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英國布裏斯托大學攻讀教育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專(zhuan) 業(ye) ,以distinction的成績碩士畢業(ye) 。然後轉戰加拿大,在麥基爾大學繼續攻讀博士。
看似順風順水的學術之路急轉直下,以博轉碩草草收場。然而劇情再度翻轉,筆者以三本+雙碩的背景在香港中文大學全獎上岸,並且在心儀(yi) 導師的指導下準備畢業(ye) 啦!
本文將細述這幾段求學經曆的來龍去脈,並為(wei) 想要攻博的你、正在讀博掙紮中的你、想要博轉碩的你提供建議。
01為(wei) 什麽(me) 博士轉碩士?
選擇讀博是由多種因素疊加共同決(jue) 定的。同樣,決(jue) 定放棄讀博以碩士畢業(ye) ,也有很多原因。總結來說,就是認識不充分。對人文社會(hui) 環境、對留學風格、對導師都了解不足。
首先,我在英國讀碩士。這個(ge) 碩士課程是英國1+3博士programme的第一年,所以除了我們(men) 班的6位碩士同學,其他一起上課的20幾位都是博士同學。
和博士們(men) 共同學習(xi) 的這一年,讓我對在英國讀博士有了粗淺的認識。英國或歐洲,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工作生活平衡,所以教授一般來說不會(hui) 要求學生犧牲私人時間來工作。
相反,他們(men) 會(hui) 強調學生要注重身體(ti) 心理健康,建議學生周末和假期多出去走走散散心。當然不排除有工作狂教授,拉著學生一起肝的情況。隻是相對來說比較少。
有的教授也會(hui) 在周末或者晚上回複郵件,隻是相對來說沒有北美那麽(me) 卷。由於(yu) 先入為(wei) 主地以為(wei) 整個(ge) 西方都尊重生活工作平衡,我來到加拿大之後受到嚴(yan) 重的衝(chong) 擊。
導師屬於(yu) deadline衝(chong) 刺型選手,不太提前計劃安排。經常在deadline到期前幾天通知我們(men) 幹活,所以我們(men) 會(hui) 很被動地熬夜加班。常常在夜晚11點,甚至淩晨還發郵件給我,要求我提交某某文件,跑模型。
並且,在了解到我生病之後,也沒有允許我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另外,我家裏有小孩子需要照顧,但導師是50+未婚工作狂,在家庭觀上,我們(men) 也有不少出入。所以在時間分配上,我們(men) 也沒有達成共識。
北美學習(xi) 的兩(liang) 年時間裏,我接觸的大部分教授晚上或者周末都會(hui) 工作,而且麥基爾大學也會(hui) 在晚上8點聚集教授們(men) 開大會(hui) (英國很少這麽(me) 安排啊……)。所以說,這是大氛圍的原因,並不是個(ge) 體(ti) 行為(wei) 。
也就是說教授們(men) 自己的私人時間也被工作占用,那他們(men) 覺得要求學生休息時間工作,也沒有什麽(me) 不妥。如果你在北美遇到了尊重工作生活平衡的導師,可得燒高香了!
轉碩之後跟了一位天使導師,家裏也有孩子,可TA一周隻休息一天。某天和TA討論起工作生活平衡,TA說:根本沒有所謂的工作生活平衡,隻是priority一時放在工作,一時放在家庭罷了。
導師的指導風格是否適合直接決(jue) 定了你的讀博體(ti) 驗。我在正式讀博之前與(yu) 導師有過郵件來往,並在香港見麵吃飯,私以為(wei) 互相充分了解。
但正式讀博後發現和導師方方麵麵並不融洽,直接影響我的身心健康,繼而成為(wei) 了我退博的導火索。或許是因為(wei) 英國的導師一般不給博士開工資,導師是純粹的導師,而不是“老板”。
所以英國的博士大多圍繞自己的課題轉,比較少參與(yu) 到導師的項目中。但加拿大或北美的博士或多或少得到教授的資助,所以導師不僅(jin) 僅(jin) 是導師,還是“老板”。
博士生也會(hui) 擔任RA、TA的工作,與(yu) 教授接觸更多、合作更緊密。由於(yu) 參與(yu) 到導師的多個(ge) 課題研究並擔任TA,我與(yu) 導師在工作方式和指導風格方麵的不融洽變得越來越明顯,直到無法忽視。
因為(wei) 我所在的係並沒有其他同方向的教授,而我也不願意迎合其他教授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我無法更換導師繼續讀博(此時遇上了covid19,我也希望能離家人更近)。所以後來,我換了一位不同方向的天使導師攻讀碩士。
02如何由博士轉為(wei) 碩士?
在決(jue) 定博轉碩之前,建議先和自己的導師商量,並聽取導師的意見。如果覺得難以啟齒,可以旁敲側(ce) 擊地推測導師的態度。決(jue) 定博轉碩之後,建議知會(hui) 原導師並告知program director。
下一步,可以自行或者在program director的協助下尋找新導師。我的師兄(原導師的第一任PhD)就是自行尋找心儀(yi) 導師並成功更換導師的。
由於(yu) 本係沒有同方向的導師,我在program director的推薦下和新導師接觸並商討如何開展科研工作。
在明確新導師之後,通知係辦公室和graduate school,辦公室會(hui) 在係統處理博轉碩的手續,以及發放碩士offer。我在博士期間獲得的獎學金並沒有在轉碩之後被要求退回。
注意更換導師涉及到知識產(chan) 權的問題!如果你有已經在做的博士課題,並且在更換導師之後希望繼續做下去,這裏就涉及到了知識產(chan) 權問題。你的課題理論上來說,是你和原導師共同構思的。
所以,如果你繼續研究此課題,但paper和畢業(ye) 論文上不標注原導師的名字,會(hui) 侵犯到原導師的權益。
建議更換導師要趁早,及時止損。如果博士過半,課題已成定局再換導師,很可能會(hui) 前功盡棄。
03為(wei) 何再度讀博?
讀博的過程也是剖析深挖自己的過程,對自己越了解,目標就越清晰。兩(liang) 段碩士讓我明白自己對科研的熱情,以及希望把科研進行到底的決(jue) 心。即使困到咪咪眼,一聊到科研也會(hui) 立刻打滿雞血,樂(le) 此不疲地討論課題研究。
此外,我也了解過不同的職業(ye) 選擇,仍然覺得在高校教書(shu) 做科研最適合自己。所以在博轉碩之後,我仍毅然決(jue) 然選擇再度讀博。
基於(yu) 我自己的經曆和認知,建議大家在讀博前明確自己讀博的原因,對目標學校還有導師有充分且正確的認識。
01、明確讀博的原因
如果你真心喜愛科研,那麽(me) 歡迎你攻讀博士。如果你隻是對博士頭銜充滿粉紅泡泡,或者覺得去高校好躺平,亦或是被父母或者朋友半推半就著讀博,那麽(me) 你可千萬(wan) 要三思而後行。
歐洲和香港的博士大概需要3-4年,北美則需要5-6年,如果沒有強大的內(nei) 驅力,你是否能堅持下來呢?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是否喜歡或者適合讀博,可以在本科論文或者碩士論文階段,嚐試訓練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最大化地深入鑽研,同時多看多寫(xie) 學術文章。觀察自己是否適應或享受這個(ge) 過程,並想象自己是否可以三年甚至六年如一日地過這樣的生活。
02、做好學校和導師的選擇
北美和歐洲的博士programme差別很大,例如:修讀年限、獎學金、是否需要上課、是否需要擔任TA、RA等等。建議你結合自己的研究興(xing) 趣、工作和人生目標、經濟條件、抗壓力水平等等進行全方麵的考量。
在選導師方麵,建議大家看導師的profile了解自己和導師的方向是否一致。進一步看導師近年來發表的文章,了解導師最近的興(xing) 趣、研究方法和理論。
譬如,我曾獲得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博士offer,導師也是研究我這個(ge) 領域,但背景是犯罪學,所以他使用的理論和mindset和我的差別很大,方法論也不一致。
所以,不隻要了解導師的研究興(xing) 趣,還有看導師的文章,對導師做一個(ge) 全麵的了解。
另外,了解導師的指導風格也同等重要。建議和師兄師姐麵談,詢問方方麵麵你覺得重要的點。不少導師也會(hui) 建議甚至幫你聯係師兄師姐,讓你從(cong) 側(ce) 麵了解該導師的指導風格。
To be or not to be a PhD,that is the question
越了解自己,就越能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