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men) 都認為(wei) ,能夠送孩子出國留學,尤其是美本留學的家庭一定非富則貴。
但是前段時間公布的一份報告可能會(hui) 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原來最願意投資教育,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竟然是...
01、中產(chan) 家庭、高知家庭成為(wei) 留學主力軍(jun)
根據有關(guan) 調查顯示,2018年以前,留學的主要群體(ti) 是高產(chan) 家庭或者家長擁有高職務的家庭,但是今天越來越多普通中產(chan) 家庭,也願意支持孩子留學。
根據《中國學生留學意向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
-
年收入為(wei) 80萬(wan) -100萬(wan) 及100萬(wan) 以上的留學家庭,占比僅(jin) 為(wei) 4.03%;
-
年收入為(wei) 30-50萬(wan) 的家庭,占比為(wei) 15.7%;
-
年收入為(wei) 21-30萬(wan) 的家庭,占比為(wei) 16.43%;
-
年收入為(wei) 11-20萬(wan) 的家庭最多,占比為(wei) 23.45%。
後三者加起來,即年收入為(wei) 11-30萬(wan) 的家庭,也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中產(chan) 家庭,占比高達近40%。
如果還要繼續細分,那麽(me) 11-20萬(wan) 的留學家庭占比遠遠超過於(yu) 其他年收入的家庭。
可見,留學已經不再成為(wei) 高產(chan) 家庭的權利,普通中產(chan) 家庭更願意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大量資金,並且進入了留學的賽道的比例不斷增大。
《2022中國留學生白皮書(shu) 》也分析了2015-2022年間有留學意向的家庭,最終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家長是中層領導的家庭一直是對留學意願最高的家庭,2015年最高峰的時候甚至將近過半。
而2022年中層領導的家庭的占比從(cong) 48%下降至34%。
反觀一般員工家庭的留學意願卻在持續上漲,從(cong) 29%上升至45%,已經成為(wei) 新時代留學的主力軍(jun) 。
除此之外,這份報告也對家長的學曆進行了調查。
從(cong) 2015-2022年,本科學曆的家長一直占據較高的比例,最高達到42%。
這一代留學生的父母很多是家裏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們(men) 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以及讀書(shu) 的好處,所以他們(men) 也願意讓孩子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有更好的發展。
除此之外,高中/職高學曆的家長的比例僅(jin) 次於(yu) 本科學曆的家長。
高中/職高學曆的家長自己沒有上過大學,所以他們(men) 就更想讓孩子去接受優(you) 質的高等教育。
而近兩(liang) 年碩士學曆的家長迎來了史上新高,這一趨勢很有可能是因為(wei) 內(nei) 卷嚴(yan) 重導致更多家長願意讓孩子進入留學賽道。
而高學曆的家長中,擁有海歸背景的家長占比也在持續提高,從(cong) 2015年的5.3%到2022年的13.4%,7年間翻了一倍多。
這些高學曆家長很多人是體(ti) 會(hui) 到了“讀書(shu) 改變命運”,所以他們(men) 願意傾(qing) 力為(wei) 孩子托舉(ju) 。
而有留學經曆的父母作為(wei) 過來人,他們(men) 深知留學帶給了他們(men) 正向反饋,所以他們(men) 也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同樣的經曆和感悟。
02、精英們(men) “躺贏”的時候,中產(chan) 們(men) 在拚命雞娃
如果要問這個(ge) 社會(hui) 哪個(ge) 群體(ti) 最焦慮,那一定是中產(chan) 。如果要問中產(chan) 的焦慮表現在哪裏,那一定是雞娃。
雞娃,甚至可以說是由中產(chan) 家庭創造並帶火的一個(ge) 詞。
中產(chan) 家庭不惜一切代價(jia) 調動各種資源,給孩子打雞血,給自己打雞血。
理想的情況下希望孩子能夠實現階層跨越,退一步至少也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
那麽(me) 中產(chan) 的雞娃到底有多誇張呢?
把小學生卷成六邊形戰士
前段時間,網絡上穿得很火的一份小學生簡曆,讓不少網友感歎:這份簡曆兼職吊打不少國內(nei) 名校學子。
簡曆中的這位小學生除了學習(xi) 成績非常突出之外,還在藝術領域展現出了傑出的才華。
六年級就參加過國內(nei) 頂級童聲合唱團“楊團”,還是預備一隊領唱,鋼琴、大提琴等就不用多說了。
一張張A4紙上寫(xie) 了足足26行獲獎記錄,四五六年級平均每年拿6、7個(ge) 獎項,含金量最高的西城區紅領巾獎章獲獎率大概隻有1.8%。
語文多次獲得校級市級大獎,數學也贏得了美國數學大聯盟一等獎。
外語通過PET,小托福865,藍思值1050L,而且英語在讀CAE課程接近C1水平。英語隻是標配,法語水平也達到了A1水平。
誰都知道在這份完美簡曆的背後,是將十年如一日的埋頭苦學。
在互聯網上,小學生的日程隨處可見,旁人看著都覺得累,而對此樂(le) 此不疲的可能就隻有他們(men) 的家長了。
但是我們(men) 也知道,大多數中產(chan) 家庭的都是雙職工家庭,在忙碌的本職工作之餘(yu) 還要接送孩子到各個(ge) 地方上興(xing) 趣班、補習(xi) 班。
就連雙休日都不敢休息,宛如一個(ge) 上了發條的陀螺,從(cong) 早到晚,從(cong) 周一到周末,沒完沒了的奔走在上下班和接送孩子的路上。
讓孩子從(cong) 童年開始賽跑和競爭(zheng)
雞娃現象在國外也是如此,而且雞的遠遠不止成績。
畢業(ye) 於(yu) 哈佛、劍橋、普林斯頓大學的美國社會(hui) 學家希拉裏·弗裏德曼,其著作《一激到底》中記錄了他在訪談美國95個(ge) 中產(chan) 家庭。
他發現,大多數中產(chan) 家庭的孩子都參與(yu) 了國際象棋、舞蹈、足球、籃球、高爾夫、滑雪等競爭(zheng) 性活動。
這些活動排滿了孩子們(men) 的生活,卷更高的名次,刷更多獎項成為(wei) 他們(men) 童年的主旋律。
通過行為(wei) 背後的分析,希拉裏進一步發現中產(chan) 家庭讓孩子參加這些競爭(zheng) 性活動,目的就在於(yu) 幫助孩子獲得“童年競爭(zheng) 資本”。
這些被稱作“童年競爭(zheng) 資本”的能力主要包括:內(nei) 化獲勝的必要、學會(hui) 走出失敗、在有限時間內(nei) 完成任務、在高壓下獲得成功、能夠在公眾(zhong) 場合坦然接受評判。
美國中產(chan) 父母們(men) ,一邊探索藤校招生官看中的品質,一邊從(cong) 童年開始為(wei) 孩子規劃,最終是為(wei) 了將來大學申請。
簡單來說,很多精英孩子“躺贏”的時候,中產(chan) 家庭的家長隻能絞盡腦汁從(cong) 童年開始為(wei) 孩子鋪好通往名校的道路。
“童年就要贏”成為(wei) 了很多中產(chan) 家庭父母和孩子生活的底色,他們(men) 不敢放鬆、不能放棄,用我們(men) 的話來說就是,想贏,就隻能從(cong) 娃娃抓起。
一邊緊衣縮食一邊砸錢雞娃
雙減之後,作為(wei) 中產(chan) 家長能量補給的K12補習(xi) 被叫停,但是雞娃不僅(jin) 不能停,還要彎道超車。
在國內(nei) ,燒錢雞娃還分不同的檔次。高端檔有馬術、劍擊、滑雪、冰球;中端檔有鋼琴、芭蕾、網球、編程;低端檔就隻能圍繞了應試教育,補習(xi) 英語、奧數。
總之,不論貧富貴賤,總有一條適合你的雞娃途徑。
體(ti) 育一直被認為(wei) 是雞娃成本的大頭,尤其在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體(ti) 育對申請美本有一定作用的情況下,很多家長不惜砸重本讓孩子學習(xi) 小眾(zhong) 體(ti) 育。
根據“體(ti) 育雞娃讀者調研”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家長,63%的家長每年在體(ti) 育上花費1-5萬(wan) 元,其他家長少則幾千元,多則幾年花了100萬(wan) 元。
這些還沒有算上孩子在校讀書(shu) 及補習(xi) 的費用。幾年前一位北實驗學生的媽媽公布了孩子讀完三年高中的費用,保守估計100萬(wan) 。
而這個(ge) 數字已經是幾年前水平,在物價(jia) 高漲,就連學費都猛漲的情況下,這個(ge) 數字隻會(hui) 越來越大。
據國社會(hui) 科學院發布的2015年數據表明,80%的中產(chan) 階級子女教育支出占總收入的比例約為(wei) 20%,如今這個(ge) 比例可能已經接近30%-40%。
前段時間,一篇《月薪三萬(wan) ,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ge) 暑假》的文章在家長的朋友圈裏熱傳(chuan) 。
在雞娃這條路上,富人階層和精英家庭可以躺在終點線,而中產(chan) 家庭隻能一邊緊衣縮食,一邊拚命砸錢雞娃。
03、為(wei) 什麽(me) 中產(chan) 家庭總是對教育如此焦慮
據不完全統計,70%的中產(chan) 家庭都陷入過家偶焦慮的漩渦。麵對教育,為(wei) 什麽(me) 中產(chan) 家長總是那麽(me) 焦慮?
優(you) 質教育資源匱乏
無論是國內(nei) 還是國外,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從(cong) 來都是稀缺的。而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人口大國,中考毛錄取率為(wei) 56.8%,接近一半的學生將被分流至中專(zhuan) 、技校。
高考僅(jin) 有29.5%的學生能夠進入本科,如果想要進入985,根據不同省份的情況最多也就在1%-6%的區間。
如果想要進入中國Top2,全國平均錄取率僅(jin) 有0.06%,而錄取率最高的北京也不過1.02%。遠比2023fall哈佛錄取率3.4%,耶魯4.4%,布朗5%要低得多。
在稀缺資源麵前,中產(chan) 家庭隻有不停去競爭(zheng) ,才能夠在一道道獨木橋中勝出,於(yu) 是很多父母轉換出國賽道,走向另一種競爭(zheng) 。
中產(chan) 其實更缺乏“安全感”
中產(chan) 是極其沒有安全感的階層,在很多人看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yu) 。
很多父母在最初都希望孩子快樂(le) 成長,但是當周邊的朋友、鄰居為(wei) 孩子報了各科的補習(xi) 班、原版閱讀、PET/KET、小托福,還有跳舞、遊泳、琴棋書(shu) 畫的時候。
相信很多家長很難再淡定地佛係教育,因為(wei) 麵對快速發展的社會(hui) 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原地踏步的後果可能會(hui) 錯失孩子將來的發展機會(hui) 。
尤其是在麵對如此嚴(yan) 峻的就業(ye) 形勢,中產(chan) 在卷,人人都在卷。
從(cong) 應試雞娃到素質雞娃,別人報的班我們(men) 也要報,還要比他們(men) 報得多,生怕落後於(yu) 同齡人半步,生怕會(hui) 被時代洪流所拋棄。
高等教育始終是實現階層流動最好的辦法
任何一對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而且這些父母通常自身就是高學曆人群,甚至有海外留學經曆,對待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中產(chan) 一直都以精英教育作為(wei) 孩子的教育模版設置目標,在真正的精英可以“躺贏”的時候,中產(chan) 家庭隻能拚命雞娃,為(wei) 下一代搭建能夠穿過窄門進入精英階層的橋梁。
期望越大,壓力也越大,雞娃就成為(wei) 了中產(chan) 家庭的救命稻草。
教育投資是一筆巨款,最終可能隻是孤注一擲,但是為(wei) 了孩子能夠往上攀登,中產(chan) 家庭的父母依然義(yi) 無反顧。
正是由於(yu)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中產(chan) 家庭成為(wei) 對教育最焦慮的一群人。
這些父母自身通過高學曆、高技能實現了階層躍升,因此他們(men) 希望可以在孩子身上複製自己的經曆。
他們(men) 對於(yu) 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並且想要為(wei) 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那麽(me) 留學這條路無疑是最佳答案之一。
正如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在采訪中曾提到的那句:高等教育始終是實現階層流動最好的辦法。不難想象,這句話被很多中產(chan) 家庭奉為(wei) 圭臬,因此留學教育也就成為(wei) 了中產(chan) 家庭對抗焦慮最大的法寶。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