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入行走到今天,我自己對美本文書(shu) 究竟應該如何創作其實也產(chan) 生過很多疑問,同時也進行過許多反思。不過我始終堅持的一點是,作為(wei) 一個(ge) 文書(shu) 老師,我會(hui) 通過深入了解學生來幫助學生挖掘到適合創作的素材,而不是單純用所謂的技巧去編造一個(ge) 故事。
這也是我在UCLA extension的writer’s program課堂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最打動人的文字永遠是那些真實的細節,那些其他人不曾有過的洞見,那些很多人模糊的感知到卻不曾明確表達的觀點和情感。
01、頂級文理學院Swarthmore錄取—S同學
我今天的第一個(ge) 例子來自錄取頂級文理學院Swarthmore的S同學。這是一個(ge) 陽光大男孩,我們(men) 見麵之初他的家長就跟我講這個(ge) 孩子從(cong) 小就非常堅強獨立,孩子自己也認為(wei) 這是他身上非常重要的一項品質。
在素材挖掘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他七年級時候的一個(ge) 小故事,他當時作為(wei) 一名寄宿生不小心從(cong) 雙層床的上層跌落下來,臉和胳膊都受傷(shang) 流血了,但是他很堅強,自己像個(ge) 小士兵一樣一個(ge) 人走到校醫務室,校醫幫他包紮的時候稱讚他懂事堅強,這麽(me) 痛都沒有哭,而他對校醫說,因為(wei) crying for pain is useless.這是他從(cong) 小被教育和他一直信奉的一個(ge) 想法和理念。
如果故事停在這裏,僅(jin) 僅(jin) 用來凸顯S同學堅強的品格就顯得有點平淡,或者說這是讀者非常自然會(hui) 得出的一個(ge) 結論。而我當時被crying for pain is useless這句話吸引了。於(yu) 是我和S同學溝通,看看能不能圍繞這個(ge) idea被challenge或者改變做點文章。其實好的文書(shu) 一個(ge) 重要的標準是能否見性格,見成長。
就像我們(men) 看一部電影,從(cong) 開頭到結尾這個(ge) 主角一定要有成長和變化,如果是一成不變地講這個(ge) 人怎麽(me) 怎麽(me) 好怎麽(me) 怎麽(me) 優(you) 秀,其實是缺少吸引力的。觀眾(zhong) 也好,招生官讀者也好,很快就厭倦了。
我給S同學的建議是把這個(ge) 內(nei) 容和他後來課外活動中作為(wei) 校報的記者和拍攝公益微電影的事聯係起來。這兩(liang) 個(ge) 活動都屬於(yu) 為(wei) 公眾(zhong) 為(wei) 他人奔走發聲的行為(wei) 。
沿著這個(ge) 思路,我們(men) 寫(xie) 了S同學對crying for pain is useless這句話的反思:如果大聲哭喊是為(wei) 了積極尋求幫助,是完全沒有用的嗎?結尾的段落我們(men) 選用了S同學聯係公益組織為(wei) 骨癌患者拍攝視頻,又聯係紅十字基金會(hui) 發起捐款最終幫助到患者及其家庭的故事。從(cong) 而得出結論crying for pain is not useless,特別是對於(yu) 那些無法或者無力為(wei) 自己的病痛困苦發出聲音的人們(men) ,S同學的發聲可以切切實實幫助到這些人。
最終反思的部分S同學提到在中國社會(hui) 人們(men) 往往特別能壓抑和忍耐,或者認為(wei) 說出來也改變不了什麽(me) ,而S同學要做那個(ge) 改變社會(hui) 觀念,替社會(hui) 底層的痛大聲疾呼的人。這篇文書(shu) 不但為(wei) S同學帶來了錄取,我們(men) 的錄取信上還有錄取委員會(hui) 所寫(xie) 的一小段話,專(zhuan) 門提及了S同學的這篇文書(shu) ,裏麵說你的這篇essay為(wei) 我們(men) 更好的了解中國同學乃至東(dong) 亞(ya) 國家同學打開了一扇窗。
這篇文書(shu) 成功的點在於(yu) 從(cong) 非常日常的一段經曆、一句話出發,寫(xie) 出了很重要的觀察、反思和行動。學生本身堅強的這個(ge) 優(you) 點變成了陪襯,輕輕帶過去,也不會(hui) 顯得刻意。同時學生的情懷、思考成為(wei) 了主要的部分。
02、康奈爾工程學院—H同學
第二個(ge) 例子我想分享錄取康奈爾工程學院的H同學寫(xie) 的關(guan) 於(yu) 他研究全息投影(空氣介質成像)的事情。最開始學生交來的主文書(shu) 稿子完全是一篇why major,按照慣常的做法我們(men) 一般會(hui) 讓學生選其他的素材來寫(xie) ,以避免學生的形象過於(yu) 單一和單薄。不過H同學在溝通中很堅持,說這就是占據他生活中絕大部分時間的事,於(yu) 是我嚐試引導H同學圍繞全息投影來講非學術部分的細節。
接下來的一稿中,H同學寫(xie) 出了想要實現全息投影的初衷和動機,因為(wei) 他來自一個(ge) 父母離異的家庭,小時候經常隻能通過線上聊天和媽媽視頻,所以自那時起他就非常希望能從(cong) 屏幕裏把媽媽變到身邊來。學生這一稿的結尾落在這項技術可能給未來生活和人們(men) 帶來的便利上。這個(ge) 寫(xie) 法不僅(jin) 俗套,而且依然讓整個(ge) 文章的重心圍繞著全息投影技術而不是學生本身。
經過跟學生更深入的溝通,我了解到H同學一直和爺爺一起生活,爺爺用當時幾個(ge) 月的退休金給他買(mai) 了電腦,鼓勵他去看更大的世界。H同學在給我的素材裏寫(xie) 到,爺爺說得很少,但給我很多。他對爺爺深懷感恩。這一點非常觸動我,甚至超過了故事開頭父母離異後守著屏幕等待媽媽的畫麵。
我於(yu) 是和H同學商量,看是否可以把主題定為(wei) gratitude.接著我們(men) 描述了H同學在探索全息投影的過程中接受到的來自老師、同學、甚至完全不認識的學者教授的善意與(yu) 鼓勵。
文書(shu) 的結尾H同學在一次科技大賽上終於(yu) 完成了在空氣中投影的一個(ge) 點,這是由無數的激光束交匯形成。雖然這在探索真正的全息投影之路上微不足道,但是H同學把它看做是自己科研之路真正的起點。一個(ge) 給小時候那個(ge) 哭著要求見媽媽給自己的禮物,一個(ge) 對爺爺做出的會(hui) 去探索更大世界的鄭重承諾,一個(ge) 對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的virtual thank you,以及,最重要的,它是H同學夢想的投影。
這篇文章勝在樸素,都是非常真誠樸素的情感,也符合一個(ge) 理工科學生的世界,通過全息投影串聯了學生從(cong) 小到大的經曆,有點慘,但完全沒有去博同情,而是去刻畫學生對所有的人和事都心懷感恩,目標堅定。會(hui) 讓錄取委員會(hui) 覺得這個(ge) 學生未來無論遇到什麽(me) 挫折也能堅強微笑著去麵對。
03、西北大學新聞學—X同學
第三個(ge) 例子是錄取了西北大學新聞學的X同學的主文書(shu) 。這位同學的經曆比較特殊,她在美國出生,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一年級在中國度過,隨後又回到美國。在她身上一直有個(ge) 糾結,作為(wei) 亞(ya) 裔美國人,到底是亞(ya) 裔還是美國人?所以一開始X同學選擇了從(cong) 她有中文和英文兩(liang) 個(ge) 名字寫(xie) 起,串聯了她分別融入中國和美國社會(hui) 並獲得成長的故事。
我們(men) 很早就寫(xie) 了這樣一個(ge) 初稿,但6月再拿起來審視的時候,我覺得不太滿意,和X同學的幾次通話,我都說,透過這篇essay我看不到太多你的性格,不能說這篇文章不能用,但我感覺能寫(xie) 得更好。
所以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men) 幾乎每天都要語音1個(ge) 小時來討論素材,在我的push下,我們(men) 漸漸找到一點感覺,身份的糾結這一點是X不想舍棄的,那麽(me) 我們(men) 是否能從(cong) 更廣的角度去談論這一點呢?比如亞(ya) 裔美國人本來就是既是亞(ya) 裔又是美國人,到底是什麽(me) 讓X糾結著必須要有取舍呢?
在這個(ge) 思路下X同學又找到了幾組她糾結的事情,比如她明明更偏愛粉色,但小時候當別人問起她喜歡的顏色,她會(hui) 回答藍色,那個(ge) 時候似乎單純是一種莫名地叛逆。
而從(cong) 她開始練習(xi) 鋼琴和被選入數學特長班的時候,當別人說,你數學好彈琴好是因為(wei) 你是亞(ya) 裔的時候,她開始對自己的叛逆有了理性的思考。就是不希望被刻板印象所定義(yi) 。
她發現這種刻板印象會(hui) 體(ti) 現在很多事情中,比如她熱愛攝影。於(yu) 是會(hui) 有同學質疑她的作品夠不上審美意義(yi) 上的攝影,認為(wei) 她更多拍攝紀實風格的作品,因而不能被稱為(wei) 藝術家。X同學開始也會(hui) 因此煩惱,但她後來反思為(wei) 什麽(me) 不能兩(liang) 者都擁有呢,所以她爭(zheng) 取到了當地日報做新聞攝影實習(xi) 記者的機會(hui) ,同時創立了學校第一個(ge) 攝影社團,她要去尋求一條能融合所謂的兩(liang) 種攝影方式的道路。
粉色或者藍色?藝術家或者新聞攝影家?亞(ya) 裔或者美國人?她發現曾經的自己陷於(yu) 這種分類和標簽中,而對於(yu) 所有不同的個(ge) 體(ti) 來說這明明是最不正確的方式,她從(cong) 下意識的反抗,到認識到自己無意中也被這種刻板印象影響,到最終主動去打破這種定義(yi) 方式。
她可以在舞台上演奏肖邦貝多芬,也樂(le) 於(yu) 為(wei) 窗外嬉戲的孩子們(men) 彈奏迪士尼;她教美國朋友如何正確打開小籠包,也組織剛到美國的亞(ya) 洲移民來一次後院的BBQ。
她現在的房間有三麵牆是粉色,一麵牆是藍色,去擁抱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個(ge) 思路下我們(men) 不但寫(xie) 了關(guan) 於(yu) X同學最想表達的關(guan) 於(yu) 亞(ya) 裔美國人身份的問題,也從(cong) 更深的層次挖掘了她性格中遵從(cong) 內(nei) 心,追尋熱愛,敢於(yu) 突破邊界,主動融入不同的文化與(yu) 人群,擅於(yu) 思考,積極行動的側(ce) 麵。同時不會(hui) 讓招生官覺得她在喋喋不休地講關(guan) 於(yu) 亞(ya) 裔美國人身份的老生常談。
04、卡耐基梅隆大學—W同學
第四個(ge) 例子我想講講錄取了卡耐基梅隆的W同學的主文書(shu) 。W同學非常喜歡戲劇,所以他一開始交來的素材集中在怎麽(me) 揣摩角色,主角配角分配,這樣一些比較司空見慣的事情,沒有太多新意。
為(wei) 了打破這個(ge) 僵局我啟發他圍繞戲劇這個(ge) 主題先列出20個(ge) 浮現在他腦海中的詞,然後我們(men) 逐一去拓展從(cong) 這個(ge) 詞能關(guan) 聯到的事情。
我記得很清楚他最後一個(ge) 詞寫(xie) 了真實。跟他其餘(yu) 列出的詞都不同,我倆(lia) 幾乎同時都對這個(ge) 突然出現的詞產(chan) 生了極大的興(xing) 趣。
他說是剛好在嚐試寫(xie) 一個(ge) 小劇本。戲劇創作的老師一再強調說創作最重要的是真實,但是他卻覺得舞台上不可能不誇張,而且那麽(me) 多瑣碎的細節怎麽(me) 可能都搬上舞台?到底怎樣才算是遵循了真實的原則呢?
到這裏似乎又有點卡住了,我則想起在之前的素材溝通中,W同學提到過他為(wei) 什麽(me) 雖然特別喜歡戲劇卻很堅定的把物理作為(wei) 第一專(zhuan) 業(ye) 選擇,他說因為(wei) 他覺得物理不會(hui) 騙他。
於(yu) 是我提問他覺得物理的真實和戲劇的所謂真實是同一種嗎?是的話為(wei) 什麽(me) ?不是的話兩(liang) 者有什麽(me) 區別?W同學對這個(ge) 問題很興(xing) 奮,在討論中W同學提到自然界中或者實驗室裏我們(men) 看到很多複雜的物理現象,但最終我們(men) 可以把各種物體(ti) 運動規律抽象成為(wei) 公式。
很難說現象是真實還是公式是真實,兩(liang) 者可能都是真實,但是是不同的表達。與(yu) 此相似,生活的真實與(yu) 劇本藝術所呈現的真實,可以類比物理現象與(yu) 公式。
在這篇文書(shu) 中W同學最重要的兩(liang) 項愛好找到了交匯點,同時他樂(le) 於(yu) 思考和思辨,在藝術和科學的道路上不斷追尋的形象也得到了很完滿的呈現。這篇文書(shu) 更加堅定了我一直都在使用的先素材再思路的文書(shu) 溝通方式,素材有了,思路有時候會(hui) 自然地浮現出來。我記得當時我們(men) 把思路定下來的時候,我和W都異常開心,而且我倆(lia) 也一致認為(wei) ,如果不是先有這兩(liang) 段素材,我和W同學絕對無法想出這個(ge) 巧妙的連接。
05、NYU Stern商學院—K同學
今天的最後一個(ge) 例子我想分享錄取NYU Stern商學院的K同學的common主文書(shu) 思路。在和K同學溝通的過程中我采用了讓她羅列生活中重要的turning points的方式,很快K同學就找到了她曾在北卡州一所中學交換學習(xi) 時打手球的經曆。
這段經曆之所以讓K同學印象深刻是因為(wei) 一向自詡開朗自信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挫敗。手球這項運動是她去美國前完全沒有任何了解的,她清楚地記得當她詢問美國同學要怎樣打手球時別人像看著外星人一樣看著她的表情。
在文書(shu) 的開頭我們(men) 就寫(xie) 了美國同學越過了在站在最佳位置上的K同學,將球傳(chuan) 給其它美國同伴的場景。在K同學的初稿中,她更多描述了怎樣努力練習(xi) ,最終收獲了一些認可。
修改時我建議她將重心放在剖析上麵,寫(xie) 她如何理解美國同學的做法,換位思考,她將如何做。於(yu) 是我們(men) 有了文書(shu) 中比較深刻的一段,站在美國同學的立場上,他們(men) 也隻是想贏得比賽,對於(yu) 身材比美國同學嬌小、技巧比美國同學差很多的K同學來說,她既然沒有把握得分,那麽(me) 自然沒有很多人願意把球傳(chuan) 給她。
從(cong) 小在中國社會(hui) 中成長,並且一直順風順水的K開始能理解作為(wei) 某種意義(yi) 上的minority是何種處境和感受。這次經曆也讓她反思,是否叢(cong) 林法則就是這麽(me) 絕對,沒有任何辦法能兼顧既贏得比賽又幫助到弱勢的人群嗎?這也是後來她在很多社團中成為(wei) 領導者後致力於(yu) 做的事情。
文書(shu) 後半段著重寫(xie) 了她在學校的商科社團中開創了一項young leader孵化計劃,麵對一些沒有任何商科活動經驗,但是展現出強烈興(xing) 趣的申請者,K同學允許她們(men) 進入孵化計劃,也就是跟隨當選的leader見習(xi) 所有的決(jue) 策和工作過程。
文書(shu) 的結尾K寫(xie) 道,任何人的都存在弱點,並且可能無可避免地在某個(ge) 時刻被置於(yu) 不利的位置。當我們(men) 希望別人能夠在我們(men) 自身處於(yu) 弱勢地位的時候包容我們(men) 和給予我們(men) 機會(hui) ,那麽(me)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men) 處於(yu) 決(jue) 策位置和有利位置的時候能夠擔負起行動的責任,先給予他人成長和扭轉不利位置的機會(hui) 。
在這篇文書(shu) 中K開頭引入的小故事可以讓招生官了解到她有在美國生活學習(xi) 融入當地文化的經曆,同時也將她的同理心、領導力、思辨能力進行了非常好的展現。
通過這篇文書(shu) ,我們(men) 能直接看到K同學的成長,不僅(jin) 僅(jin) 是作為(wei) 一個(ge) 人,更重要的是作為(wei) 一個(ge) 成熟的leader,全麵地思考集體(ti) 和社會(hui) 發展的規則,能夠推己及人,平衡贏得競爭(zheng) 和給更多人機會(hui) 兩(liang) 件事。 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聆聽,也希望這些案例能給大家的文書(shu) 創作帶來一些靈感或啟發。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