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推薦信應該如何寫?“誇人”也是一門藝術

眾(zhong) 所周知國內(nei) 推薦人隻會(hui) 在整個(ge) 推薦過程中提供一個(ge) 簽名,所以在留學申請中,如何讓你“代言”的推薦信符合西方思維且有說服力尤為(wei) 重要。今天就從(cong) 推薦人的選擇和推薦信的內(nei) 容方麵,用Q& A的形式來談談推薦信那些你不可不知的“誇人藝術”。

Q1:推薦信在申請中不重要,admission committee 根本不會(hui) 看?

A1: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麽(me) 你就大錯特錯了。通常來說,推薦信與(yu) 其他自述性文書(shu) 是相輔相成的。有一次我和IC商學院admission committee 的一位老師聊到reference letter, 她跟我說往往他們(men) 會(hui) 根據reference letter 一錘定音。因為(wei) 推薦信是他們(men) 從(cong) 第三方角度去了解potential candidate 的一個(ge) 較客觀公正的渠道。

Q2: 如何合理選擇推薦人?

A2: 一般來說,申請英語國家的大學需要2~3封推薦信,選擇恰當推薦人,並且多角度體(ti) 現applicant 的優(you) 勢顯得尤為(wei) 重要。那麽(me) 該找怎樣的推薦人呢?

原則1:熟悉你並會(hui) 對你有正麵評價(jia) 的人。熟悉度是選擇推薦人的第一參考原則。試想,如果你隻是旁聽了推薦人的一次會(hui) 議,有過一次簡短的交談,這樣的推薦信很難有很好的說服力,往往容易產(chan) 生負麵效果;

原則 2:在原則1 的基礎上,推薦人的title 越高,領域內(nei) 的聲望越高越好。這裏一定要和大家強調,一定是在原則1 的基礎上,而非一味追求大牛推薦。作為(wei) 評審官,他們(men) 更願意相信來自領域內(nei) 的且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同行給出的評價(jia) 。

原則3:盡量選擇學術推薦人。對於(yu) 大部分申請者來說,如果你是應屆生,或者畢業(ye) 兩(liang) 年以內(nei) ,我建議你盡量全部選擇學術推薦人。無論研究生申請,還是博士申請,committee 和potential supervisor 最關(guan) 注的就是申請者的學術能力。所以,實習(xi) 或工作中的直屬上司,即使他們(men) 頭銜很大,他們(men) 的推薦信都無法呈現招生官最想看到的內(nei) 容,即對你的學術評價(jia) 。

Q3:推薦信如何才能有說服力且客觀呢?

A3:誇人也是有藝術的。我接手的大量推薦信case,經常出現的一個(ge) 問題就是整篇推薦信幾乎都是由各種讚美的詞匯堆砌的,卻不列舉(ju) 任何事例來支持這些優(you) 秀的品質。這樣的推薦信是蒼白無力,沒有任何說服力的。而且會(hui) 讓招生官產(chan) 生一種感覺:這個(ge) 推薦人真的認識你嗎?為(wei) 什麽(me) 連一個(ge) 有利的事例都說不出來,都無法支持這一優(you) 點呢?其次,太誇張的形容詞也是不可取的。比如:extraordinary、unbelievable等等是在推薦中不建議出現的詞。如果通篇都是這種過分浮誇的詞語,也會(hui) 讓人對你的推薦信可信度產(chan) 生懷疑。最後,雖然推薦信要有細節,有事例,但也要把握住一個(ge) 平衡。如果推薦信的內(nei) 容太過於(yu) 細節,會(hui) 使得整個(ge) 推薦信的內(nei) 容顯得過於(yu) “臃腫”與(yu) 不真實。比如:“A同學學習(xi) 刻苦,周末早上8點就到實驗室做實驗,晚上10點才離開。”這些描述使得A同學看似十分刻苦,然而既不能幫助提升推薦信的質量,也不會(hui) 讓招生官感受到A同學的刻苦。畢竟作為(wei) 老師,他/她怎麽(me) 會(hui) 記得你每天來實驗室的時間呢?這樣過於(yu) 細節的內(nei) 容,反而會(hui) 讓推薦信不客觀,缺乏說服力。

Q4:那我的推薦信裏到底該選擇和描述什麽(me) 樣的例子呢?

A4:

原則1: 能證明學術能力的例子優(you) 先選擇。

原則2: 不同的推薦人描述的品質不能相同,要相輔相成。我接手過一位學妹的case。交初稿時,我發現她的兩(liang) 封推薦信都驚人的相似,都在描述她的科研創新。在和學妹進行多輪頭腦風暴後,我決(jue) 定另辟蹊徑,從(cong) 科研中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領導力出發,體(ti) 現她科研之外的軟性品質。畢竟無論是申請碩士還是博士,你所處的環境都不是一個(ge) 人單打獨鬥,而團隊協作能力是任何program 都看重的品質。

原則3: 項目經驗和申請方向不相關(guan) ,就盡量找共通點。比如,有一次我接觸的一個(ge) case, 該推薦人所研究的領域和同學即將要申請的項目沒有任何關(guan) 聯,此時,我會(hui) 避免在學術內(nei) 容上做過多的描述,而是將重點放在同學的批判性思維、學術嚴(yan) 謹態度等方麵,因為(wei) 這些品質在學術界是共通且十分寶貴的。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海外讀博如何申請SCS獎學金?哪些項目適合申請CSC獎學金?

下一篇

考研失敗出國來得及嗎?考研後申請留學經驗分享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