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men) 大多數人在麵臨(lin) 專(zhuan) 業(ye) 選擇的時候,會(hui) 涉及兩(liang) 大階段:本科和碩士。本科4年,碩士1-2年,怎麽(me) 選擇,會(hui) 更合理?
一、本科的定位
其實,在香港或是其他發達地區,本科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通識教育。
以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這類世界名校為(wei) 例,通常在本科第1-2年間是不分具體(ti) 專(zhuan) 業(ye) 的,按照大體(ti) 類別進行各類課程的通盤學習(xi) ,有些共通課程,有些是按文科、理科、工科進行分類學習(xi) 。
然後到了第2-3年,學生才會(hui) 被要求基於(yu) 此前的學習(xi) 做出細分專(zhuan) 業(ye) 的選擇,此後專(zhuan) 注於(yu) 此進行更進一步的修習(xi) 。
而整體(ti) 4年,學生並不被期待成為(wei) 某一領域的專(zhuan) 業(ye) 精英,而是掌握思辨能力、全球視野、學術英文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學術研究方法、匯報演講和小組協作能力這些相對軟性的技能,亦即本科教育的重點。
二、碩士的本質
那麽(me) 碩士的本質又是什麽(me) ?籠統來講,可被分成兩(liang) 類----就業(ye) 導向,學術導向。
無論你的碩士學位是專(zhuan) 碩、學碩、master還是mphil,最終畢業(ye) 都會(hui) 麵臨(lin) 兩(liang) 大選擇----直接就業(ye) ,抑或繼續讀博。
如果是計劃碩士畢業(ye) 即就業(ye) ,那麽(me) 選擇的專(zhuan) 業(ye) 越和市場聯係緊密越好,要接地氣,要有崗位,要有人氣,要有前景;
如果確定自己是塊讀博、持續去做學術研究的料子,那就在讀碩的初期海量閱讀相關(guan) 核心paper、開始打磨自己的研究計劃,尋摸兩(liang) 情相悅的博士導師,保持學習(xi) 成績、科研產(chan) 出的同時,不斷和這些潛在導師套磁、溝通。
然後根據反饋繼續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打磨自己的研究計劃,並在得到初步內(nei) 諾之後,及時遞交整套申請材料,如願錄取之後,就做好投身學海、投身無盡paper海洋的準備。
就業(ye) ,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碩士畢業(ye) 以後的選擇。那麽(me) 在最初申請碩士的時候,我們(men) 要對市場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現在的時代是數據的時代、資本的時代,各行各業(ye) 如此。如果說我們(men) 本科專(zhuan) 業(ye) 的選擇更多是基於(yu) 自身文理特長、興(xing) 趣所在進行選擇,那麽(me) 碩士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一個(ge) 整合和落地。
所謂整合,就是無需完全脫離自己的本科方向,不然考取或是申請肯定不易,在原有方向基礎之上拓展即可;
所謂落地,就是要貼近市場,不是現在什麽(me) 大熱,我就學什麽(me) ,而是未來3-5乃至10-12年什麽(me) 發展有望,我就學什麽(me) 。這裏,市麵上有大量的行業(ye) 研究報告可以自行搜索、研讀。
三、本碩專(zhuan) 業(ye) 的組合搭配
對於(yu) 本碩專(zhuan) 業(ye) 的組合搭配,我有一個(ge) 小小的口訣:文理兼備,軟硬結合。
1.文理兼備
所謂文理兼備,就是本科偏文的同學,完全可以在碩士階段選擇一些課程之中包含具有理工特性課程的專(zhuan) 業(ye) 。
打個(ge) 比方,本科是學語言的,碩士選擇整合營銷、新媒體(ti) ,就不可避免需要學習(xi) 各類技術工具、培養(yang) 數據分析能力,以實現對於(yu) 市場和消費人群更加精準地把握和洞察,繼而實現精準營銷;
抑或碩士階段選擇一些偏商的課程,人力資源也好、商業(ye) 管理也罷,也會(hui) 被迫培養(yang) 出來更多的技術能力和商業(ye) 意識…而這種文理兼備的頭腦,才能在市場上長久立於(yu) 不敗之地。
當然,除非你本人就對某個(ge) 文科專(zhuan) 業(ye) 、某類職業(ye) 有著巨大的熱情,或是就想繼續學術研究,那都另當別論。隻要想在就業(ye) 市場有更多選擇、跟上時代的腳步,組合打法還是有價(jia) 值的。
2.軟硬結合
那麽(me) 軟硬結合又是什麽(me) ?
本科專(zhuan) 業(ye) 比較務虛,像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那麽(me) 碩士階段就要盡可能選擇一些務實的專(zhuan) 業(ye) ,以利於(yu) 求職這件事情落地,比如人力資源、同聲傳(chuan) 譯、傳(chuan) 媒傳(chuan) 播、對外漢語教學。
有的人本科較硬,像是學cs、網絡安全的,那麽(me) 碩士階段完全可以去學一些相對較虛的方向,以實現自身技能的拓展和商業(ye) 意識、商業(ye) 思維的養(yang) 成。
要知道,現在的人才市場碼農(nong) 已經趨近飽和,但是具有數據分析能力、數據變現思維的高階人才是非常非常緊缺的,而這些能力不是在碩士階段繼續攻讀同一專(zhuan) 業(ye) 就可輕易獲得的。
當然,如果你本科畢業(ye) 之後積累了3年以上全職工作經驗,特別是在具有發展前景的行業(ye) 、具有名聲的企業(ye) ,那你完全可以忽略專(zhuan) 業(ye) 的選擇,去讀MBA。
在case study和互動討論中建立更多職場人脈、把握更好的就業(ye) 機會(hui) 、學會(hui) 未來晉升路上必備的一些涉及管理、財務、法律和技術層麵上的知識。
其實和市場結合這件事,不止職場,即使日後堅定投身學術海洋的同學亦不可忽略,那就是學術方向不可太偏。
學術需要資金支持是非常現實的一件事情。
此前幫助學生申博,就遇過一件事情:為(wei) 學生初步套了一個(ge) 導師,導師激昂地寫(xie) 了一封長信回複自己的近況,因為(wei) 自己的學術領域被學校認為(wei) 沒有市場,資金撤回,項目被砍,人到中年突然失業(ye) ,不僅(jin) 沒有權利再招博士,未來的飯碗都不知道還能向哪去討。
這種悲催的事情在學術領域確實時有發生。如果你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半生的課題,突然沒了市場,人也不再年輕,沒有重新就業(ye) 的餘(yu) 地而被迫失業(ye) ,那就一定要找好自己的研究領域,要有市場價(jia) 值,又有被投資價(jia) 值才行。畢竟,產(chan) 學研終究還是一體(ti) 的。
關(guan) 於(yu) 找到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方向,其實還有很多工具可以選擇,比如各類測評,左腦右腦測評、職業(ye) 測評、人格測評、興(xing) 趣特長測評等等。
早早就能找到自己生命目標、職業(ye) 方向,並堅持下去的人是非常非常幸運的。
大多數人還是需要現實摸索、歲月打磨,但在如今這個(ge) 現實、殘酷而又競爭(zheng) 激烈的市場麵前,早有準備、有策略的選擇,是一定能為(wei) 自己帶來更多機會(hui) 的。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