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學的浪潮一波又一波,越來越多家庭加入到海外名校的申請大軍(jun) 中。
然而留學並不是簡單地“挪個(ge) 地方”上學,更多是中美價(jia) 值觀、教育模式的碰撞。我們(men) 從(cong) 中會(hui) 發現有很多有意思,或者說是刷新各位家長認知的現象。
其中討論熱度最高的是:
發現自家孩子到美國學習(xi) 之後,在思維、性格、處事方式上都仿佛換了一個(ge) 人。
很多家長對此是既驚喜意外,又有點想不明白。
明明孩子還是那個(ge) 孩子,學習(xi) 在國內(nei) 國外都是一樣在好好努力。 但是為(wei) 什麽(me) 留學後,卻感覺整個(ge) 人的精神內(nei) 核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這究竟是為(wei) 什麽(me) 呢?今天,完美直達就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ge) 有意思的現象。
孩子赴美學習(xi) 後 明顯的四大變化
變得“不太聽父母話” 不少美國留學生的父母都會(hui) 感受到,自家孩子在留學之後,變得不太那麽(me) “聽父母話”。 當然這裏“聽父母話”並不是一個(ge) 貶義(yi) 詞。
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體(ti) 現出國內(nei) 孩子的一個(ge) 狀態。
國內(nei) 很多孩子對於(yu) 自己想做什麽(me) 、怎麽(me) 做,很大程度都是按照父母規劃的路線走。
當問孩子們(men) “你們(men) 的想法呢?”“你們(men) 覺得怎麽(me) 樣?"“你喜歡哪個(ge) ”的時候,很多孩子其實會(hui) 覺得很茫然的。
但自從(cong) 孩子去美國留學之後,很多家長會(hui) 發現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了。
這很大原因在於(yu) 美國的教育模式是非常注重培養(yang) 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光明日報》評論部副主任董鬱夫,曾為(wei) 紐約時報中文網撰寫(xie) 了一篇《我要送兒(er) 子去美國讀學的文章》。
其畢於(yu) 耶魯大學的兒(er) 子董一夫,隨後寫(xie) 了一篇文章回應了自己的老爸。
其中董一夫在談到他在美國學習(xi) 的時候(小學),提到有個(ge) 細節。
當時美國的學校老師要求每周提交讀書(shu) 筆記,當時董一夫以為(wei) 就是像國內(nei) 那樣寫(xie) 個(ge) “讀後感”,用個(ge) 模板交作業(ye) 就可以了。
在頭幾十篇讀書(shu) 筆記中,老師幾乎在每一篇批語中,都寫(xie) 著:
“我需要你的reaction”“你的thought呢”“你的idea是什麽(me) ”“給我你的viewpoint”……
董一夫當時才意識到,原來看別人的書(shu) 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產(chan) 生自己的想法。
每天完成的作業(ye) 不是為(wei) 了應付老師、應付成績,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學會(hui) 思考。
因為(wei) 在後來為(wei) 了完成這種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業(ye) ,他不得不看更多的書(shu) ,上網找更多的資料。
但這種每天要自己主動產(chan) 生創意想法的作業(ye) ,在回國之後就中斷了。
董一夫當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與(yu) 其說是讓你從(cong) 閱讀中發現什麽(me) ,創造什麽(me) ,還不如說是為(wei) 了讓你記住某些“別人”希望“教化”你的幾點結論性教條。
大家可以從(cong) 這個(ge) 做作業(ye) 的小細節可以發現,在美國教育模式中,他們(men) 並不是簡單地把觀念、總結直接塞給學生,讓學生背誦。 而是去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答案。
這種能力恰恰就是孩子在日後的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變得更善於(yu) 表達自己中國人的感情內(nei) 斂含蓄,很多學生對於(yu) 表達自己這件事會(hui) 感到很困擾。
但我們(men) 會(hui) 發現當孩子去美國學習(xi) 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men) 會(hui) 變得更善於(yu) 溝通,善於(yu) 去表達自己想法。
老師們(men) 都會(hui) 非常鼓勵學生們(men) 去表達自己,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所以我們(men) 看到很多美國學生,他們(men) 不畏懼和別人溝通交流,也不畏畏縮縮地去表達自己想法,而是有一說一,不藏著掖著。
另外學校也會(hui) 組織很多的聚會(hui) 、活動,提供足夠機會(hui) 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社交關(guan) 係。
變得更不懼怕犯錯在美國教育中,犯錯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相反他們(men) 會(hui) 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很好的學習(xi) 機會(hui) 。
雖然在國內(nei) 人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在中國教育中很難做到。
大家更多倡導是“一步錯、步步錯”。 因此從(cong) 一開始就要贏在起跑線上,小學成績不好,那就初中危險,初中危險,高中就追不上了。
所以從(cong) 小品學兼優(you) 是中國體(ti) 製內(nei) 孩子的目標,聽著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去完成任務。
但在美國文化中,他們(men) 更看重犯錯之外,學生是不是能夠勇敢地承擔錯誤,承擔責任,如何去改進。
這樣培養(yang) 的孩子會(hui) 更有責任心,也有更有勇氣。
變得更有自信此外我們(men) 還會(hui) 發現在美國學習(xi) 的孩子,他們(men) 會(hui) 變得更有自信。
這是因為(wei) 美國教育是注重去發現每個(ge) 學生的特性和優(you) 勢,然後因材施教,不斷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這類孩子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他們(men) 對自己自身的基礎上,而不是單純“成績好”的自信。
因此雖然有的孩子可能在美國學習(xi) 成績一般,但是我們(men) 可以發現這個(ge) 孩子並不自卑。
會(hui) 積極地努力提高自己學習(xi) ,同時對自己非常有自信。
這是因為(wei) 孩子知道自己雖然成績不好,但並非一無是處,也有屬於(yu) 自己的亮點。
為(wei) 什麽(me) 孩子會(hui) 發生 這麽(me) 大的變化?
中美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孩子之所以會(hui) 有這麽(me) 大的變化,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中美兩(liang) 國的教育目的不一樣。
在了解美國院校過程中,應該家長們(men) 看到不少學校的信息都會(hui) 有著“培養(yang) 未來領袖”諸如此類的話語。
這在中國教育體(ti) 係裏是很陌生的一個(ge) 詞匯。
因為(wei) 美國教育目的是把學生培養(yang) 成為(wei) 一個(ge) 合格的公民,至少是達到減少學生反社會(hui) 行為(wei) 的目的。
在這個(ge) 基礎上,越是優(you) 秀美國學校,他們(men) 的價(jia) 值和目標就放在培養(yang) 未來社會(hui) 的領袖上。
既然是要培養(yang) 領袖,美國教育就不僅(jin) 僅(jin) 把教育重心放在學習(xi) 上,而是關(guan) 注學生的全麵發展。
從(cong) 溝通社交、自信心、個(ge) 人特性各個(ge) 方麵都有涉及。
所以我們(men) 看到美國的教育中不僅(jin) 僅(jin) 隻是隻有學業(ye) ,更多是關(guan) 注孩子的成長,這一點是從(cong) 幼兒(er) 貫穿到大學,甚至是更高的學位
而在中國教育體(ti) 製中,目的也是要培養(yang) 人才,但是我們(men) 更多是需要培養(yang) “實幹”類的人才。
因此我們(men) 會(hui) 注重九年義(yi) 務教育,實現教育的普遍性,關(guan) 注基礎性教育,到了大學更注重技能的訓練。 但往往容易忽視孩子個(ge) 人特性的培養(yang) ,注重“人”的教育。
其實近些年來,許多教育專(zhuan) 家也意識到中國教育在成績上太卷,容易忽視素質教育的情況,所以也在逐漸做轉變。
但無疑,這種轉變是需要時間的。
中美受教育目的有很大區別
在中國接受教育是一條階層跨越的路徑,甚至對不少人來說就是改變人生的唯一路徑。
從(cong) 古至今,大家更崇尚的是“萬(wan) 般皆下品,惟有讀書(shu) 高”。
不僅(jin) 家長會(hui) 對孩子有這樣的期望,就連學生對自己的要求、認知也是如此。
因此在受教育過程中,很多中國學生和家長就是盯著“分數高”這一點在一路狂奔,很少去真正停下來問問自己想要什麽(me) 。
但在美國我們(men) 會(hui) 發現,他們(men) 對學習(xi) 的理解並不是僅(jin) 僅(jin) 隻有升學這個(ge) 路徑。 相反“學習(xi) ”在他們(men) 的概念是非常廣闊,是終身都在學習(xi) 的。
無論是輟學去某個(ge) 公司入職、還是說Gap year等等,在美國都很普遍。
因為(wei) 很多美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當他們(men) 找到了自己的路,就會(hui) 為(wei) 之奮鬥,為(wei) 之學習(xi) 。
沒有對錯之分 隻有合不合適之說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men) 能發現中美教育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多的不同。
但我們(men) 無意去抨擊誰對誰錯,誰優(you) 誰劣,這個(ge) 我們(men) 不作評論
在不同的環境、體(ti) 製下,教育情況有不同是必然的。作為(wei) 家長和孩子,我們(men) 最重要的是把不同的教育情況取長補短。
畢竟對於(yu) 個(ge) 體(ti) 來說,我們(men) 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成長得更優(you) 秀,並且成為(wei) 一個(ge) 對社會(hui) 、對國家的人才。
因為(wei) 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想要獲得好的資源必然是需要去競爭(zheng) ,無論是美國的教育資源,還是中國的教育資源都是一樣。
在教育這條路上,永遠都沒有什麽(me) 是正確什麽(me) 是錯誤這一說,我們(men) 要根據大環境的變化,不斷去調整,不斷去適應。
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滿足自己的需求,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的最大化。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