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留學逃避現實還是重新出發?

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選擇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出國留學的人變得越來越多。2023年5月,新東(dong) 方教育發布了《2023中國留學白皮書(shu) 》。數據顯示,近五年來25歲及以上碩博意向人群呈上升趨勢,至2023年占比已達12%,其中不少是職場人士。

三四十歲,就漫漫人生來看,年齡不算大,但在校園中,卻也不算小。社會(hui) 上對於(yu) “大齡”留學人群的評價(jia) 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wei) 他們(men) 辭職留學是為(wei) 了逃避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們(men) 跳出舒適圈、重啟人生的勇氣。在“留學紅利還在嗎”的質疑聲中,放棄職場打拚的黃金期,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去留學,是否值得?“大齡”留學,究竟是為(wei) 了逃避現實壓力,還是整裝之後的重新出發?

1、擺脫“中年職場危機”

職場中存在隱性的“黃金年齡”,指的是大學畢業(ye) 後到35到40歲,一旦過了這個(ge) 年齡周期,就容易遇到“中年職場危機”。國內(nei) 某大型招聘平台曾發起一項關(guan) 於(yu) “你的職場中年危機來了嗎?”的調研,結果顯示,84.06%的職場人陷入“中年職場危機”。加之後疫情時代就業(ye) 競爭(zheng) 難度加大,使得“中年職場危機”更為(wei) 明顯。

43歲這一年,張亮準備出國留學。原本在一家互聯網企業(ye) 擔任市場總監的他,突然被裁員。此後,他在求職平台上投遞了幾十份簡曆,眼看著目標崗位從(cong) 總監、經理一路降到助理,卻依然沒有收到offer。他開始考證,學著做自媒體(ti) ,四處找出路,卻依然看不到曙光。

在經曆半年的徒勞無功後,張亮決(jue) 定出國留學,給自己一個(ge) 二次成長的機會(hui) 。2022年底,張亮開始申請美國的大學。由於(yu) 工作經曆豐(feng) 富,他收到了美國6所名校的offer。最終,他選擇去芝加哥大學讀碩士,專(zhuan) 業(ye) 是一個(ge) 全新的領域——非營利社會(hui) 組織管理。

“過去這些年我主要做的是市場,但在找工作期間,我慢慢發現‘非營利’才是我最熱愛,同時也更適合長久發展的方向。”張亮希望通過出國留學,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以此擺脫“中年危機”。

與(yu) 張亮的目標類似,在互聯網行業(ye) 工作了8年的付曉宇,也決(jue) 定去美國攻讀商科。在程序員圈子裏,一直流傳(chuan) 著一句話:“30歲以後,如果還在寫(xie) 代碼,不做管理工作,那就是失敗的人生。”在互聯網行業(ye) ,純技術崗的職業(ye) 上升空間往往比較有限,到了30多歲,如果沒有升到管理層,很容易被淘汰,那時就會(hui) 麵臨(lin) “35歲職場危機”。

“我現在出國留學,拿到管理學學位,回來後就可以轉型擔任管理崗位了。而且提升學曆後,再升職和跳槽也會(hui) 更有競爭(zheng) 力,我其實就是為(wei) 了提前規避‘35歲職場危機’。”付曉宇坦言。

2、尋求二次擇業(ye) 的機會(hui)

在“大齡”留學人群中,不少申請者會(hui) 出於(yu) 自身的興(xing) 趣愛好或者職業(ye) 規劃而轉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以獲得二次擇業(ye) 的機會(hui) 。

曾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趙伊楠,就是其中的一個(ge) 。她選擇辭掉現有職位出國留學,目標很明確:“我原本的工作薪資、環境都不錯,但我喜歡創意,想轉行去做廣告。出國留學給了我第二次選擇職業(ye) 的機會(hui) 。”

趙伊楠認為(wei) ,出國留學除了能拿到一個(ge) 新學位外,還可以再次享受校園平台提供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在社會(hui) 上很難遇到的。“工作之後,我明白職場不僅(jin) 需要硬實力,還需要軟技能。留學時能認識更多同學和行業(ye) 內(nei) 的前輩,積累人脈。日後,我們(men) 可以互相分享信息、尋求合作,這是人生的一大財富。”

王琛也有著相似的經曆。她在32歲這年,去往英國倫(lun) 敦大學金匠學院讀碩士,方向是傳(chuan) 媒。在此之前,她已經在新加坡從(cong) 事了5年的教育行業(ye) 。從(cong) 教育轉到傳(chuan) 媒,是個(ge) 不小的行業(ye) 跨度。在王琛看來,跨專(zhuan) 業(ye) 留學就是她轉行的“敲門磚”。

雖然能否通過留學順利轉行是個(ge) 未知數,但王琛充滿信心。她認為(wei) ,“大齡”留學生相比應屆生,其實具備一定的優(you) 勢:“許多跨專(zhuan) 業(ye) 的人,因為(wei) 閱曆和過往工作經驗,對交叉課題的理解會(hui) 更深入,對寫(xie) 論文的思路也更容易掌握。同時,‘大齡’留學生大多數都有一定的行業(ye) 和崗位積累,會(hui) 有針對性地積累行業(ye) 經驗,在轉行時能少走很多彎路。”

3、去探索更多的可能

對今年30歲的周允而言,工作後再留學是為(wei) 了實現自己的一個(ge) 心願:“我大學本科的專(zhuan) 業(ye) 是英語,德語是我的第二外語。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到歐洲看看。我總覺得既然學了歐洲的語言,看了那麽(me) 多電影,不去看看那裏的風景,很可惜。”

畢業(ye) 後,周允直接進入職場。隨著年齡的增加,去歐洲留學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但身邊的人都在“勸退”她:“一把年紀了,跟同學年齡差一大截,太尷尬了”“還是找個(ge) 好工作,早點結婚生孩子”……隻是,周允內(nei) 心一直有個(ge) 聲音在說:“我想出國讀書(shu) ,去看看外麵的世界。既然人生是道選擇題,就不應該隻有‘到了年紀就應該結婚生子’這一個(ge) 選項。”

曆史是周允高考時最想讀的專(zhuan) 業(ye) ,但當時陰差陽錯地錯過了,這令她遺憾多年。經曆一段“魔鬼式”的申請經曆後,周允被意大利的一所綜合性大學錄取了,方向正是她心儀(yi) 的曆史專(zhuan) 業(ye) 。

夏麥決(jue) 定出國留學是在34歲那年。她本科、碩士均就讀於(yu) 國內(nei) 頂尖大學,畢業(ye) 後在金融領域已工作了10年。在北京這座城市生活,有熟悉的環境、充滿慣性的生活,一份工作做得不開心,就繼續做下一份,一切好像不好不壞。突然有一天,她意識到有些事情如果再不做,也許這一生都沒機會(hui) 了。

“我是一個(ge) 有了夢想,如果不去實現,就很難放下的人。”大學時夏麥就有出國留學的想法,但是選擇工作後,這個(ge) 夢想就被擱置了。此後的十幾年裏,這個(ge) 留學夢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偶爾離開過,但還是會(hui) 回來。“我出國留學的動機是多元的。一直想去學校好好學一下金融和商科,也想在職業(ye) 上做一些轉型。”有段時間夏麥身體(ti) 不大好,在求醫問藥的過程中,她開始想通,人生的意義(yi) 不僅(jin) 僅(jin) 是工作,趁著還沒老,要抓緊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37歲時,夏麥去了麻省理工學院讀MBA。

4、逆“社會(hui) 時鍾”而行,值得嗎?

美國心理學家伯尼斯·諾加頓曾提出“社會(hui) 時鍾”的概念,指的是一種被社會(hui) 主流文化所認可的生命節奏。對於(yu) 多數人來說,遵守“社會(hui) 時鍾”,人生出錯的概率會(hui) 更低,也會(hui) 更輕鬆一些。而像張亮、周允、夏麥這些“大齡”留學人群,主動逆“社會(hui) 時鍾”而行,難免會(hui) 麵臨(lin) 更大的壓力。

首先,是“年齡焦慮”。中青網曾做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30到34歲是最易出現“年齡焦慮”的階段。在采訪中,很多人都會(hui) 提到“焦慮”這個(ge) 詞:“同齡人事業(ye) 已經小有成就了,自己還在讀書(shu) ,會(hui) 有很大的落差和焦慮感。”

“我自己也時不時會(hui) 有‘不生孩子反而選擇繼續讀書(shu) ,這樣做到底值不值’的困惑。本科時的同學基本都有娃了。”但在意大利,這種“年齡焦慮”會(hui) 好很多。在周允班上,同學的年齡介於(yu) 20歲到50歲之間,有些學生比教授的年紀還要大。在學校圖書(shu) 館,她也經常能遇見很多頭發花白的爺爺奶奶背著書(shu) 包,帶著筆記本電腦,早早地到圖書(shu) 館占位子。每當看到這樣的場景,周允都會(hui) 很受鼓舞。“我從(cong) 不後悔自己出國留學的決(jue) 定,隻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夢想,年齡就不是問題。”周允堅定地說。

其次,是“投入產(chan) 出比”的問題。曾幾何時,留學是“鍍金”的手段,但如今,事情發生了一些改變。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選擇,是趁著年輕在職場上往高處走。在社交媒體(ti) 廣泛熱議“海歸工資賺不回學費”時,花費幾年黃金時間,漂洋過海去當“窮學生”到底值不值?

張亮獲得了芝加哥大學提供的2萬(wan) 美元獎學金,但去美國讀一年碩士,自己還要再拿出40多萬(wan) 元。“如果真用‘投入產(chan) 出比’來衡量,怎樣算都是賠錢。要是隻想著回本,一開始我就不去了。”張亮笑談。

“我是做金融財務分析的,但我覺得留學就不應該用‘投入產(chan) 出比’來衡量,”夏麥說道,“出國留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我可以跟諾貝爾獎獲得者交流,可以跟來自全世界40多個(ge) 國家的同學們(men) 交流,他們(men) 給我的思想和價(jia) 值觀帶來極大的衝(chong) 擊,讓我變得更自信、更堅強。這些都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大齡”留學現象是社會(hui) 包容度提高的結果。在一個(ge) 多元化的社會(hui) ,能夠擁有多種選擇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成功也有著不同的定義(yi) ,逃避和重新出發的區別在於(yu) 是否規劃好以後想要的人生。每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隻要找準了方向,何時“重新出發”都不算晚。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介紹

下一篇

利用Early Decision和Early Action獲得大學錄取(下)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