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科研小白到做項目、發論文,一步步如何過渡?推薦收藏,在科研的不同階段都回來看。
本文分兩(liang) 部分。
第一部分:一起看看BeBeyond 2022年申請到頂尖PhD的同學,科研背景都長啥樣,幫助大家抓住申請的關(guan) 鍵點、避開對科研的誤區。
第二部分:針對低年級的同學,詳細整理如何找到第一份科研的方法,希望幫助大家少走彎路。
第一部分 申到名校PhD同學的科研背景
以下是BeBeyond 2022年PhD申請中幾位典型學員的情況:
01、PhD申請要準備多久
可以看到,PhD申請的準備時間,最長可以是從(cong) 大二到大五的4年,最短也可以是半年。
必須承認,影響申請準備時間長度的兩(liang) 個(ge) 重要因素是:(1)學科特點,(2)申請人的學術水平。
Annie從(cong) 大二開始做科研,大五上申請,一共準備近4年時間。
Annie進入大學後不久就找到了自己的學術方向。但是由於(yu) 這個(ge) 領域難度很高,她選擇本科延畢一年,在大五選修完所有研究生相關(guan) 課程。提交PhD申請時,Annie已經具備了研究生級別的知識儲(chu) 備。
小T從(cong) 大三開始做科研,研二上申請PhD,一共準備3年時間。
小T科研起步比較晚,在大三找自己感興(xing) 趣的研究領域時,發現自身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都有欠缺,而本校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資源並不夠好。於(yu) 是小T選擇先讀一個(ge) master項目打好科研基礎再申請PhD。
準備時間“最短”的小H,從(cong) 大三暑假才開始做目標專(zhuan) 業(ye) 領域的第一份科研,準備時間一共半年。
雖然小H在大三暑假才有機會(hui) 做科研,但為(wei) 了探索自己感興(xing) 趣的領域,小H整個(ge) 大學期間修了三個(ge) 專(zhuan) 業(ye) 的課程,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成為(wei) 他啃下這段高水平科研的關(guan) 鍵,也是他隨後申請的優(you) 勢。
02、科研做到什麽(me) 程度才夠?
很多同學會(hui) 擔心自己的科研沒有成果(paper),甚至這個(ge) 擔心會(hui) 影響他們(men) 遲遲不敢動手找第一份科研,或者在選校定位的時候缺乏信心。
但是從(cong) BeBeyond的案例來看,上述提到的同學,就有超過一半都是在大三之後才開始做“像樣”的科研,能發文章的更是少數,而他們(men) 同樣申到了頂尖的項目。
在過去的多年中,更是有很多“三無”同學(無paper、無海外科研、無牛推)的同學,拿到了斯坦福物理PhD、西北大學材料工程PhD等錄取。
教授和招生官選拔學生的時候,真正看的是一個(ge) 人未來的科研潛力,而不僅(jin) 僅(jin) 是過去的科研是否有“成果”。
除了成果(paper),如果做了失敗的科研、甚至臨(lin) 時決(jue) 定轉專(zhuan) 業(ye) ,申請頂尖PhD還有戲嗎?
比如團子,最早在大二做了一段失敗的科研。這段經曆對她後來的申請沒有直接加成,但彌補失敗的決(jue) 心卻讓她更快找到了更有價(jia) 值的研究方向。她在大三暑假精準地找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暑研項目,短時間內(nei) 就取得了被認可的進展,並順利拿到推薦信。
比如GZ,也是在大二就開始嚐試做科研,但一直做的都是基礎工作,等到大四才積累到某一個(ge) 點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憑借紮實的積累和成熟的科研想法,順利完成申請。
再來看看小H,在大三才下定決(jue) 心轉專(zhuan) 業(ye)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才開始自己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目標專(zhuan) 業(ye) 領域的科研,最後也沒做出拿得出手的成果。但是他憑借對目標領域的深刻理解、快速上手能力、以及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同時取得了Berkeley和MIT教授的認可。
03、大三暑研要找海外項目嗎?
在2022年因為(wei) 疫情的餘(yu) 波,海外暑研的申請難度依舊很大。不過在我們(men) 的申請案例中,是否具備海外暑研經曆,並非申請的決(jue) 定性的因素。除了海本同學,其他同學基本都在本院校做的暑研,其中有一位選擇了校外——西湖大學的暑研。
深究每一位同學的情況,他們(men) 都是在自己能力和客觀條件的最大限度內(nei) 找到了合適的暑研。
如小H,之前從(cong) 來沒有過數學相關(guan) 研究背景,本校的暑研項目+大佬課題組本身就是他當時能把握住的最好項目;而團子也是抓住了2022年中疫情平穩的空檔,在西湖大學找到了可以進入實驗室的機會(hui) 。
可以說在博士申請中,抓住大三暑假科研機會(hui) 做好學術的申請人,他們(men) 考慮的並不是實驗室的名氣,而是最為(wei) 貼合自己學術能力與(yu) 研究興(xing) 趣的機會(hui) ,因為(wei) 這樣才能把握有限的時間把科研做好,體(ti) 現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在2022年中這些理工科博士申請人的經驗,那就是:他們(men) 在申請中都會(hui) 清楚這麽(me) 一件事——博士申請不是在升學,而是在為(wei) 自己做學術鋪路。
就像GZ在申請後所說:
“這段過程,我做的最好的一點是,無論遇到什麽(me) 情況和困難,尤其是當別人都收到了offer而我還在寫(xie) writing sample的時候,我都非常堅定當時的選擇,認認真真做每一項,直到提交。機械化流水線生產(chan) 出來的(申請材料)很冰冷,會(hui) 缺乏思考。但是,我覺得大家這麽(me) 想很正常,年輕氣盛,渴望結果。萬(wan) 物都是等價(jia) 交換,你的能力匹配了,結果自然就來了,這東(dong) 西急不來的。要有一種‘兩(liang) 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的心態來麵對申請。”
第二部分 找第一份科研的方法
萬(wan) 事開頭難,對於(yu) 低年級的同學,如何跨出找到科研的第一步?
我們(men) 在翻閱了大量學校官網,並結合申請輔導經驗後,整理了一份完整的步驟清單:
Step 1、基礎能力積累
來自UCLA的建議——在每個(ge) 本科生決(jue) 定進入實驗室前,要先明確:
- 自己已經修完了哪些實驗課程?比如統計、實驗方法基礎、實驗倫理等。
- 是否在實驗課上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與規範。
- 對於化學、化工這樣有一定危險性的專業,還要掌握實驗室的安全守則。
Step 2、搜集導師資源
在決(jue) 心開始做科研後,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師是重中之重。
在與(yu) 老師正式交流前,了解清楚本校、本專(zhuan) 業(ye) 的教師資源是很重要的。這包括:
- 在你的學校,本專業有多少分支,每個分支都是什麽樣的教授在做?
- 他們的學術名聲與近5年的論文發表量與影響力怎麽樣?
- 如果某個你感興趣的分支在你的學校並沒有出色的教授,那麽這樣的教授在哪些院校或機構工作?
在我們(men) 輔導中,有很多同學會(hui) 糾結要不要找學術大牛作為(wei) 自己第一份科研的導師,更高的起點往往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 大牛的實驗室通常會有更高的門檻,對學生進展也會有更嚴格要求。
- 由於研究組規模龐大,本科生很難有機會得到大牛的專業指導。
根據曆來的申請經驗,學術大牛的實驗室適合對課題有比較成熟的想法,並且行動力超強的同學。
對於(yu) 還處於(yu) 科研起步水平,且學術方向不清楚的同學,找到一位願意指導你的老師是更加劃算的選擇。當你積累了足夠的科研經驗,依然有機會(hui) 去到更大的學術平台。
Step 3、聯係導師
在確認你的意向導師後,與(yu) 教授建立起聯係也需要技巧。
除了在溝通前通過閱讀論文對教授的方向進行了解外,這些建議會(hui) 有助於(yu) 你與(yu) 教授的交流:
- 克服心理障礙,勇敢問出你對專業方向的任何問題。教授們明白學生不是該領域的專家,他們會用你能夠理解的水平解釋他們的研究。
- 詢問教授是否有適合研究生水平的研究項目,以及是否有招聘本科生的意向。
- 如果你在ta的實驗室工作,你是直接受到ta的指導還是由研究生指導?如果是研究生,請與組內其他成員盡快建立起聯係。
- 教授對組內學生有什麽樣的期待?這包括要求你每周付出的研究時間,以及對你的進展的期待。
Step 4、選擇研究類型
1)基礎型研究:
基礎研究的目的是對所研究的課題獲得更全麵的知識或理解。在工業(ye) 界,基礎研究的定義(yi) 是推進科學知識的研究,沒有具體(ti) 的直接商業(ye) 目標。
2)應用型研究:
應用研究旨在獲得知識或理解,以滿足特定的需求的方法。在工業(ye) 界,應用研究包括以發現新的科學知識為(wei) 導向的調查,這些知識在產(chan) 品、過程或服務方麵具有特定的商業(ye) 目標。
這裏僅(jin) 通過大類來通過區分研究類型,你可以根據領域進行進一步細分,這會(hui) 有助於(yu) 確認你自己的科研興(xing) 趣與(yu) 未來的學術規劃。
Step 5、科研時間管理
多數教授對於(yu) 學生每周花在科研上的時間有明確要求,你應該確保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已經安排好了自己的課餘(yu) 時間。
進入實驗室後,雖然你會(hui) 有相當一部分時間高強度使用你的大腦處理複雜的科研問題,但一些基礎工作仍會(hui) 占據你大量精力。比如在化學研究中,你可能要用一整天時間來監測物質反應或儀(yi) 器分析的進展。這些工作是枯燥的,但對科研來說是必要的。
Step 6、設定階段性科研目標
想要培養(yang) 科研素養(yang) 、發掘科研潛力,在科研中為(wei) 自己製定一些循序漸進的目標是必要的。
尤其對於(yu) 低年級、剛開始接觸科研的同學,可以按照以下目標層次推進自己的科研,相信能夠做到紮實又高效。
1)初級目標
- 能夠熟練地對本專業進行科學文獻檢索,了解本專業的期刊分級。
- 能夠閱讀、解釋和提取與你的科研項目相關的期刊文章中的信息。
2)中級目標
- 能夠設計規範標準的實驗程序以獲得感興趣的數據。
- 在實操中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儀器操作和計算機技術,這些技術通常不會在課堂上教學。
3)高級目標
- 針對領域內最近的實驗進展,能夠解釋結果,得出結論,並根據結果產生新的想法。
- 學會求助。當你遇到學術問題時,了解在你的研究組、本專業的其他學生和教授中誰能夠提供幫助。
- 能夠以口頭和書麵形式向其他同行、導師、和廣大科學界成員解釋你的進展與結果。
- 能夠在正式的科學會議上的正式口頭報告,具體獨立的期刊文章寫作能力。
當你在一步步實現了這些目標後,你有什麽(me) 樣的科學素養(yang) 就已經躍然於(yu) 紙上了。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