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48小時中,2023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物理、化學三大獎項獲得者名單相繼揭曉。每位獲獎者都可以當之無愧地說,對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做出了極為(wei) 突出的貢獻。
#1 生理醫學獎Physiology or Medicine
匈牙利塞格德大學教授卡塔琳·卡裏科 (Katalin Karikó)
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教授德魯·魏斯曼 (Drew Weissman)
因“核苷堿基修飾相關(guan) 發現實現有效COVID-19 mRNA疫苗開發”而獲獎。
Katalin Karikó教授出生於(yu) 匈牙利,曾先後在匈牙利科學院、天普大學等機構進行博士後研究,最終被任命為(wei) 賓夕法尼亞(ya) 大學助理教授。
Drew Weissman教授出生於(yu) 美國,在波士頓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他曾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賓大RNA創新研究所所長。
可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讓這兩(liang) 位獲得諾貝爾獎的“mRNA研究”,從(cong) 出現到被承認,經曆了近40年:
在1989年之前,Katalin Karikó就已經有了“利用mRNA治療疾病”的概念,但彼時,科學界一直都沒有穩定、高效定製的方法。
盡管後來,科學界曾發現能夠通過改進過的PCR技術高效製備特定mRNA,但這些mRNA在實驗動物體(ti) 內(nei) 造成了嚴(yan) 重的免疫反應,這也意味著“利用mRNA治療疾病”仍然是天方夜譚。
就這樣,一直在上世紀90年代,這一方案始終被拒絕,再加上經費問題,一度導致研究的進程困難重重。
後來,Karikó離開天普大學,並在賓夕法尼亞(ya) 大學遇到了專(zhuan) 注於(yu) 樹突細胞研究的Drew Weissman,並從(cong) 他那裏得知:樹突狀細胞在免疫監視和激活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功能;
這讓兩(liang) 人的研究有了交叉點,他們(men) 製造了不同的mRNA變體(ti) ,將其遞送給樹突狀細胞後發現:當mRNA包含堿基修飾時,炎症反應幾乎觀測不到。
這一開創性成果最早發表於(yu) 2005年,卻於(yu) 15年後,在COBID-19大流行中獲得了關(guan) 鍵性的勝利。
據報道,新冠大流行爆發後,mRNA疫苗的預防效果最高達95%;
而按照牛津大學的統計口徑,全球已經接種有超過124.4億(yi) 劑新冠疫苗,其中mRNA疫苗超過40億(yi) 劑次,
這些疫苗挽救了數百萬(wan) 人的生命,並在更多人中預防了嚴(yan) 重疾病的發生,使社會(hui) 得以恢複到正常的狀態。
事實上,新冠大流行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反思和意識到生物醫學和生物醫藥對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的重大意義(yi) ;
況且該專(zhuan) 業(ye) 方向對應的就業(ye) 領域,一直以來也都是有名的“多金行業(ye) ”,因此如今想申請該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
2023年CUG完全大學指南也給出了“英國生物醫學科學專(zhuan) 業(ye) TOP10”:
不難看出,英國最好的生物醫學類專(zhuan) 業(ye) ,依然集中在G5大學裏;
但G5的錄取從(cong) 來都不是“唯成績論”,而是要對學生的申請材料進行多方位的考察。
#2 物理學獎Physics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 (Pierre Agostini)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費倫(lun) 茨·克勞斯 (Ferenc Krausz)
瑞典隆德大學安妮·盧利爾 (Anne L'Huillier)
因“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chan) 生阿秒光脈衝(chong) 的實驗方法”而獲獎。
Pierre Agostini出生於(yu) 法國,現為(wei) 法裔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因發明了用於(yu) 表征阿秒光脈衝(chong) 的技術而聞名;
Ferenc Krausz出生於(yu) 匈牙利,現就職於(yu)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等機構。2001年,他的研究團隊產(chan) 生並測量了第一個(ge) 阿秒光脈衝(chong) ,標誌著阿秒物理的誕生;
Anne L'Huillier出生於(yu) 巴黎,現為(wei) 法國物理學家,也是曆史上第五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她觀察到了強激光照射原子時產(chan) 生的高次諧波光譜,而她的團隊也在2003年產(chan) 生了170阿秒脈寬的脈衝(chong) 激光,打破世界紀錄。
很顯然,三位獲獎者的科研成果中最大的共同之處就是:阿秒。
那麽(me) 什麽(me) 是阿秒呢?
我們(men) 都聽說過飛秒近視手術技術,這裏的飛秒指一千萬(wan) 億(yi) 分之一秒,也就是10的15次方分之一秒;
而一阿秒又是一飛秒的千分之一,即一百萬(wan) 億(yi) 億(yi) 分之一秒,10的18次方分之一秒……
顯然,阿秒技術的應用已經不再是肉眼可見的領域,而是在電子運動的觀察領域,
從(cong) 而幫助更多的科學家研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理解生命的過程,追蹤癌症的起源,甚至是操縱電子的運動,這也正是三位獲得此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
在祝賀三位獲獎者的同時,我們(men) 也必須承認:物理從(cong) 來都不是一個(ge) 簡單的科目,別說是拿諾獎,想拿個(ge) 名校物理專(zhuan) 業(ye) 的offer都已經是在打“地獄副本”了。
特別是高中申本科的階段,物理向來都被認為(wei) 是A-Level最難的科目之一。
#3 化學獎Chemistry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巴文迪 (Moungi Bawendi)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授路易斯·布魯斯 (Louis Brus)
俄羅斯物理學家阿列克謝·葉基莫夫 (Alexei Ekimov)
因“發現和合成量子點”而獲獎。
Moungi Bawendi出生於(yu) 法國巴黎,現為(wei)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是膠體(ti) 量子點研究領域最早的參與(yu) 者之一;
Louis Brus在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任哥大化學教授,並當選美國藝術與(yu) 科學學院院士;
Alexei Ekimov是俄羅斯固態物理學家,在瓦維洛夫國立光學研究所工作時發現了被稱為(wei) 量子點的半導體(ti) 納米晶體(ti) 。
量子點已成為(wei) 納米技術的重要工具,而量子點合成化學更是該領域最蓬勃的研究方向之一:
應用現代化學的合成方法和思想,為(wei) 整個(ge) 領域提供了結構多樣、性能豐(feng) 富的高質量材料。
三位獲獎者之一的Louis Brus,從(cong) 1986年就開始了膠體(ti) 量子點的金屬有機化學合成實驗,後來Bawendi也加入了團隊使方法得以成熟。
不過,除了量子點,過去幾年,諾貝爾化學獎也曾頒給包括:
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
不對稱有機催化
基因組編輯方法
鋰離子電池
縮氨酸和抗體(ti) 的噬菌體(ti) 展示
等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而這些領域對應的專(zhuan) 業(ye) 大多不是單純的化學,而是化學工程。
在英國,也有不少院校的化學工程專(zhuan) 業(ye) 領跑全球:
比如帝國理工學院(IC)的化學工程係,其研究領域從(cong) 分子到超大規模研究,包括減少碳排放,開發清潔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以及在醫療保健領域進行創新,其化學工程係與(yu) 行業(ye) 巨頭也有緊密合作。
IC的本科化學工程專(zhuan) 業(ye) 是英國最古老、最有經驗的,綜合四年製學位課程也是英國第一家滿足Engineering Council對於(yu) MEng最新要求的課程。
其次,曼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與(yu) 分析科學係的研究涉獵同樣廣泛:
從(cong) 開發提高化學加工效率和可持續性的方法,到早期檢測燃料泄漏,從(cong) 開發幫助企業(ye) 跟蹤碳足跡的軟件,到開發減少溫室氣體(ti) 的技術等,全部囊括。
另外,該科係也包含多個(ge) 可選課程:
另外,包括愛丁堡大學、倫(lun) 敦大學學院等院校的化學工程專(zhuan) 業(ye) 也一直是申請的熱門之選,但競爭(zheng) 壓力也水漲船高,很多學生會(hui) 提前參加競賽來提升自己的背景。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