很期待中國隊的表現,預祝再創佳績。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英文名: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aid,簡稱:IMO。“數學奧林匹克” 的名稱源自蘇聯,其將體(ti) 育競賽、科學的發源地 — 古希臘和數學競賽相互關(guan) 聯。在20世紀上半葉,不同國家相繼組織了各級各類的數學競賽,先在學校,繼之在地區,後來在全國進行,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競賽係統。從(cong) 各國的競賽進一步發展,自然為(wei) 形成最高一層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1994年,美國奧數隊首次創下了IMO曆史上全隊6人滿分的出色成績。2022年7月15日,2022年第63屆IMO最終成績公布,中國隊6名選手全部獲得滿分,中國隊以252分的成績獲得團隊總分第一名。
IMO 活動介紹
➤ 目的
激發青年人的數學才能;引起青年對數學的興(xing) 趣;發現科技人才的後備軍(jun) ;促進各國數學教育的交流與(yu) 發展。
➤ 時間
每年舉(ju) 辦一屆,時間定於(yu) 7月
➤ 主辦
由參賽國輪流主辦,經費由東(dong) 道國提供。
➤ 對象
參賽選手為(wei) 中學生,每支代表隊有學生6人,另派2名數學家為(wei) 領隊。
➤ 試題
試題由各參賽國提供,然後由東(dong) 道國精選後提交給主試委員會(hui) 表決(jue) ,產(chan) 生6道試題。東(dong) 道國不提供試題。試題確定之後,寫(xie) 成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工作語言,由領隊譯成本國文字。
➤ 考試
考試分兩(liang) 天進行,每天連續進行4.5小時,考3道題目。同一代表隊的6名選手被分配到6個(ge) 不同的考場,獨立答題。答卷由本國領隊評判,然後與(yu) 組織者指定的協調員協商,如有分歧,再請主試委員會(hui) 仲裁。每道題7分,滿分為(wei) 42分。
➤ 獎勵
競賽設一等獎(金牌)、二等獎(銀牌)、三等獎(銅牌),比例大致為(wei) 1:2:3;約有一半的選手獲獎。各屆獲獎的標準與(yu) 當屆考試的成績有關(guan) 。
IMO不是隊與(yu) 隊之間的比賽,所以沒有團體(ti) 獎,但各代表隊都非常重視團體(ti) 總分所處的名次,從(cong) 近年來的情況看,實力較強的是中、俄、美、德、羅等國家。
IMO 曆年冠軍(jun)
1977: 美國1982: 西德1983: 西德1987: 羅馬尼亞(ya) 1988: 蘇聯1989: 中國1990: 中國1991: 蘇聯1992: 中國1993: 中國1995: 中國1996: 羅馬尼亞(ya) 1997: 中國1998: 伊朗1999: 中國/俄羅斯2000: 中國2001: 中國2002: 中國2003: 保加利亞(ya) 2004: 中國2005: 中國2006: 中國2007: 俄羅斯2008: 中國2009: 中國2010: 中國2011: 中國2012: 韓國2013: 中國2014: 中國2015: 美國2016: 美國2017: 韓國2018: 美國2019: 中國/美國2020: 中國2022: 中國
IMO 金牌選手去向
1985年至2015年共舉(ju) 辦了31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由於(yu) 特定原因中國未參加1998年在台灣舉(ju) 辦的競賽。在其餘(yu) 30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中國共有176人參賽(1985年試參賽,隻有2名選手,其他年份均6名選手參賽)。從(cong) 數據統計結果看,176名選手中有122名選擇了與(yu) 北京大學簽約,保送進入北京大學學習(xi) ,占比超過69.3%,數學學科偏弱的清華大學則有26人與(yu) 之簽約進入清華大學,另有2人分別選擇國外的麻省理工和耶魯大學。
畢業(ye) 後,他們(men) 大都從(cong) 事教學研究工作,或進入計算機、金融行業(ye) ,抑或是選擇自主創業(ye) 。前一陣非常出圈的金牌得主韋東(dong) 奕,他是第49屆、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滿分、金牌第一名。高中就讀於(yu) 山東(dong) 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為(wei)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0級本科生。他衣著樸素、沉默寡言,習(xi) 慣性的動作是兩(liang) 隻手緩慢地在空中遊走,像是在構建某個(ge) 模型。
對於(yu) 多數人來說,“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是個(ge) 神秘的概念,韋東(dong) 奕描述了競賽的場景:來自世界各國的500多名選手坐在一個(ge) 大的考場裏,競賽進行兩(liang) 天,每天從(cong) 上午9點到下午1點半,選手要在4個(ge) 半小時的時間裏,完成3道大題。韋東(dong) 奕因6道大題全部做對而獲得滿分。做多少題才能拿到國際奧數競賽金牌?韋東(dong) 奕說,他真正做的題其實並不多,“想” 的題卻很多,能想明白的題目他就不做了。對韋東(dong) 奕來說,做題或許還不是最大的滿足,他說,他常常自己出題,提出問題,再長時間冥想尋找答案,一一攻破它們(men) 。目前,韋東(dong) 奕仍在北京大學任教。
除了韋東(dong) 奕外,有一個(ge) 金牌得主選擇了出家,他就是柳智宇。2003年,柳智宇憑借優(you) 異成績進入華師一附中理科實驗班。高三那年,他拿到北大數學學院的保送資格,並入選奧數國家集訓隊。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大學畢業(ye) 前,他成功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大學畢業(ye) 後,他來到北京西山腳下的龍泉寺,成為(wei) 一名出家法師。
在2005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上,柳智宇以滿分為(wei) 中國隊摘得一枚金牌。通過媒體(ti) 的宣傳(chuan) ,一時間柳智宇成為(wei) 風雲(yun) 人物,大家紛紛稱他為(wei) 數學天才。後一年,他入選國家集訓隊,代表國家隊在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又獲得金牌。柳智宇數學天賦卓越,性格內(nei) 向溫和。數學上的成績帶給他無數的榮譽,也帶給他很多壓力。
天才總是孤獨的。在父母、老師眼裏,他很聰明也懂事,所以對他充滿期望。他不能有一次失敗,不能辜負他們(men) 的期望,盡管有能力,但是心理上的壓力令他疲憊。
而在同齡人的眼裏,他是數學天才,是大神,他們(men) 敬佩他,但也對他敬而遠之。內(nei) 向溫和的性格也讓柳智宇敏感多思。他常常思考人生的意義(yi) ,疑惑自己存在的意義(yi) 到底是什麽(me) 。為(wei) 此他還向初中的語文老師求助,希望遠離冷漠、孤獨、傷(shang) 害,渴望得到善良、仁慈、忠誠和智慧。柳智宇說,接觸了佛學之後,他心態變得平穩,不再計較得失,沒有了以前的焦慮與(yu) 痛苦。
這樣的生活狀態,是他真正追求的。北京大學畢業(ye) 後,柳智宇本可以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留學,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放棄出國留學選擇在北京的龍泉寺出家。
家人和朋友都感到十分震驚,也沒有想到此後他在那裏一呆就是九年。去年,他終於(yu) 決(jue) 定還俗,下山為(wei) 世人做心理谘詢,普渡世人。他打算按照這些年自己對於(yu) 佛道的理解與(yu) 領悟,開設了一道佛係心理谘詢課程,為(wei) 世人答疑解惑,遠離憂擾。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