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學習(xi) 內(nei) 容,對有些學生而言很難,但對另一些學生而言很簡單。我們(men) 常常認為(wei) 學習(xi) 差異是天賦差異的結果,但實際上可能隻是大多數孩子都沒有掌握學習(xi) 的方法。
尤其對於(yu) 很多學習(xi) 勤奮卻成績不佳的孩子來說,這種糟糕的局麵隻是因為(wei) 他選擇了一種“易於(yu) 執行,並且看起來有效”的學習(xi) 方法,但這樣的學習(xi) 方法很可能是低效的。
想象一下你去接孩子的時候,老師把你叫到一邊,說你的孩子“沒有學會(hui) 字母表”。你可能會(hui) 感到困惑或生氣,四歲的孩子沒學會(hui) 字母表應該是老師的責任。
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越來越需要掌握自學的能力。比如,高中生必須獨立閱讀艱澀的書(shu) 籍、牢記知識點、合理規劃時間、應對考試焦慮等。
這些要求在不同年齡階段慢慢提高,也形成了一項未被注意的課程:學習(xi) 如何“學習(xi) ”。
丹尼爾·T·威靈厄姆(Daniel T. Willingham)是弗吉尼亞(ya) 大學的心理學家,著有《智勝大腦:為(wei) 什麽(me) 學習(xi) 是困難的以及如何讓它變得簡單》(Outsmart Your Brain: Why Learning Is Hard and How You Can Make It Easy)。
他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就討論了有關(guan) 自學能力的話題,或許會(hui) 為(wei) 我們(men) 帶來一些啟發。
學生普遍缺乏自學能力
在2007年的一項調查中,隻有20%的大學生掌握了自學的方法。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不太了解要如何進行學習(xi) 。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大學生在不同情景中選擇出更高效的學習(xi) 方式。例如,比較自己創建的助記符和使用老師提供的助記符。在其中四個(ge) 場景中,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更低效的學習(xi) 方法。
學生們(men) 為(wei) 何會(hui) 被這樣誤導?也許我們(men) 會(hui) 認為(wei) ,經過多年的學習(xi) 和檢測,學生們(men) 已經明白哪些學習(xi) 方法有效,哪些無效。
然而,學生不會(hui) 去評估一種學習(xi) 方法是否長期有效。相反地,他們(men) 傾(qing) 向於(yu) 判斷這種方法是否易於(yu) 執行以及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感覺有效。
打個(ge) 比方,假設我想通過做俯臥撐來變得更加強壯。你卻發現我在膝蓋上練習(xi) 俯臥撐,而當你建議我用腳趾做俯臥撐效果更好時,我回答說:“我已經試過了,但用膝蓋做更高效,也不那麽(me) 難。”
學生們(men) 也正是“在膝蓋上練習(xi) 俯臥撐”。
複習(xi) 教科書(shu) 真的有效嗎
調查表明,複習(xi) 教科書(shu) 是學生準備考試最常見的方式。這樣做很容易,因為(wei) 可以不加思考地進行走馬觀花式閱讀,但也正是如此,複習(xi) 的效果很糟糕。
如果想掌握具體(ti) 的知識點,就像大多數考試所要求的那樣,就必須在學習(xi) 時複盤知識點。
然而,在不知不覺中,複習(xi) 筆記或教科書(shu) 讓人感覺很有效。
複習(xi) 教科書(shu) 會(hui) 讓我們(men) 對知識更加熟悉。但在大腦中,判斷知識內(nei) 容是否熟悉,和掌握知識點即能夠描述並運用,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沒有充分掌握知識點,熟悉感也會(hui) 增加。就像你看一個(ge) 人很眼熟,卻想不起他的名字一樣。
因此,當學生重新閱讀課本時,越來越熟悉的內(nei) 容讓他們(men) 誤以為(wei) 自己正在學習(xi) 。但因為(wei) 沒有進行思考,實際上他們(men) 並沒有更進一步地掌握知識內(nei) 容。
心理學家已經研究出了更好的學習(xi) 方法,其中一些方法與(yu) 我們(men) 的認知不同。例如,如果隻學習(xi) 了一部分內(nei) 容,那麽(me) 比起學習(xi) 更多內(nei) 容,嚐試鞏固記住已學的知識點會(hui) 更好。
在一個(ge) 實驗中,不同小組的學生被要求閱讀大約260個(ge) 單詞的文章。
第一組學生連續四節課反複閱讀和學習(xi) 課文,每節課持續五分鍾。第二組閱讀並學習(xi) 課文三節課,在第四節課花10分鍾記錄自己的想法。第三組學習(xi) 了一節課,並努力在其他三節課記住文章內(nei) 容。
學習(xi) 之後,學生被要求判斷自己對材料的掌握程度。不出所料,學習(xi) 得越多,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掌握水平就越有信心。
一周後,學生們(men) 參與(yu) 了一場考試,結果截然不同。第三組學生的掌握程度最高,而那些學習(xi) 時間最長並且最有信心的學生成績最不理想。
當學生閱讀教科書(shu) 時,他們(men) 再次傾(qing) 向於(yu) 簡單的方法,並誤以為(wei) 這些方法有效。學生們(men) 喜歡強調,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並指導未來的學習(xi) 。
但研究表明,與(yu) 簡單閱讀相比,強調重點並沒有什麽(me) 好處,部分原因在於(yu) 學生主要強調的是定義(yi) ,而非更深層次的概念。
教育心理學家製定了中學生也能獲益的有效閱讀策略——在閱讀時執行一項任務。例如,找到書(shu) 中的結論並詢問自己如何支持這些結論。這樣的任務要求學生關(guan) 注更深層次的主題以及支持它們(men) 的細節。
如何避免死記硬背
心理學家也製定了策略來解決(jue) 學校教育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學生為(wei) 考試而死記硬背,並迅速忘記所學知識。
在一項研究中,大學生使用類似知識卡片的程序來測試他們(men) 正在學習(xi) 的心理學導論課程中的部分概念。有六節練習(xi) 課,每節課相隔幾天或更長時間。
在課程考試中,學生在已練習(xi) 的概念上的得分略高於(yu) 未練習(xi) 的,正確率分別為(wei) 80%和69%。
但重點在三天後,學生們(men) 來到實驗室,並針對這些概念進行了另一項測試。
研究人員估計學生會(hui) 為(wei) 考試而死記硬背,並且會(hui) 忘記大部分內(nei) 容。事實上,即使隻過去了三天,對於(yu) 未練習(xi) 的概念,學生的正確率隻有14%。
但是,當測試在六節簡短的練習(xi) 課中複習(xi) 過的概念時,學生們(men) 的正確率為(wei) 66%。在三周後的後續測試中,他們(men) 的正確率仍然是65%。
這些練習(xi) 課以插入式的方式,為(wei) 學生提供了一種有計劃的學習(xi) 模式。考前學習(xi) 需要計劃,但大多數大學生認為(wei) 沒有必要。在調查中,13%的大學生會(hui) 製定計劃,大多數隻處理眼前的事物。
這是提高學習(xi) 技能的另一個(ge) 挑戰:學生認為(wei) 有些任務非常簡單,不需要策略。
例如,大多數學生認為(wei) 聽課不需要策略。他們(men) 就像是觀眾(zhong) ,正在觀看表演。誰會(hui) 用攻略看電影呢?
他們(men) 是對的,理解一部電影很容易。的確,我們(men) 必須將各個(ge) 場景拚湊起來才能理解情節,但電影的結構是敘事,熟悉的框架會(hui) 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電影經過專(zhuan) 家的打磨和修改,更便於(yu) 理解和帶來滿足。
正如電影對於(yu) 情節的編排,參加講座的學生也必須理解主題或論點是如何關(guan) 聯的。
教育心理學家也製定了聽力策略,鼓勵學生將個(ge) 人觀點與(yu) 獲知的結論聯係起來。這有助於(yu) 他們(men) 梳理講座的邏輯,從(cong) 而更深入地理解相關(guan) 內(nei) 容。
如果學生知道這樣的學習(xi) 策略並被說服,就會(hui) 對他們(men) 有所幫助。這似乎暗示了一個(ge) 明顯的下一步:高中應該需要一門學習(xi) 技能課程。
如果所有教師能因地製宜、因材施教地幫助學生掌握這些技能,會(hui) 達到很好的效果。但通常老師做不到這些,因為(wei) 他們(men) 也不知道最好的學習(xi) 策略。
大多數人希望學校鼓勵孩子成為(wei) 終身學習(xi) 者,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向學生展示如何有效地自主學習(xi) 。但前提是,教師自己也擁有這些知識。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