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留學圈內(nei) 討論得最多、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ge) 話題就是——“招生的公平性”。
在很大程度是因為(wei) 錄取當中除了看成績,還存在很多人為(wei) 的、主觀的因素,比如推薦信、種族、學生經曆等等。
而“能鑽的空子”也往往藏匿於(yu) 此。
2019年媒體(ti) 曝出美國高校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轟動整個(ge) 教育界,並以此製作了一部紀錄片。
申請學生信息的真實性讓不少人打上了問號。
那麽(me) 在大學申請中撒謊是一件很普遍的現象嗎?今年年初的一份調查報告能告訴大家答案。
01、申請材料的空子都往哪些地方鑽?
在今年1月初,Intelligent.com調查了1600多名在讀四年製大學的學生,以及過去五年內(nei) 從(cong) 四年製大學畢業(ye) 的學生。得出的結果令人震驚。
61%的人承認申請信息造假
高達61%的人承認在大學申請中包含了“不真實的信息”。
在這61%的人群中,真的是“各有各的精彩”:
▶40%在簡曆中加入了他們(men) 實際上沒有完成的誌願者工作時間;
▶39%的人偽(wei) 造了工作經驗;
▶38%的人偽(wei) 造了課外活動;
▶32%的人偽(wei) 造了實習(xi) 經曆;
▶30%的人偽(wei) 造了推薦信。
要知道“潤色”和“撒謊”僅(jin) 僅(jin) 隻是一線之隔,過度美化自己的簡曆或者經曆,那就相當於(yu) 是提供虛假信息。
這不是在探討用了什麽(me) 修辭手法去把自己的申請材料整好看,而是道德和誠信的問題了。
大學招生和教育顧問Blanca Villagomez說:
“學生們(men) 感到壓力很大,為(wei) 了從(cong) 成千上萬(wan) 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他們(men) 可能會(hui) 覺得有必要犧牲自己的道德標準。”
但在申請大學時,誠實永遠是最好的策略。誇大某些成就,製造虛假敘述,以及任何形式的虛假信息都可能造成嚴(yan) 重後果。”
34%的人在文書(shu) 中 寫(xie) 了不真實的故事
文書(shu) 向來在申請中是重中之重的材料,好的文書(shu) 往往可以讓招生官Get到申請人的特質,反敗為(wei) 勝,
但是調查發現一份真實的文書(shu) 真的很難能可貴。
34%的說他們(men) 在文書(shu) 中寫(xie) 了不真實的故事;
還有一部分人更貪圖方便,找人代寫(xie) 或者抄襲,數據顯示24%的人讓別人幫他們(men) 寫(xie) 論文,18%的人抄襲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現在寫(xie) 文書(shu) 都傾(qing) 向於(yu) “賣慘”,而且必須是夠慘或者是克服了什麽(me) 障礙,引得招生官淚眼汪汪的程度才夠。
否則不夠慘的文書(shu) 的結果就是進入垃圾桶,所以大家為(wei) 了把自己的文書(shu) 寫(xie) 得聲淚俱下,添油加醋了很多情節。
甚至曾經有申請沃頓商學院的學生把自己的母親(qin) 寫(xie) 去世了,最後被招生官一個(ge) 電話打去家裏發現在說謊。
結果就是取消了其錄取。
39%的人歪曲 自己種族或民族
除了捏造自己的論文和校外經曆外,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men) 在申請中的某些人口統計部分並不完全真實。
▶39%的人謊報自己的種族或民族;
▶33%謊報自己的宗教偏好;
▶22%謊報自己的殘疾狀況;
▶20%謊報自己的退伍軍(jun) 人身份。
通過前段時間的哈佛種族歧視案,或者是後來延伸出來的傳(chuan) 承錄取問題,大家應該很清楚在美國,申請人的身份是很難完全被避免的錄取因素。
在2021年Polish進行的線上調查結果顯示,34%的美國白人申請者會(hui) 謊稱自己是少數族裔,48%的人會(hui) 謊稱自己的印第安人。
而那些假裝自己是少數族裔的人,有四分之三的人被錄取了。
很顯然,這些說謊的人希望用過一些身份在錄取中的特別傾(qing) 斜,而提高自己被錄取的幾率。
02、30%說謊被招生官發現行走在鋼絲(si) 上的申請
那麽(me) 這造假行為(wei) 進行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的,就不怕被招生官發現嗎?
調查結果顯示30%的人被發現說謊。
其中62%的人表示入學資格因這一發現而被撤銷或拒絕,而38%的人表示他們(men) 的入學資格沒有被撤銷或拒絕。
這是一場行走在鋼絲(si) 上的“極限運動”。
Villagomez說道:
“如果一所大學發現申請人提供了虛假信息,他們(men) 的錄取通知書(shu) 可以隨時被撤銷,即使學生已經進入大學。
其他風險包括失去已經獲得的獎學金或經濟援助獎勵,或者在更嚴(yan) 重的情況下受到刑事指控和法律訴訟。
總的來說,任何風險都會(hui) 損害學生的聲譽,並在未來產(chan) 生連鎖反應。他們(men) 被其他大學錄取,甚至找工作都會(hui) 變得更加困難。”
另外許多人認為(wei) 他們(men) 的高中是這場騙局的同謀。
過去有記錄的案例表明,高中如何在將學生送到大學之前篡改學生的成績單,以使學生被競爭(zheng) 激烈的學校錄取。
當被問及他們(men) 是否認為(wei) 他們(men) 的高中參與(yu) 了這種做法時,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men) 認為(wei) “有點”(29%)或“非常”(19%)可能是這樣的。
03、申請中摻水的“紅利"並不會(hui) 持久
從(cong) 上麵數據來看,在申請中摻雜這水分似乎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並且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人是認可這件事的。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wei) 在申請中撒謊有助於(yu) 他們(men) 被錄取。
61%的人表示他們(men) “多少”(30%)或“強烈”(31%),認為(wei) 在申請中加入不真實的信息有助於(yu) 他們(men) 被錄取。
有趣的是,當被問及美國大學錄取的公平性時,大多數受訪者似乎對目前的錄取過程和製度沒有意見。
▶17%的人認為(wei) 錄取過程“非常公平”;
▶33%的人認為(wei) “有點公平”;
▶25%的人認為(wei) “既不公平也不公平”;
▶18%的人認為(wei) “有點不公平”;
▶隻有8%的人認為(wei) “非常不公平”。
名校申請的難度高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因為(wei) 感到有壓力而在提交的材料中造假,說謊,以此提高自己被錄取的幾率——
這是應該被認可的嗎?
劣幣驅逐良幣必然催生新的競爭(zheng) 方式
造假、說謊的部分肯定是那些認為(wei) 達不到名校錄取標準的情況,當大部分人都為(wei) 了更有利於(yu) 自己被錄取而進行這一行為(wei) 的時候;
必然名校錄取這部分學生比例會(hui) 提高,換言之精英學校極有可能錄取到的學生實際上都是不符合自己標準的。
而那些真正不造假的一小部分,有可能就被別人更誇張、更戲劇性的簡曆被擠壓下去,失去了原本屬於(yu) 自己的Offer。
這樣的就會(hui) 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當真正入學之後,學校發現學生們(men) 都跟不上,達不到學校想要的效果,學校必然會(hui) 去想盡辦法提高錄取標準。
比如前段時間,澳洲八大之列的悉尼大學發現有大量中國學生利用造假的高中文憑和語言測試作弊,獲得入學資格。
悉尼大學後續的做法就是在考慮對中國學生,實施更加嚴(yan) 格的入學規定。
在教育中一旦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屆時就會(hui) 催生出新的競爭(zheng) 方式,這些沒有“真憑實料”的人,依舊會(hui) 被哪些真正有實力的人給PK下去。
誠信的品質 不應該因為(wei) 逐利而喪(sang) 失
對於(yu) 個(ge) 人而言,誠信的品質不僅(jin) 僅(jin) 隻是一句空話,喪(sang) 失這個(ge) 重要的品質更是會(hui) 影響到整個(ge) 人生。
曾經有一位賓大學生叫Mackenzie Fierceton,除了是藤校學子,還是羅德獎學金得主、牛津大學博士錄取獲得者。
但後來有人匿名舉(ju) 報Fierceton提交的文書(shu) 涉嫌造假,編造自己是一個(ge) 在貧困和家庭暴力中成長的女孩。
經過賓大調查,Fierceton父母雖然離婚了,但是其母親(qin) 是一位放射科醫生,物質生活無憂,並且培養(yang) 了如騎馬、跳傘(san) 等高端的愛好。
最後賓大扣留了Fierceton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由這個(ge) 事件我們(men) 能感受到,為(wei) 了當時的短暫利益而做出的造假行為(wei) ,結果是會(hui) 讓人悔恨終身的。
Fierceton不僅(jin) 僅(jin) 隻是說失去榮譽、名校光環,而是這個(ge) 造假的黑點會(hui) 跟隨其一輩子,其人生軌跡已經和當初設想的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實際上美本申請中的材料審核都有其機製,如果任何一類材料被查出有造假的嫌疑,那麽(me) 申請人全部的材料都會(hui) 被視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並且被標記為(wei) “造假”。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取消錄取資格。
不僅(jin) 如此,美國高校之間更是會(hui) 把誠信記錄信息共享,換言之一所學校發現了這個(ge) 學生造假,其他學校也會(hui) 被共享到這個(ge) 消息。
所以影響的不僅(jin) 僅(jin) 隻是一所申請學校,而是多所。
對於(yu) 國際學生而言,學術造假更為(wei) 嚴(yan) 重的是會(hui) 被遣返回國,或者是被剝奪入境美國資格,或者是罰款、牢獄之災等。
總結
無論是從(cong) 宏觀角度還是個(ge) 體(ti) 角度來分析,一時的造假或許會(hui) 有的人嚐到甜頭,然而一旦被發現其後果很很多人難以承受的。
學術誠信一向是精英名校的紅線之一,目前也有很多名校是加強對學生的誠信監管。
比如:
布朗大學在2022年增加了申請者信用審查製度;
加州大學會(hui) 對文書(shu) 查重,還會(hui) 隨機抽取申請材料進行真實性驗證;
杜克大學、哥大等學校隻認可能證明推薦人可靠性的郵箱;
甚至有的學校會(hui) 增加麵試,通過真實的交談去了解提交信息的真實性。
因此如果在開局就有這種投機取巧的想法和行為(wei) ,哪怕當下沒被發現,但是在日後的學習(xi) 和生活中也必然會(hui) 有吃虧(kui) 的時候。
所以比起想方設法地鑽空子,大家還是要多從(cong) 自身入手提高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千萬(wan) 不要迷失自我,做出令自己悔恨終身的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