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的幸福教育是什麽?

在我們(men) 都把目光投向美國教育的時候,美國人卻悄悄研究起丹麥教育來。丹麥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讓美國媽媽們(men) 如此念念不忘?我們(men) 來看一組成績單(數據來自丹麥駐華大使館):

▲全世界人均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

▲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全球第五,歐洲第一

▲2015年PISA國際學生評估,丹麥學生數學類排名第7,科學類排名15,閱讀類排名15

▲2016年EPI英語熟練度指標,丹麥人名列非英語國家中英語熟練程度第2名

▲2016年OECD國家人均發表論文數第二的國家,在醫藥、生命科學、工程領域,丹麥研究人員的成果最常被引用

▲2016年U21 全球高等教育體(ti) 係排名,丹麥高等教育體(ti) 係名列歐盟第一,世界第三

▲從(cong) 丹麥走出了眾(zhong) 多耳熟能詳的世界頂級品牌:樂(le) 高、潘多拉、Ecco、丹拿、丹佛斯、科漢森、格蘭(lan) 富等

▲最最重要的是,丹麥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幾十年來,丹麥在聯合國(OECD)的幸福國度排行榜當中一直都位列榜首。

麵對如此驕人成績,要是去問丹麥人,他們(men) 的教育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牛?他們(men) 會(hui) 告訴你:

一個(ge) 字——玩!兩(liang) 個(ge) 字——好玩!三個(ge) 字——好好玩!

你說氣人不氣人,這就好像一個(ge) 總是考第一名的同學,不經意地說,“哎呀,我沒怎麽(me) 複習(xi) ,昨天光顧著打遊戲了!”

殊不知,人家“打遊戲”也不是瞎打的!這不,《跟著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的作者傑西卡和伊本就來告訴我們(men) ,人家丹麥教育是如何教育出這麽(me) 幸福的牛人的!

先來介紹一下兩(liang) 位作者:

傑西卡▪喬(qiao) 爾▪亞(ya) 曆山大,這是一位美國媽媽,和她的丹麥先生一起生活在哥本哈根,養(yang) 育了3個(ge) 孩子。本書(shu) 的源起,正是基於(yu) 她對丹麥教育的觀察,以及對美國教育的反思。

另一位作者伊本▪迪斯▪桑達爾,地地道道的丹麥媽媽,同時也是一位從(cong) 業(ye) 多年的心理治療師,專(zhuan) 門研究家庭和兒(er) 童。

兩(liang) 位作者的組合確保了本書(shu) 的專(zhuan) 業(ye) 性,同時又具有很多可操作性的細節

在講述美國媽媽是如何觀察丹麥教育之前,我們(men) 先來摘閱書(shu) 中的幾個(ge) 片段:

很多父母不僅(jin) 自己爭(zheng) 強好勝,喜歡跟其他家長比較,還喜歡吧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而且對此毫無意識。

你有沒有發現,你總是因為(wei) 有形或者無形的壓力給孩子安排活動?比如遊泳、芭蕾、足球等等?如果每周不給孩子安排至少三四種活動,你就覺得自己很失職。

我們(men) 壓力重重,孩子也是壓力重重,我們(men) 希望孩子在學校表現良好,希望他們(men) 成為(wei) 我們(men) 心目中的成功孩子,希望自己成為(wei) 成功的家長。

這些話幾乎可以應用到當前中國大部分家長身上。不過本書(shu) 的作者之一傑茜卡是一位生活在丹麥的美國媽媽,她說的是美國家長的焦慮。

本書(shu) 是以美國人的視角來觀察丹麥教育,同時在反思美國式教育,但是巧合的是,如果把書(shu) 中的“美國“換成”中國“,我們(men) 會(hui) 發現,原來諸多的中國式教育焦慮,在美國也一模一樣地存在著。

如果說養(yang) 育孩子是一條打怪升級的修煉之路,我們(men) 的終極目標不正是為(wei) 了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嗎?

丹麥教育無疑很接近這種“終極目標”了,那麽(me) 他們(men) 的秘訣是什麽(me) ?兩(liang) 位作者將丹麥教育總結為(wei) PARENT模式,即:

P(Play)玩耍

A (Authenticity)誠實

R(Reframing)重建

E(Empathy)共情

N(No ultimatums)不下通牒

T(Togetherness)愜意相聚

P(Play) 玩耍——自由玩耍促進孩子內(nei) 驅力發展和社交能力提升

場景:

一到周末,我們(men) 能看到最多孩子的地方,不是野外、不是公園、甚至不是小區的公共玩耍區域,而是蝸居在各大商場的各種培訓班裏。有家長喜歡說,“學畫畫兒(er) 對我兒(er) 子來說就是玩”或者“我們(men) 約了幾個(ge) 孩子去踢足球”,或者,“一到晚上就玩ipads”,這些就是玩啊!

然而在這位美國媽媽看來,丹麥孩子的玩可不是這種玩兒(er) ,他們(men) 的玩兒(er) ——是孩子自己選擇的活動,是想怎麽(me) 玩兒(er) 就怎麽(me) 玩兒(er) 。然而更多的父母覺得,不學習(xi) 知識、不學習(xi) 技能、不參加體(ti) 育運動,這種玩兒(er) 有什麽(me) 意義(yi) ?可是丹麥教育認為(wei) ,孩子就該玩兒(er) !

和中國孩子2、3歲就參加早教不同,丹麥的孩子7歲之前是不允許上學的,10歲以下的孩子下午2點也就放學,去“自由學校”了,自由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在丹麥育兒(er) 理念當中,玩耍是核心!

很多學校都有促進學生學習(xi) 的運動、玩耍和鍛煉項目,比如捉迷藏、消防員、家庭寵物等等,這些遊戲都是學生主導、各個(ge) 年齡層可以共同參與(yu) ,趣味性強又富於(yu) 創造力。

自由玩耍有什麽(me) 用?

千萬(wan) 別覺得讓孩子“瞎玩”是不負責任!自由玩耍位列丹麥幸福教育原則第一位,不是因為(wei) 父母偷懶,而是因為(wei) 他們(men) 眼光看得深遠——在他們(men) 看來,自由、不受幹擾的玩耍首先為(wei) 孩子創造了真實的社交環境恐懼、憤怒、妥協,這些都是在自由玩耍中才可能呈現和感受到,這些情緒以及與(yu) 他人的磨合,都在不斷感受孩子應對問題的能力。這種“應對”,是人的成長過程中應對壓力所必須要具有的能力。

在書(shu) 中,作者提供了一些玩耍的tips,包括關(guan) 掉電子產(chan) 品、戶外探索等等,不過就當前的社會(hui) 環境來說,我認為(wei) 最重要的是,中國父母需要丟(diu) 掉讓孩子“瞎玩”的內(nei) 疚感,讓孩子自由地、不受幹涉的玩耍最為(wei) 重要。

A (Authenticity)誠實——接納自己並客觀看待孩子場景:

不知道從(cong) 什麽(me) 時候起,我們(men) 的育兒(er) 理念當中非常流行一個(ge) 觀點——媽媽的溫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an) 重要。好像當媽媽就不能有情緒。即使結束一天辛苦的工作,回到家裏還是要對孩子溫柔以待,甚至沒法要求獲得自己的空間。

每個(ge) 輔導家庭作業(ye) 的夜晚,大吼大叫之後媽媽的內(nei) 疚之情鋪灑在每一條朋友圈內(nei) ……調整情緒,還盡力對孩子每一個(ge) 特質加以誇讚,以彌補對孩子心靈的傷(shang) 害,生怕家裏這個(ge) 天才葬送在自己的一頓怒吼之中……

丹麥教育告訴你,育兒(er) 雞湯都是騙人的!教育孩子首當其衝(chong) 一件事就是要對自己誠實,為(wei) 人父母要尊重自己的局限,認清自己的感受並接受它,隻有這樣,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才不會(hui) 將我們(men) 打倒!

誠實育兒(er) 與(yu) 誠實誇兒(er) :

丹麥教育認為(wei) ,誠實育兒(er) 是引導孩子忠實自己和他人的第一步,父母在情緒方麵對孩子真實,而非一味地追求完美,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做父母的,不僅(jin) 需要自然展現各種情緒,並且身體(ti) 力行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情緒。孩子隻有盡早認識並接納所有這些好或者不好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現實的世界。

比如,遇到困難時,流行的雞湯文會(hui) 說,父母保持微笑,告訴自己“一切都會(hui) 好”。但是丹麥教育認為(wei) ,這並非時最佳選擇,會(hui) 給孩子傳(chuan) 遞出危險的信號。因為(wei) 自欺欺人會(hui) 讓我們(men) 忽略真實感受,最終根據外界的影響而非內(nei) 心的真實需要做出選擇。

相反,誠實地詢問自己的內(nei) 心,思考什麽(me) 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著眼於(yu) 自己內(nei) 心的目標才能毫無畏懼地堅持下去。

而在誇讚孩子方麵,誠實也是意義(yi) 重大。比如一個(ge) 孩子畫了一幅畫,然後遞給父母,我們(men) 很可能會(hui) 誇張地表示:“哇,真棒!“但是丹麥父母可能會(hui) 更加詳細地和孩子討論:”畫畫的時候你在想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選擇這些顏色?“等等。

丹麥人更願意著眼於(yu) 孩子的行為(wei) ,而非孩子本身,這種誇讚更多地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掌握了一種技能而非自己有多了不起。——這種”掌握了一種技能“的感受,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即使失敗了,也沒有關(guan) 係,孩子學會(hui) 的是如何應對失敗,不是放棄,而是換一種策略或者付出更多努力。

而在誠實育兒(er) 的tips當中,我認為(wei) 對於(yu) 我們(men) 最具有借鑒意義(yi) 的是,不要把稱讚當作“默認反應“,對於(yu) 孩子輕易就得到的成績,應該趁機鼓勵他進一步挑戰,而非止步。第二點是,教導孩子不要和他人比較,孩子需要認識到他是否盡力、是否可以做到更好的自己,而非比他人更強。

R(Reframing) 重建——重新解讀:丹麥人的“神奇話術手冊(ce) “場景:

一天早晨,作者的女兒(er) 被一隻蜘蛛嚇得大聲尖叫,就在這位美國媽媽幾乎要撲過去踩死蜘蛛的時候,丹麥爸爸出場了,他饒有興(xing) 致地說:“看,它是在為(wei) 公主織裙子哪!”小姑娘一下子被吸引了,開始和爸爸一起研究起蜘蛛來,不僅(jin) 不再害怕,還滿臉驚歎。

作者感慨,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解讀,將對小朋友今後的成長產(chan) 生多大的影響!不同表達,不僅(jin) 可以重建一件事情的性質,甚至可以引起觀點的轉變。

丹麥著名的心理學家艾倫(lun) .霍姆格說,現實是由我們(men) 使用的語言而塑造的。丹麥人就有這樣的“神奇話語手冊(ce) ”,他們(men) 可以在任何一件事上觀察、並關(guan) 注其積極的一麵。

不過不要以為(wei) 他們(men) 隻是“粉飾太平”,他們(men) 隻是用換了一個(ge) 角度,選擇關(guan) 注了好的一麵而非壞的方麵——作者稱之為(wei) 現實樂(le) 觀主義(yi) 者”,在他們(men) 眼中,事情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模糊地帶,如何著眼於(yu) 中間地帶中不那麽(me) 消極的一麵。

重建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對育兒(er) 亦如是。其中tips中最值得學習(xi) 的是,不要用限定性語言給孩子貼標簽。

比如很多家長喜歡抱怨孩子“動作特別慢”。要知道,標簽會(hui) 成為(wei) 應驗的預言。換個(ge) 角度,“慢”這個(ge) 行為(wei) ,是不是也同時顯得比較淡定、從(cong) 容、不慌不忙呢?多和孩子討論不好行為(wei) 的積極一麵,以幫助孩子關(guan) 注到自己的積極麵。

父母用重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同時也就是在教會(hui) 孩子“重建”環境。

一方麵,讓孩子關(guan) 注自己能做什麽(me) ,而不是不能做什麽(me) ——自信就是這樣養(yang) 成的。另一方麵,讓孩子以積極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環境,慢慢培養(yang) 出樂(le) 觀型思維,有著這樣思維的孩子(或成人),即使遭遇逆境和挫折,依然能夠積極勇敢麵對。

E(Empathy)共情——促使我們(men) 和他人建立充滿關(guan) 懷的人際關(guan) 係場景:

什麽(me) 是“共情”?簡單來說就是,設身處地,為(wei) 他人著想。

我記得在有一次外出旅遊的晚上,我5歲的女兒(er) 翻身打滾睡不著,於(yu) 是我抱著她睡,她迷迷糊糊間睜開眼睛問我:“媽媽,你這樣抱著我會(hui) 不會(hui) 不舒服?”我想,這就是一種共情。

按照作者的研究,共情是人類進化發展的結果,嬰兒(er) 通過共情和媽媽產(chan) 生聯係,1歲半的孩子看到大人在努力夠一個(ge) 東(dong) 西的時候,可能就會(hui) 出手幫忙給遞過去,共情,這本身是人類與(yu) 生俱來的能力。

不過現在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越來越少,因為(wei) 我們(men) 篤信“適者生存”。與(yu) 此同時,很多人都害怕敞開心扉,暴露自己的弱點,因為(wei) 他們(men) 不想被批評、被否定。

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害怕孩子受到傷(shang) 害,都在盡力教導孩子“少管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麽(me) 丹麥人是如何教導孩子“共情”的?共情真的會(hui) 讓孩子更容易受到傷(shang) 害嗎?

丹麥人如何學會(hui) 共情?

父母是共情的最早典範。第一步正是如前文所言,對自己的情緒誠實,讓孩子識別父母的情緒。如果父母為(wei) 了保護孩子,隱藏了情緒,孩子明明看到、感受到了,父母卻不承認,這反而降低了孩子的共情能力。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感受和行為(wei) 不匹配,相對來說,更不容易學習(xi) 自我調節。

在丹麥的學校體(ti) 係中,早在學前教育階段就有一個(ge) 全國性的必修項目,名字叫做“一步又一步”,老師會(hui) 展示各種不同表情的圖片,有傷(shang) 心、恐懼、生氣、沮喪(sang) 、高興(xing) 等等,學生描述、討論各種表情的感受,學著將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概念化。類似的還有“cat工具包”、共情訓練等等方式,幫助孩子理解他人。

特別要提出的是,丹麥學校還有一個(ge) 非常微妙的共情訓練方法——混編。讓優(you) 缺點各不相同的孩子共同學習(xi) 生活,老師在背後默默協助做一些座位上的調整,漸漸的孩子就會(hui) 明白,數學好的踢球未必好,文化課不好的可能才藝出眾(zhong) ,以此來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尊重以及團隊精神。

共情是相互的。孩子學會(hui) 理解他人看法,與(yu) 此同時也學會(hui) 了解自己的想法,並從(cong) 中做出抉擇。

比如兩(liang) 個(ge) 孩子爭(zheng) 搶玩具,共情並非是知道對方很想要就給他,而是知道對方很想要,但是不會(hui) 為(wei) 了平息對方情緒就將玩具讓出去,更為(wei) 重要的是,丹麥父母會(hui) 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內(nei) 心,是不是不想放棄這個(ge) 玩具,可以說“不”,直麵這樣的矛盾並試著去解決(jue) 。

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自己的感受合理有效,到了青少年時期遇到同齡人壓力之時,他會(hui) 更有勇氣站出來維護自己內(nei) 心的感受。

N(No ultimatums)不下通牒——沒有不好的孩子,隻有不好的行為(wei) 場景:

多少次我們(men) 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孩子不聽話,父母先是好言相勸,可是孩子就是強得跟驢似的……終於(yu) ,父母奔潰了,大喊:“再不聽話,你就等著吧!”這就是“最後通牒”。更有甚者,直接動起手來。

如上場景,對丹麥人來說,不僅(jin) 不可理解,甚至觸犯法律。早在1997年,丹麥已經明文規定,打孩子犯法。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

難道丹麥孩子都是天使?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哭鬧的時候,但是丹麥人認為(wei) ,沒有不好的孩子,隻有不好的行為(wei) ——某些年齡段的孩子不受約束是很正常的,家長欣然對此欣然接受。

所以在丹麥很少聽到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一位丹麥家長這樣解釋:“我們(men) 作為(wei) 父母,必須保持冷靜,盡量不要失去自控力。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又如何讓孩子做到自我控製呢?”

不下通牒,如何讓孩子學會(hui) 規則?

遵守規則的前提在於(yu) ,理解這些規則,然後才能吸收、重視並遵守規則。

丹麥學校的一個(ge) 做法就是每年允許老師和學生一起製定學校規則。作者說,有一年她女兒(er) 的班級製定了這樣的規則,如果有人大聲喧嘩,整個(ge) 班級的同學都會(hui) 站起來,圍著教室走,拍手10次。如此一來,每個(ge) 學生都會(hui) 控製自己的行為(wei) 。

此外,一些學校還設置“煩躁不安座位“和”舒服座位“等等,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安靜地坐好,就可以選擇這一類的設備,以免影響他人。

中國很多中小學時都有轉筆的習(xi) 慣,不少家長和老師為(wei) 此憂心忡忡,認為(wei) 影響了注意力。可是在丹麥,學校裏甚至會(hui) 給學生配備壓力球或者類似通心粉的繩子,讓孩子的手忙個(ge) 不停,從(cong) 而集中注意力。

總的原則就是,所有的方法都是針對孩子的行為(wei) ,而不是針對孩子。

在家庭中, 對父母來說,最要緊的是,記住一件事——以己為(wei) 鏡,自己不想聽的話最好也不要對孩子說。

第二點就是,時刻記住孩子的年齡,這個(ge) 年紀的孩子會(hui) 有怎樣的行為(wei) ,這是一種天性,如果在恐懼被壓製了,對孩子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孩子不喜歡吃青菜,那就換一種方式給他吃;孩子喜歡扔東(dong) 西,下最後通牒不如幽默地假裝被扔的東(dong) 西大喊“哎吆”;如果父母相信孩子本性是善良友好的,那麽(me) 我們(men) 總可以找到更溫和也更有力的方式取代暴力式的“最後通牒”。

不過正如前文所言,誰人無情緒?當自己實在煩躁不安將要爆發之時,不如把局麵交給配偶,自己選擇一個(ge) 地方安靜待一會(hui) ,這樣避免對抗,同時也身體(ti) 力行教給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

T(Togetherness) 愜意相聚——培養(yang) 幸福感的日常方法場景:

我們(men) 來比較一下“中國式相聚”和“丹麥式相聚”。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chuan) 統節日,隔著千山萬(wan) 水也要回家相聚。但是這些年來,“回家過年”逐漸成為(wei) 不少人的難題。

不回吧,一年就這麽(me) 一回家人相聚的機會(hui) ;回吧,念書(shu) 的要匯報成績,單身的要被相親(qin) ,結婚的要被催生,有孩子的要展示孩子……團聚,居然令人為(wei) 難。於(yu) 是更多的人選擇了外出旅遊過年,避免相聚來帶的各種麻煩。

丹麥人相聚,他們(men) 稱之為(wei) “hygge”,意思就是“舒適愜意”。丹麥式相聚也將“舒適愜意”進行到底。比如聖誕節的時候,家人們(men) 會(hui) 共同努力,盡量都讓大家感覺到舒適,包括美食、美器已經老少都能參與(yu) 的遊戲,比如一起唱歌。

丹麥式相聚,會(hui) 讓每個(ge) 人感覺到彼此有關(guan) 聯。彼此有關(guan) 聯,我們(men) 的生活才有意義(yi) 和目標。

而丹麥的孩子便從(cong) 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他們(men) 在相聚中,學習(xi) 如何考慮他人感受、考慮團隊合作,學習(xi) 共情和重建。

愜意相聚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愜意相聚是培養(yang) 親(qin) 密關(guan) 係的方式,親(qin) 密關(guan) 係是一個(ge) 人幸福與(yu) 否的最有力體(ti) 現。學會(hui) 愜意相處,就能提升家人團聚的質量,讓大家更快樂(le) 。同時給孩子留下更美好的回憶。

在一個(ge) 愜意相聚的氛圍裏,把“我”留在門外,關(guan) 注“我們(men) ”,就可以消除很多家庭中不必要的衝(chong) 突和消極時間。幸福的家庭和強有力的社會(hui) 支持可以培養(yang) 出更加幸福的孩子。

其實看完整本書(shu) ,我作為(wei) 一個(ge) 小學生的媽媽,深深被丹麥育兒(er) 方式所吸引,渴望我們(men) 的孩子的也可以過上丹麥式的幸福童年。

但是我們(men) 陷入了“起跑線恐懼”——怕上幼兒(er) 園不懂規矩,於(yu) 是去早教學習(xi) “規矩”;怕一年級不認字,幼兒(er) 園就可開始認字讀書(shu) ……當下的教育焦慮,完全被困在了眼前那一個(ge) 台階。

其實所有父母都知道,我們(men) 最終希望的,是孩子可以幸福,但是反思一下,“搶跑”就可以幸福嗎?

起跑線越來越早,成績不是沒有,但是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卻不容樂(le) 觀。研究顯示,中國10-24歲青少年抑鬱障礙患病率自2005年到2015年間顯著增加。接近全球兒(er) 童青少年抑鬱障礙1.3%的患病水平,而且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分析,這種現象處理受到激素水平波動之外,青少年麵臨(lin) 人生重大抉擇和轉折時的不適應與(yu) 波動,都很容易誘發抑鬱。換而言之,孩子們(men) 有了成績,卻容易失去天性,失去麵對壓力之時的適應能力與(yu) 挑戰的勇氣。

如果眼光深遠一些,我們(men) 要教導給孩子的,是讓他們(men) 擁有幸福人生,我們(men) 麵對育兒(er) 的態度是不是會(hui) 有轉變呢?作者將丹麥教育總結出六大法則,但是丹麥人的生活中並沒有這些條條框框,他們(men) 將“幸福教育”融入了生活當中。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即使孩子不得不麵對當下的競爭(zheng) ,至少,在孩子奔跑的時候,我們(men) 需要給予他們(men) 可以幸福的能力——麵對壓力的適應能力,麵對挫折的挑戰能力,麵對逆境的重建能力,麵對群體(ti) 的融入能力。

在這本書(shu) 中,作者將丹麥式育兒(er) 點滴,總結成了可操作的實用手冊(ce) ,這正是這本書(shu) 的巧妙之處,即使我們(men) 尚且不能將“幸福教育”那麽(me) 自然地應用到生活當中,哪怕習(xi) 得一二,也是好的。畢竟,從(cong) 結果導向來看,丹麥人的幸福教育,確實教育出了幸福的孩子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國留學和英國留學性價比哪個更高?

下一篇

從西班牙語、拉丁語中搞懂英語語法邏輯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