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的博士生在開始讀博的時候都曾幻想過自己叱吒學術界,左手一篇Science,右手一篇Nature,中間橫豎再來幾篇高被引論文。然而,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的博士生能夠達到如此成就,大部分的博士生連發一篇行業(ye) 頂刊都異常困難。
麵對競爭(zheng) 日漸激烈的學術界現狀,很多人選擇放棄衝(chong) 擊頂刊,轉而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分散開來,分別發表在影響因子比較低的刊物上,希望通過增加論文數量藉此增加自己留在學術界的可能性。也有一部分人不願將就,選擇積攢成果,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發表一篇頂刊。
誠然,兩(liang) 種選擇都各自有理、無可厚非。今天這篇文章,我們(men) 就來討論一下一位博士生發大論文和多篇小論文的利弊,先從(cong) 一位博士生的真實故事開始……
小Q,國內(nei) 頂級高校的助理教授,博士畢業(ye) 於(yu) 香港某前三大學工科專(zhuan) 業(ye) 。
“小Q國內(nei) 碩士畢業(ye) 後加入了香港A校的大教授團隊。剛剛進入實驗室的時候,他老板就給他畫餅,說普通的期刊都過於(yu) 一般,做科研就是要本著發Nature、Science的心態,不發表在頂刊上的論文都沒有任何意義(yi) ,發一般的期刊隻會(hui) 讓別人小看你…
小Q一開始也被老板畫的餅唬到了,打心眼裏十分認同老板的觀點,認為(wei) 自己做科研就是要發頂刊,不是頂刊沒有任何意義(yi) 。於(yu) 是小Q在博士的前三年裏拚命工作,除了吃睡基本都在實驗室奮力科研,每天的時間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一天的科研時間超過12個(ge) 小時,同一個(ge) 實驗室的師兄弟無不佩服。
然而轉折來了,在小Q博士第三年快結束的一次組會(hui) 上,老板突然心血來潮的想要看看大家科研成果怎麽(me) 樣,就發現小Q在博士前三年一篇論文都沒有,其他師兄弟最少都有一篇論文在手。
就是那次組會(hui) ,小Q挨了讀博開始第一頓訓“沒有成果連博士論文外審都很困難啊”“不發論文想留在學術界,哪怕我推薦也沒有用”“你一篇像樣的論文都沒有,別想著發高質量的論文了”…
自此以後,小Q改變了想發頂刊論文的心態,把自己前三年的成果全部拆分並瘋狂灌水,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裏,發表了近十篇低質量期刊的論文,順利博士畢業(ye) 。”
其實小Q就是大部分博士生的縮影,哪怕一開始有想要做好科研發頂刊的想法,最終也不得不屈服於(yu) 現實,“被迫灌水”。
對於(yu) 那些發表很多篇小論文的博士生來說,一方麵是迫於(yu) 無奈,現行學術界的評價(jia) 體(ti) 係很難對論文的質量做出準確判定,而數量卻是一個(ge) 非常清晰的量化指標,通過多發表論文確實能夠達到增加自己留在學術界的概率。
另一方麵也是自身的實力使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夠發表行業(ye) 頂刊的實力,早點認清自身實力的局限,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也未嚐不可。
然而,博士生如果一開始就想著灌水發一般的期刊,沒有想要衝(chong) 擊頂刊的想法,由於(yu) 內(nei) 在動力的不足,那他的科研能力恐怕很難得到有效提升。
博士階段是一位科研人員思想最為(wei) 活躍、精力最為(wei) 充沛、時間最為(wei) 自由的階段,往後由於(yu) 家庭、工作雜務等瑣事的幹擾,恐怕很難再有整塊的時間提升自身科研水平,想要在畢業(ye) 後發表頂刊更是難上加難。此外,如果一位科研人員隻能發水刊,沒有幾篇高質量論文作為(wei) 自己的代表作,他人也很難認可其科研水平,想要找到好高校的教職也難於(yu) 登天。
其實上文中小Q的故事還沒完全結束,小Q在博士畢業(ye) 後並沒有放棄當初發頂刊的夢想,繼續在高校做了幾年博後研究。在隨後這幾年裏他陸續發表了幾篇行業(ye) 頂刊,並終於(yu) 在去年,憑借自己的論文數量及質量優(you) 勢,拿到了國內(nei) 某頂級高校的教職。
總結來講,我們(men) 並不鼓勵一位博士生一開始就抱著水論文的想法來開始自己的博士生涯,因為(wei) 這樣會(hui) 極大的限製科研生涯的天花板。然而,一味想著衝(chong) 擊頂刊而放棄普通期刊,對於(yu) 一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來說也並非現階段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作為(wei) 一位合格的博士生,你應該在衝(chong) 擊頂刊和發表普通期刊之間找到平衡點和側(ce) 重點,仰望星空且腳踏實地,兼顧理想和現實。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