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過得,有點恍如隔世。記錄一下這三年經曆的事情,悟透其中的邏輯,其實也是挺好的。
就從(cong) 疫情期間的一次比較特別的訪校經曆談起吧。
總是有家長過來問我,這個(ge) 學校如何如何,那個(ge) 學校如何如何。有些家長所問的學校,還真的是挺小眾(zhong) 的。我心說我總不能知道/了解所有的學校啊。一般來說,我就會(hui) 實話實說推說不知也就拉倒了。
不過在疫情開始的某個(ge) 初夏,孩子在家中上網課,關(guan) 上門透過小屏幕也不知她在房裏幹些什麽(me) ,我在自己的書(shu) 房裏也是遠程處理我的事情。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天又一天,逐漸地讓人心生煩躁,而且是越來越煩躁。一群鄰居實在忍不住,在社區小路的拐角處,每人搬了一把沙灘椅,距離5米以上,坐在那裏喝啤酒聊天。這個(ge) 時候反正幾乎也沒有車經過,偶爾有回來的車都是鄰居們(men) 的買(mai) 菜車。
我隔著窗簾看了一會(hui) 兒(er) ,實在沒有心情加入。正在這個(ge) 時候,正好有家長在微信群裏問我,某某學校怎麽(me) 樣啊?自家有親(qin) 戚在哪附近居住,是否可以把孩紙送去讀書(shu) 啊?等等。
我心說也罷,你提到的這個(ge) 地方,相對於(yu) 我距離還行,總比從(cong) 多倫(lun) 多北部的華人區要近很多,不成我去給你看一圈,順便也給自己散散心。
(其實這個(ge) 時候根據我過往掌握的信息自己心裏已經大致有個(ge) 判斷了,隻不過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再驗證一下)
從(cong) GTA地區通往尼亞(ya) 加拉大瀑布的QEW高速公路很寬也非常繁忙,路兩(liang) 側(ce) 不斷地有新的居民區冒出來。再結合原有的一些郊區小鎮,幾乎已經連接成了網格狀的結構。加拿大城市和郊區的這種路網很有意思,因為(wei) 基本上是平原,所以在不同時期新建道路和城鎮的時候,總是要把道路網格化的方方整整的。這樣不走高速公路走普通道路穿過各個(ge) 城鎮和居民區也能到目的地,隻不過穿越的路口實在太多了。
其實可以看出來城鎮化和工業(ye) 化發展的軌跡。因為(wei) 有了便利的QEW高速公路,又由於(yu) 產(chan) 業(ye) 鏈上加拿大的工業(ye) 和物流高度與(yu) 美國融合,所以通往美國最為(wei) 方便的QEW高速兩(liang) 側(ce) 逐漸建立了不少工業(ye) 區,差不多高速路兩(liang) 側(ce) 500米到一公裏範圍內(nei) 工業(ye) 區密集。有工作機會(hui) 就有居住人口,於(yu) 是再往外也就有禮很多的新興(xing) 的小城鎮和居住小區。前麵所說的那個(ge) 家長的親(qin) 戚,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搬來這裏的。(這個(ge) 推論是後麵的判斷的一個(ge) 前提)
按照導航下來高速,再往前走,猛然看道路路邊當地市鎮的文旅部門設立的牌子,原來我也下子進入了葡萄酒產(chan) 區了。新型的小城鎮和傳(chuan) 統的葡萄酒產(chan) 區其實是緊挨著的。葡萄田可以看出經緯,一片挨著一片,而這裏的村鎮甚至還遺留著一戰時期的樣貌。那個(ge) 家長所說的學校就在這樣的一個(ge) 村鎮的“郊外”。硬件條件自然不能和城裏的頂私相比,隻能說這是一個(ge) 正經的滿足當地家長對教育有額外要求的普通私校。
於(yu) 是問題來了。
首先是生源。我有一個(ge) 著名的50公裏理論,就是在加拿大這樣抵達人稀的地方,私校的服務半徑問題。這裏的私校沒有什麽(me) 特別的優(you) 勢顯然吸引不了城市中心區精英家庭的孩子,頂多是周邊有特別需求願意花錢送孩子進私校的家庭,國際化程度也比較低。這樣的同學環境是否是家長期望的?
其次是師資。
師資就是人力資源問題。盡管加拿大是一個(ge) 扁平的社會(hui) ,在哪裏生活和工作一定程度上都差不多,麵對的商業(ye) 娛樂(le) 的便利性和公共服務差別不能算太大,但是也要考慮,優(you) 秀的教師是否會(hui) 來到這裏?還是說普通的教師來到這裏覺得生活很舒適?(還是和大城市郊區的舒適的低密度社區有差別)
再其次是社會(hui) 資源。
就是搞好孩子的教育一定會(hui) 有好的外部資源。我的朋友從(cong) 東(dong) 部海洋省搬到多倫(lun) 多來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wei) 外部資源這個(ge) 事情。她說那個(ge) 地方找個(ge) 鋼琴老師全程翻來覆去就那麽(me) 幾個(ge) 來到多倫(lun) 多發現住在旁邊的俄羅斯社區的人很不能各個(ge) 都是藝術家。那麽(me) 國際生在一個(ge) 被葡萄地包圍的小鎮上的私校上學,外部的輔導資源是否能夠滿足國際生的要求?念個(ge) 雅思的線下輔導班是否需要跑到三十公裏之外的漢密爾頓?(那是一個(ge) 50多萬(wan) 人的大城而且有麥克馬斯特大學和華人移民社區自然也不缺資源)
而且,我個(ge) 人的觀點,親(qin) 戚在那裏並不意味著能起多大的助力作用,尤其是住宿生。仔細想想,親(qin) 戚在成長過程的細節中,能起什麽(me) 作用?能盯著改掉不良習(xi) 慣?能幫助辦理一些瑣事?能周末改善夥(huo) 食?能幫助進行升學的學校規劃谘詢?親(qin) 戚家自己的條件怎樣?。。。。總之是需要具體(ti) 想清楚,什麽(me) 是必要的,什麽(me) 是有可替代性的。
看完這個(ge) 學校後我陷入了沉思。
其實後來這樣的事情還有,搞得我都無法回答。
再比如,前一陣子有家長來問我這個(ge) 地區的另外一所學校如何如何,因為(wei) 學校的介紹材料上說得天花亂(luan) 墜,硬件堪比有吹私校。我在穀歌地圖上一看,那個(ge) 地方我還真路過過,明顯是一個(ge) 交通路口的酒店改造的(所以有寄宿條件)。隻是,路口商業(ye) 的最大的一件事麥當勞,周圍是大片葡萄田和一個(ge) 挨著一個(ge) 的酒莊。行政上這裏屬於(yu) 尼亞(ya) 加拉濱湖小鎮,一個(ge) 風景極為(wei) 優(you) 美房價(jia) 昂貴的退休社區。在這樣的地方,還是我上麵說的三個(ge) 問題,看是否能夠有適合自己的答案。我隻能很客氣地對家長說,如果孩子自律性很強,目標又隻是加拿大的學校,在這樣一個(ge) 離群索居的地方能靜下心安心學習(xi) ,也是挺好的。
說到底,還是因為(wei) 這兩(liang) 年,中國家長關(guan) 注加拿大私校教育的越來越多了,而都市區的優(you) 質私校不可能無限製的擴招,更何況還有隱隱的族群比例限製,這樣就產(chan) 生了外溢效應。麵對這樣的外溢,家長也確實應該好好想一想了。現在東(dong) 倫(lun) 多東(dong) 部往渥太華方向的高速路旁邊小鎮上的、曆史悠久的優(you) 質私校,明顯水漲船高,競爭(zheng) 激烈程度不亞(ya) 於(yu) 城裏的頂私了。這個(ge) 被我歸因於(yu) 外溢效應。
還有一些家長,已經把目光轉向了北部二百多公裏之外的阿崗昆山區裏的所謂當地比較有名的優(you) 質私校。這地方,好處是老師大部分都住在學校裏(外麵的村莊離的也不近,而且真的是村,連白求恩當年出生的地方都不如,想一想冬天的山區。。。。)但是麵對的那三個(ge) 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麽(me) 呢?
再看看城市郊區發展區的一個(ge) 反例。
當年我家孩子選校的時候,也曾經看過Richmondhill的一所走讀私校當作保底。當時那個(ge) 學校是走讀的,因為(wei) 在郊區占地比較大,發展空間也比較大。距離華人聚居區大約20分鍾車程。隻不過當時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最近的新建的剛剛入住的居民區在一公裏之外,旁邊幾乎沒有商業(ye) ,最近的咖啡店在3公裏外的路邊。但是時隔四年我又去了一趟,發現大不一樣。學校附近居民區又冒出來兩(liang) 三個(ge) ,商業(ye) 區裏人流車輛絡繹不絕,也有了新開的快餐店和連鎖超市。社區商業(ye) 的二樓甚至有了小微企業(ye) 的小辦公室,甚至還有輔導班!
所以,看學校選學校,真的是要用多維的角度來看,不能隻聽宣傳(chuan) ,隻聽一麵之詞。
大家可以加入讀者社群,進一步討論這個(ge) 問題。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