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至關重要!卻沒有大學開設相關課程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20年,中國留學生總數達到466.1萬(wan) 人。我國已經多年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之一。 對於(yu) 中國留學生來說,怎麽(me) 才能夠在不同文化環境下更好地學習(xi) 和工作?

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林曉東(dong) 女士,跟大家分享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徑,幫助留學生成長為(wei) 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國公民。 其實,不管是國際交流,還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現象都無所不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與(yu) 我們(men) 每個(ge) 人有關(guan) 。

常常有人問我,像你這樣一個(ge) 從(cong) 未在一流學府(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怎麽(me) 在美國頂尖大學做終身教授的? 甚至有人猜測我一定是認識某位國會(hui) 議員或者與(yu) 教育部部長有私交,所以才得到提攜。

可是,我真不曾遇到過這樣的貴人。 其實,在美國就算認識總統也不能確保職業(ye) 生涯一帆風順,因為(wei) 連他自己也得麵對4年或8年後“下崗”的局麵。 在這個(ge) 崇尚世界名校的時代,中國的家長使出渾身解數讓自己的孩子考高分、上名校。

事實上,很多父母忽略了一點—— 對孩子而言,考高分充其量隻能反映學生在某個(ge) 方麵的能力,還有許許多多的能力,其重要性遠遠超過考試能力

每人都要有一個(ge) “交際文化圈”

我今天的一點點成績完全得益於(yu) 以下5點技能和能力:

1.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我目前專(zhuan) 注於(yu) 認知、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技術的研究,這些是我的興(xing) 趣所在。

2.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

每天我都要和同事、學生就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行溝通,如何準確清楚地、有條有理地將自己的觀點傳(chuan) 達給對方,是非常關(guan) 鍵的。

3.打造健康穩固的社交網絡的能力

我要與(yu) 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同行一起探討並撰寫(xie) 學術文章,要和國際型出版社商談出版事宜,要申請不同性質的基金項目,要和商界人士交流尋找合作的機會(hui) 。

以上種種,都要求我必須建立一個(ge) 良好穩固的社交網絡,從(cong) 而支持已有的工作。而這一點,又是以跨文化溝通交際能力為(wei) 基礎的。

4.在多重壓力下自我調節的能力

對於(yu) 在異國文化中生活工作的人來說,難免會(hui) 遇到很多不習(xi) 慣和挫折,這些也確實會(hui) 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很多人會(hui) 選擇減少甚至逃避與(yu) 異國文化的接觸,我卻認為(wei) ,與(yu) 其逃避它,不如直麵它。

為(wei) 此,我到美國之初,強迫自己參加各種當地人的活動,這讓我迅速熟悉並理解了美國文化和美國人做事的方式。在與(yu) 異國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原有的壓力不但得到了緩解,而且讓我有機會(hui) 重新認識自我,重新給自己定位。

5.在多文化背景下協調關(guan) 係、化解分歧的能力

當我們(men) 與(yu) 來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夥(huo) 伴合作時,出現誤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化解矛盾,並增進彼此的關(guan) 係,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一所美國大學開設這門課程

仔細分析上麵提到的5點,可以看出,其中有4個(ge) 方麵都跟在多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溝通協調能力密切相關(guan) 。 這些能力為(wei) 我個(ge) 人在學術上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並幫助我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和承認。

每當我獲得學術界的認可,比如獲得卡耐基學者稱號、美國教育研究協會(hui) 傑出研究獎的時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我的這些朋友打電話,分享我的喜悅並感謝他們(men) 的支持。

沒有他們(men) ,我無法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沒有他們(men) ,我無法認識到自己潛在的弱點和不足。更重要的是,他們(men) 讓我有了勇氣和自信,讓我了解並有效地化解跨文化之旅中遇到的每一個(ge) 困難和障礙。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我非常樂(le) 意,談一談如何培養(yang) 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公民”這一話題的原因。

很遺憾的是,沒有一所美國大學開設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課程。

培養(yang) 這種能力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需要係統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培訓。 中國的教育體(ti) 係中特別缺乏類似這種社會(hui) 技能的培養(yang) ,知識可能會(hui) 隨著時間逐漸忘記,而這些社會(hui) 技能可以讓一個(ge) 人受益終身。

中國留學生的“跨文化尷尬”

在美執教的18年時間裏,我教過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他們(men) 有的出生於(yu) 上世紀50年代,最年輕的出生於(yu) 上世紀90年代。 從(cong) 他們(men) 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由於(yu) 生活經曆、家庭背景等諸多因素帶來的巨大差異。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他們(men) 雖然來自同一個(ge) 國家或地區,甚至來自同一所大學、同一個(ge) 係,受教於(yu) 同一位導師拿著相差無幾的學習(xi) 成績...

來美以後的經曆可能存在天壤之別—— 有的能夠很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結交很多新朋友,有的卻遲遲找不到接觸新環境的切入點,終日孤獨,隻能埋頭於(yu) 書(shu) 本; 有的能夠在競爭(zheng) 激烈的就業(ye) 市場上脫穎而出,開拓一番新的天地,有的卻總感覺格格不入,隻能打好包袱無奈地離開。

為(wei) 什麽(me) 身處相似的異國環境,卻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顯然,跨文化交際能力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讓我從(cong) 一件真實的事情說起。

有一天,從(cong) 我的博士生畢業(ye) 慶祝晚宴回來之後,我和我的丈夫饒有興(xing) 趣地討論著晚上的聚會(hui) 。

我丈夫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發展心理學係的資深教授,他說:“今天一共18個(ge) 人,怎麽(me) 隻有我一個(ge) 美國人呢?

而且,我是以你丈夫的身份被邀請的,而不是作為(wei) 親(qin) 密朋友被邀請的。

他緊接著又問我,是不是他會(hui) 把中國朋友和美國朋友們(men) 分開舉(ju) 行兩(liang) 次聚會(hui) 呢。

但據我所知,今晚出席晚宴的人幾乎就是我的學生在美國的朋友圈子了。

我先生的問題使我回憶起今天宴會(hui) 的另一些細節,在這些參加晚宴的人當中,隻有極少數人主動過來和我的丈夫打招呼。

大部分人一直跟中國朋友們(men) 聊天。

唉,這個(ge) 畫麵多麽(me) 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社交現狀啊。

我也曾經跟我的這位博士生討論過跨文化交流問題。

我問他:“你看,你在美國生活5年多了,你有多少個(ge) 能夠交心的美國朋友?”

他說:“幾乎沒有。”

我又問:“那麽(me) ,你邀請過多少美國朋友到家裏吃飯或者喝茶?”

他還是回答幾乎沒有。

雖然我還沒有科研數據來證明近年來中國留學生更傾(qing) 向於(yu) 跟“自己人”來往,但是我個(ge) 人的觀察幾乎印證了這種傾(qing) 向性。

試想,作為(wei) 留學生,你能通過這種圈內(nei) 往來,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嗎?怎麽(me) 能具有國際視野呢?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魅力

有人不禁要問,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到底是指什麽(me) ? 具有這種能力的人,能夠無障礙地理解另一種文化,進而恰當而高效地與(yu) 人進行溝通,並靈活地運用該文化的內(nei) 涵和外延,在合作中作出貢獻

對於(yu) 留學生來說,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主要表現在與(yu) 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和老師的相處中。 它並不是表現得彬彬有禮就足夠了,而是要在深知該文化內(nei) 涵的前提下,靈活地運用一係列技巧激勵身邊的人與(yu) 你進行積極配合。

這種激勵別人的方式並不是要利用別人,而是努力創造一種氛圍,使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求同存異,雙贏共贏。 在美國大學執教的18年裏,我見過很多具有這種跨文化能力的中國留學生,也見過很多沒有這種能力的中國留學生。 他們(men) 在美國成功與(yu) 否涇渭分明。

我舉(ju) 一個(ge) 成功的例子——

我曾經有一個(ge) 中國學生小趙,凡與(yu) 他共事過的美國教授和同學,無一例外地對他讚賞有加。

與(yu) 其他留學生相比,他在知識技能方麵並無過人之處,他的獨到之處在於(yu) 對美國文化有強烈的好奇心。

從(cong) 他入學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努力讓教授和同學們(men) 知道,除了知識,他更想深刻地了解身邊的每個(ge) 人,了解他們(men) 的行為(wei) 和思考方式。

他的執著當然引起了美國朋友的注意,他被邀請參加了很多文化活動,比如導師的家庭聚會(hui) 、同學的婚禮、讀書(shu) 俱樂(le) 部、周五下午茶或者品酒會(hui) 等。

他後來告訴我,通過這些活動,他真正了解了美國人的行為(wei) 和思維方式,這使他能夠在日後與(yu) 美國人愉快並高效的合作。

今天,他已經成為(wei) 一所知名大學的終身教授。

我在美國生活將近25年了,我感覺美國總體(ti) 上是一個(ge) 包容和友好的國家,但有的時候並不像表麵上那麽(me) 友好。具體(ti) 來說,美國對那些肯吃苦、有貢獻的移民很友好,但也友好不到讓人感覺賓至如歸的程度。

你要想成功,就不能把自己當客人,而是要反客為(wei) 主,積極地為(wei) 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奮鬥。 這種跨文化的開拓進取,正是中國學生所欠缺的。 要想在全球化的職場上謀求一席之地,我們(men) 的學生就必須好好補補課了。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TOP50美國大學2023-2024申請季標化成績要求有哪些?

下一篇

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新開管理學碩士項目 非商科應屆生可衝!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